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農業中華

正文 第八十一章 不同政見者帶來的影響 文 / 郁榕

    h2>「他們真把森林全部砍了,改成了農田?」

    張春還是不敢相信這個現實,西西伯利亞,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農田,沒有除了村莊有幾棵樹以外,真的看不見森林了。一排排巨型的聯合收割機在收割麥子,一台台大型的拖拉機正在施肥和翻耕土地。

    可是這是什麼地方,西比利亞,寒冷的地方,一年只能種植一季。剩下的只能種植耐寒的牧草。

    蘇聯人就是這麼幹的,大型的農莊,加上大型的養殖場。人口集中在這種集體農莊內,這裡也有工廠和商店。一條條鐵路把煤炭和礦石運到這裡,一座座大型煙囪高聳,冒出的濃濃的黑煙直上蒼穹。

    西伯利亞原來湖沼眾多,但是現在人工開出的河流把湖水引走了,一些湖泊也被填起來,只剩下了很少的湖面。

    這個寒冷的地方,他們花了大量的精力建設了供水設施。

    所以現在西伯利亞已經不是濕冷的地方,而是干冷的地方。

    「不僅是蘇聯,印度支那,美利堅都在這麼幹。」馮玉祥呵呵笑道。

    「唉,自尋死路,西伯利亞廢了。研究院有沒有對這種情況對於我國的影響進行評估?」張春問身邊的參謀。

    「有,失去了森林,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來的急而暴烈,風速變大,降水變得酸性,因為薩彥嶺和通古斯高原的植被恢復,還不至於向內地擴散。」參謀道。

    「蘇聯為了防止我軍和日軍的進攻,遷來了大量的人口,其中就包括在俄國的大量德意志人。這些人口集中在集體農莊中,組建了民兵,駐紮了大量的蘇聯紅軍,修建了完備的防禦工事,形成了戰略支撐點,將來要想拿下這些地方,殺戮會很重。」馮玉祥歎了口氣。

    「據說在秋明那個地方,俄羅斯發現了一個大型油田,俄羅斯認為從鄂畢河到裡海,到黑海再到中東,是一條黑黃金帶,所以蘇聯加強了對於西西伯利亞的控制。」

    「日本現在全部在勒拿河流域,上揚斯基山脈以東,基本上是我們的地盤,通古斯和貝加爾湖山區也在我們的控制之下。所以實際上,西西伯利亞對我們的影響還有是有限的。」

    「不過國內有些學者認為西方的經濟模式才是先進的經濟模式。」

    「喔?」張春看著那個參謀。

    「他們認為我們的農民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我們的工業不成規模,交通系統沒有給私有經濟留下空間,不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限制了商品流動。我國的工業品價格太低,工人和國家公務人員工資太低,限制了人民的消費水平。所以我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但是沒有發揮應該有的作用。工人階級處於被壓迫的狀態,沒有釋放其巨大的產能。」

    一個參謀說道。

    張春笑道:「他們認為人類的發展應該超越環境,獲取最大的利益?認為工人就應該要高人一等?」

    參謀不說話了。

    「有人認為就是中部的人民的收入已經好幾年沒有提升了。能夠維持生活質量是犧牲了工人階級的利益。」馮玉祥倒是不怕:「因為工業品價格普遍較低,多以很多老百姓才買得起,用得起。可是西方比我們低級得多的工業品價格也比我們國家高得多。西方的汽車產業、化纖產業、化肥產業創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和產值,可是在我國卻是受到限制的。進而認為我們國家經濟佈局不合理。」

    張春歎了口氣道:「讓這些人去蘇聯和美國考察一下吧,國內的工作不要做了。」

    毛石山和伍豪趕到了庫倫。

    「這些人出去會洩露我們國家的一些情報。」伍豪擔心地說。

    「這些人連我們國家為什麼執行這樣的經濟政策都不知道,又能夠瞭解多少真正秘密?出去看看也好。但是如果是黨員,讓他們遵守黨的紀律。不然紀委不會不管。」張春冷笑了一下。

    毛石山一直皺著眉頭。

    張春笑著安慰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該走的人你留住又能怎麼樣?

    1941年年底,中國國內幹部出現了大量的「叛逃」,以至於蘇聯和美國認為中國出現了政變,大喜過望。但所有的跡象都表明,這只是中國出現了不同政見者。但是到了美國和蘇聯的一些學者和官員大多數都是跑到基層去。就算是不同意中國當局的政策,這些人也不喜歡只是到學院裡聽那些學者教授的演講,他們更加喜歡到基層去親自考察。

    中國沒有出現內亂,而是「放逐」了不同政見者。

    只是這些不同政見者堅持認為自己在為國家找到一條更加好的道路,絕大多數人不肯對外透露國家信息。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例外,畢竟這次出去考察的人數不是一個少數,達到了一千多人,官職最大的是農業部副部長的鄧希賢。

    中國的一些科技進展還是透露了出去,比如自動化高速鐵路與人工智能,太空技術,核電技術等。只是這些人大多都在經濟戰線和國家公務人員,他們只用過一些產品,可是具體細節卻不知道。

    而且很快,透露了這些消息的官員都因為各種原因死去了,中國的情報人員到底滲透到了什麼地步?這讓很多國家的情報人員非常恐懼,因為這些可能的突破口可都是他們重點保護對象。結果不僅本人死去,還附帶了許多擔任保護的人員以及一些接觸過這些人的官員也被殺了。

    這之後,就沒有再也沒有人透露什麼信息了。

    中國的科技進展真的就是這個世界的發展方向嗎?西方學者很快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樣人們不能形成就業,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機械甚至代替了大量產業工人的位置。當然,核電技術和太空技術中國第一那是沒的說。

    西方還是認為石油化工業以及工業化才是能給社會帶來財富和方便。工業化和城市文明,這遠遠不是農業和農村文明能夠比的。這一點,連很多從中國出來的官員也認可了這件事。

    而這讓各國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一個比較奇妙的影響就是,去中國人比較多的德國,再次根據中國人的意見,取消了進攻英國和蘇聯的計劃。1942年1月1日。德軍分三路,動用了一百個師共約四百多萬人攻入了埃及和阿拉伯半島。攻擊的對象是英軍。拿下這一地區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與共濟會達成和解。

    「元首先生,您不可能殺光猶太人,既然不能殺光他們,那麼就讓他們在中東復國,讓猶太人和猶太資本有一個出路。德國能夠容許瑞士在自己的國土內**成果,為什麼不能在地中海的海岸,在耶路撒冷讓猶太人復國?對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應該如此對待。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天生仇敵。德國在中東需要的是石油利益,為穩定歐洲大陸爭取時間。這是一舉數得的事情,為什麼不做?」

    希特勒在評估了蘇聯邊界的兵力部署後,認為蘇聯將兵力的縱深佈置,主要在高加索和伏爾加河流域以及烏拉爾山一帶。而且現在蘇軍的主力正在波斯和英軍鏖戰。要發生碰撞,也很可能在中東,而不是在歐洲。所以同意了這個建議。

    而這也解決了猶太人在歐洲的問題,消耗共濟會的實力,打開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紛爭的魔盒。

    「中東的石油德國要全部拿走不現實,所以保住環地中海,和英國海軍在地中海決戰,進而進入印度洋,這樣的結局總比在大西洋與英國和美國進行決戰要強。而且失去了殖民地的英國就什麼也不是。」

    希特勒接見了鄧希賢。鄧希賢不肯在德國政府任職,他說自己是來考察德國工業的,向德國學習先進的企業管理。在中國,幾乎不存在企業管理,所有的單位都為了國家而工作,不講成本,不講效益,不講條件。鄧希賢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

    鄧希賢為希特勒指出了另外一個可行的方向。

    「德國,歐洲和北非才是根本。所以瑞士與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鄧希賢提出的戰略方向到底有多少陷阱?這在德**政兩界都引起了爭論,但是,它卻得到了希特勒的認可。r1152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