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邊塵

正文 第四十四章 以簡馭繁 文 / 一煙飛絮

    這兩天在趙家真的是獲益匪淺,所謂山珍海味的山珍就有山上的那些野味。

    第二天,回家的一路上,江信北滿腦子是姚季宗的話,快馬加鞭,恨不能立刻到家,著手開創自己的掙錢大業。

    姚季宗做過山大王,而且是響噹噹的大當家,遣散陀螺寨後,安心做一個地主老財,閒暇就好嘴食,對吃食頗有研究。

    天下間珍羞美食,都出自水陸兩處,因而先後出現了所謂的「水陸八珍」「動物八珍」「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海八珍」……分類繁雜,而且非常俱體。江信北記不住那麼多,也沒用心去記憶,他感興趣的是西林壁的山貨。

    江信北知道這些好東西叫八珍,雖然各地因為物種不同,八珍的具體名稱有所不同,但熟悉的果子狸,犀牛和熊屬於八珍就很好,能賣好價錢,至於野豬兔子之類的,沒有列入八珍,不知道什麼原因,但想必也是各地的口味相差之故。

    禽八珍包括哪些,江信北沒在意,但草八珍記住幾樣,因為這些東西自己太熟悉了,猴頭菇,銀耳,竹笙,好像也叫玉蘭片,花菇也叫冬菇。不過八珍裡面沒有松茸和松蜜,江信北還是很奇怪,這兩樣東西似乎並比前面幾樣還強些。

    姚季宗沒打算說太多,卻抵不過江信北太好問。

    江信北對於做山貨,沒有明確的方向,也沒有具體的規劃,想的只是西林壁一隅之地。姚季宗粗粗瞭解後,不得不改變最初的想法,江信北打破沙鍋問到底,勤學好問是個好事,就怕江信北心血來潮,東一鎯頭西一棒子。

    「靠近上線,拉長下線」是姚季宗這十多年的經驗總結。用現代商業理念來說其實很簡單,每個產業,想要賺錢,就要盡量延長產業鏈,盡量使自己處於產業鏈的上游,在產業鏈中,越在上游,話語權越大,賺錢就變成翻翻嘴皮子的事情。

    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腿,不一定只適合官場。

    每個產業一旦開發出來,蜂擁而至的人不知幾凡,想獨佔整條產業鏈是瘋子都不敢想像的腦殘行為。除了勞心勞力賺不到錢外,恐怕還得被人下陰招。

    姚季宗舉了個很常見的例子。

    樅菌現在市場價大概是九毛一斤,一個人上山尋找一天得十斤,從西林壁拿出市場販賣,進出一天,賣掉至少需要一天,那麼中間就需要吃住,吃住費用得算一天的工錢成本,考慮到意外因素,起碼還得加上一天的時間,這樣算下來,十斤樅菌從採摘到變成現錢要五天時間,平均工錢一塊四。這當然比現在社會的日平均工錢高很多,但也僅僅只日工資高,談不上賺錢。而且,誰能夠每天到山上採摘十斤樅菌?是自家的菜園子都沒有這種可能。

    如果把這件事情分化成若干個環節,就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

    採摘交給村民,收貨交給他人,江信北只需要從手中有山貨的人手中把這些貨物送到縣城交給趙家就成。這樣,囊括的範圍廣,每天能收到貨物何止百十斤?就算每斤只有一毛錢的利潤,那每天也有數十大洋。

    昨夜一夜沒睡好,江信北還是沒消化好姚季宗的話,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每種理解,還得靠實際情形做基礎,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但這不妨礙江信北熱血沸騰,彷彿看到一條撒滿大洋的大路鋪在自己面前。

    石順東,憨態有餘,靈便不足,做朋友靠得住,做事若安排到位,是可以放心。但愛鑽死理,臨機變通就不敢恭維。

    江信山和蒙正木心思近似,但馬虎大意,難以托付大事。

    江信北也不知道怎麼會冒出這樣的想法,在村裡有五六個發小,很合得來,把這些人一一過濾一遍,江信北不得要領。

    想想,此一時彼一時,人總是會變的,先試試吧。

    回到家不久,石順東和江信山找上門來。

    石順東:「這兩天,你跑到哪裡去了,你講要山貨,找你,人又不見了。」

    江信北私下對兩人腹誹一番,說道:「還說呢,我等你們一個晚上加一個上午,我不怪你倆,就算我大方了。」

    江信山:「誰知道你說的是真假,你以前騙過我們還少嗎?後來想想,還是相信你的好,畢竟你也沒讓我們吃過虧,誰知道你這麼沒耐心。」

    江信北白了倆人一眼,沒有理睬倆人,走到瓜棚,很隨意地找個地方坐下。

    江信山和石順東面面相覷,默默跟著,坐到江信北身邊。

    石順東:「這麼小氣幹什麼?」

    江信北把自己的昨晚想來想去的問題簡略梳理梳理,道:「我本來有個賺錢的法子,見你倆這樣,我現在都有些猶豫,不知道要你倆入伙好,還是不要好。」

    石順東馬上接口道:「你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有錢賺,總是好事。」

    江信山沒多想,自然跟著贊同。

    江信北想了想,道:「還是算了,太辛苦,特別是要挑上擔子走上幾十里路,人多了,可能不划算。」

    江信山道:「無非是人勤快些,捨得下力氣。你不能這麼忽悠我們,怎麼說我們也是從小到大的死黨,有賺錢的事情,不先找我們,那你想找誰?那樣,也太不夠意思了。順東,你說呢?」

    扯上同伴,總是會說服力強些,石順東點頭附和。

    江信北暗笑,姚季宗說的沒錯,只要利益分享,自然會大有人來幹一些自己幹不了的事情。

    bsp;沿著姚季宗的說法,江信北思路大開,有些失神。

    之前,江信北只想到自己如何如何,但冷靜下來,每一步都需要考慮,這事情就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單打獨鬥,浪費精力人力,最多就是幾個辛苦錢。要合作,就得學會分享,形成產業鏈也就意味著形成利益鏈,至於加入進來的人如何,完全不用擔心,他只做他那個環節上的事情,好壞與自己關係不大,他做不好,自然會有別的人來取代他。

    莫非這就是拉長下線?

    江信北頗為心動,不由想起柳安說過的一段話:看不見叫無色,聽不見叫無聲,摸不著叫無相,但事實上,色,聲,相都存在,只不過需要我們用心靈去分辨。

    這些在聽柳先生講解《道德經》的時候說的,當時,江信北不是很明白,現在卻很清晰地感覺到它的存在。

    事實上,柳安也是隨意說說,色相似乎在道家裡沒有這種說法,應該是佛家才有色相皮囊的理論。

    不過這和《道德經》總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有無論相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不光亮也不昏晦,有無之間紛紜不絕,它們卻能連綿不絕創生萬物。迎著它,卻看不到頭,跟著它又看不到尾,但它實實在在地存在,它們的作用妙不可言,左右著天地萬物的此長彼消。

    江信北想,這個可能就是道家所說的「道」了。

    如果是真的,那麼萬物都有「道」,「名可名,道可道」就解釋了世事萬物生存轉變之道,只要能夠把握這個「道」,就可以駕馭現在的一切事物,探究它的原始情形,把握它的未來趨勢。這算是「道」的規律,或者說是「道」存在的法則。違反這個法則,萬事皆消怠,順應這個法則,萬事皆利發,能夠把握這個「道」,就能夠收到以簡馭繁的妙用。

    聽著石順東和江信山在邊上咋咋呼呼,感觸像濤濤江水,綿綿無絕,江信北很開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