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大唐神相

正文 第一章 李泌下山 虢王平叛(2) 文 / 銥星876

    第二天上朝,李巨照例,帶著自己的新官職進宮,去奉謝皇上。

    「陳留譙郡太守、攝御史大夫、兼河南節度使李巨,叩見陛下,跪謝皇恩。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隆基聽見李巨自報官名,有些驚異地問道:

    「愛卿啊,朕叫你擔任的是御史大夫。為什麼你卻自稱攝御史大夫呢?」

    李巨述說道:「陛下,臣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宰相這樣任命的。」

    李隆基知道事情的原委,對楊國忠攬權背旨,大為不滿,即日親自下詔,任命李巨兼任御史大夫。

    李巨很清楚朝中楊國忠專權,恐怕出師無功,反遭奸佞陷害,中途被撤換,就趁機上奏道:

    「陛下,方今國事艱難,恐為賊人所詐,以致上當受騙。如朝廷忽然召回臣下,不知以什麼作為憑信?」

    李隆基於是召吳王李祗,為太僕卿,劈分木契,分授李巨,遂任命李巨,為陳留及譙郡太守、河南節度使,兼統率嶺南節度使何履光、黔中節度使趙國珍、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等三節度使。趙國珍是有名的夷人將領。

    五月十五日,李巨率兵從藍田出發,向南陽進軍。

    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正堅守南陽,抵抗叛軍的進攻。而朝廷卻聽信奸佞的謊言,準備以兵敗為由,處罰魯炅。

    不久,朝廷有詔,貶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為果毅將軍,以穎川太守來瑱,兼御史中丞,代替魯炅的職務。

    李巨覺得朝廷的處置不妥,於是上奏道:

    「陛下,如果魯炅能夠保存孤城,其功績足以彌補他的過失,那麼臣應該如何處理他呢?」

    李隆基回答道:「愛卿,你可以便宜行事,有權審時度勢,處置這些事情。」

    李巨很很快率軍到了內鄉。不久逼近南陽,支援堅守南陽的魯炅。

    賊將畢思琛,聞聽李巨率領朝廷大軍錢來援救,急忙解圍,從南陽逃走。

    李巨率領節度使何履光、趙國珍,同至南陽,向南陽節度使魯炅,宣示皇帝的敕令,貶斥魯炅,削其章服,令魯炅隨軍效力,戴罪立功。

    到了晚上,李巨就重新以皇帝的恩命,下令魯炅復位,繼續擔任節度使職務。

    當初安祿山反叛以後,唐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固守南陽(治今河南鄧州),抵抗安祿山叛軍的攻擊。

    至德元載(756年)五月,安祿山派部將武令殉、畢思琛率領大軍,圍攻南陽。

    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率兵往救,武令殉、畢思琛才撤圍而走。

    六月初九,潼關陷落以後,安祿山盜賊的勢力,更加猖獗,國家越發動盪不安。

    安祿山讓降將哥舒翰,給南陽守將山南東道節度使魯炅,寫信勸降,遭到魯炅的嚴詞拒絕。

    安祿山便又命令武令殉,再次,領兵攻打南陽。

    魯炅率眾固守。安軍久攻南陽不下,安祿山遂以田承嗣取代了武令殉,加強對南陽的圍攻。

    李巨一上任河南節度使,就面臨著安祿山叛軍的巨大威脅。

    李巨知道朝廷兵力吃緊,只有積極地招兵買馬,四處網羅人才,招募有匡復朝廷、復興社稷大志的仁人志士,加緊整頓軍務,才能給叛軍以有力的反擊。

    虢王李巨,十分瞭解李泌與太子的密切關係。李巨一直就十分敬佩李泌的大才,認為李泌是濟國之棟樑。

    看[書網言情(,聖明的皇上,奸猾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卻會被蒙在鼓裡呢?」李巨有些不解地問道。

    「大王聽說過掩耳盜鈴的故事,聽過利令智昏的說法嗎?

    朝廷並不是甘心被蒙在鼓裡,而是有些人利令智昏,官官相衛,習慣自欺欺人,不願意承認安祿山的反叛行徑啊!」

    李泌解釋道,「既然自欺欺人,欺詐哄騙,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要冒著危險,揭露事情真相,給自己帶來禍患呢?趨利避害,利慾熏心,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啊!」李泌感歎道。

    「的確如此,先生分析很有見地!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時,安祿山的野心就漸漸明顯。

    聖上聽到了很多傳聞,也感到有些不放心了。他就任命御史中丞張利貞,為河北採訪使,讓他代表皇上,前去考察安祿山的政績,觀察和試探安祿山的真實反應。

    我們大家當時,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小小的張利貞,居然膽大包天,敢於違背皇帝的旨令,公開欺騙皇帝,而一心討好安祿山呢?

    原來張利貞就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啊!

    御史中丞張利貞,不僅對聖上陽奉陰違,欺瞞哄騙,而且他暗地裡,還接受了安祿山那狗賊的百計諛媚、金錢賄賂,並且跟安祿山結下了私誼。

    兩個奸賊,聯合起來,共同欺騙、蒙蔽著聖上。

    張利貞回朝以後,竭力地為安祿山美言,誇讚安祿山的忠誠與能幹。

    聖上被安祿山,張利貞這些狗賊,聯合欺騙與迷惑,對安祿山越發寵信。

    很快地,皇上就授任安祿山為營州都督、平盧軍使、順化州刺史,給予了安祿山更大的權勢。

    安祿山不僅總是暗中對聖上的使者,進行賄賂,竭力地收買他們;而且如果有誰不被安祿山收買,安祿山則會想盡千方百計,借助皇帝的寵信,去予以打擊,或借皇帝之手,予以誅滅。

    權衡利弊之下,使節們怎麼敢不就範呢?

    所以那些使者回朝後,都一致在皇上的面前,竭力地稱讚安祿山的能幹和忠誠。

    皇上受到安祿山的欺騙與蒙蔽越深,安祿山也就越發獲得了皇上的青睞和信任。

    安祿山反叛以後,皇上才如夢初醒,開始慢慢反思以前的問題。

    皇上這才發現,安祿山對過往的朝廷使者,都是採用如此的行徑進行收買。

    可惜,唉,皇上知道這些事情後已經太遲。當時安祿山仗勢的,就是皇上的寵信。即使真的有人,敢於冒死舉報安祿山,皇上也未必相信舉報者的話語。」李巨訴說起往事,就不住地歎息。

    「大王說的很對!當整個大唐王朝,朝廷上下的官吏百姓,都為了自己的私利,相互欺瞞哄騙之時,一定會得到報應的,這似乎是一個永恆的真理。

    當初,敢說真話的張九齡被聖上罷相,就是一個不妙的先兆。

    當鑽營自利之徒,大佔上風之時,怎麼會有賢臣良士的機遇呢?

    那些奸詐貪婪之徒,眼裡只有他們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又怎麼懂得感恩,憫民呢?

    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無不如此。

    天寶元年(公元741年)那一年,逆賊安祿山,剛剛四十歲。

    正月初一,恰逢朝廷昇平盧為節度使防區,皇上遂任命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安祿山的權勢更盛。

    安祿山蒙受皇上的無盡恩寵,一躍成為了駐守邊疆的藩鎮,成為了他的家鄉的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的節度使。

    天寶二載(742年)正月,安祿山入朝朝拜皇帝,皇上對他更是倍加寵待,謁見無時。

    安祿山享受了朝廷這樣多的恩賜,他想到報恩了嗎?想到為陛下盡忠了嗎?想到過為民做主,為百姓謀利嗎?

    沒有!

    朝廷這樣做,不過是讓安祿山的野心與貪慾更加膨脹而已。安祿山財大氣粗,官高位顯,飛揚跋扈,視小民如草芥,就更加不將朝廷和官吏百姓放在他的眼裡了。

    有誰能夠想到,對大唐帝國造成最大傷害的人,居然就是享受了朝廷無盡恩寵,享受了朝廷最多利益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這些奸佞呢?

    由此可見,朝廷要防止野心家的誕生,必須限制,剝奪他們手中掌握過多的權利,限制他們手中掌控的財富和資源。」李泌很有見地地談道。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