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逍遙李白之大唐盛景

正文 第10章 諷詩 文 / 修夢大官人

    第十回開壽筵縣令擢少俊游盤江李白續諷詩

    (太白編年:玄宗開元3年/15歲)

    李白一心跟父親學劍,不知不覺,半年時間已經過去,劍術不斷精進。一天,李客道:

    「白兒,父親不能再教你了,我打算送你去岷山,拜隱居那裡的東嚴子為師,他本名趙蕤,梓州鹽亭人,博學韜今,長於經世,連琴劍也是雙絕,他的《長短經》業已完稿,是一部演述王霸之道的奇書,你此去大有前程。」

    白兒聽了,雀躍不已。正計劃啟程,發生一件意外事情。

    傍晚,長庚在天,鴨青色的天空,星兒們次第出現。彰明縣劉家豪宅燈火通明,賓客如雲,縣令劉德正在做壽。他坐在上首,紅光滿面,不斷受禮受賀。堂下歌女舞姬,踏著雲板,輕起霓裳。彰明縣內所有風雅物件,皆敬獻於壽星面前。只聽歌女唱道:

    君子懷德,方物其昌。

    敬獻堂前,其燦若光。

    南級來壽,福如海長。

    坐鎮彰明,天晴日朗!

    「唱得好!」縣令展顏歡笑,「每位賞銀二十兩!」

    坐在旁邊的縣丞,從袖袋內摸出幾頁紙道:「大人,咱們彰明縣可出文曲星了,現在我也獻上一物,供大人開眼。嘿,這也是咱本縣的榮耀呢!」

    縣令拿過觀瞧,見是幾篇詩文,署名處寫著李白二字,問:「這李白何許人也?」

    「大人有所不知,他就是當初幫助官兵抓住賊首劉五的李客次子。」

    「噢?李客這個人架子好像很大,從來不和官府沾邊。查查禮單,這壽禮當中是不是也有他的份。這個人,也算咱們彰明縣的首富了,眼裡連我這個縣太爺都沒有。」及看過手中詩文,不禁喝彩道,「真錦秀文章,其才不讓相如!這位李白多大了?哦,對,是不是太守當場招見的那個孩子白兒?」

    「劉大人的記性真好!」縣丞點頭道,「據他自己說,是母夢長庚星而誕,

    看*書網言情kanshu』氣,細看不是別人,乃縣令的兒子劉敢。劉敢也認出李白,立刻現出不屑神氣,挺腹走了過去。劉縣令見李白兩手空空,一個人走來,不覺面沉似水,淡淡道:

    「李白,莫不是令堂讓你一個人來的?」

    「是,大人。」

    縣令本想如此超拔,身為富商巨賈,李客定有可觀進獻之物,因此屏卻外人,一直在後衙等著。及見李白如此這般,心裡一時很不痛快,想一想,只好忍下,這也叫待市而沽——將這樣一位少年放在身邊,也許會有許多意外所得。

    李白在縣衙做了小吏,為記室,而非錄事,是縣令隨便起個名字而已。整日抄抄寫寫,縣令出巡,每每將他帶上,遇有良辰美景,便命酬詩作對,常被縣令引為雅事,出入高堂大戶,倒也得到不少賞銀。

    光陰易過,夏去秋來,轉眼半年過去。一場大雨過後,這天,縣令又帶上李白,沿盤江巡遊,看水漲情形。但見:沿岸樹倒草伏皆為水過處,江水湯湯落前是湍流。屋倒的正在壘牆,家散的到處尋親。雞鴨豬狗順流下,未死水裡徒掙扎。李白滿目淒愴,默默無語。縣令倒是東瞧西望,興致很高。走到一個橋頭,停下了。李白順著縣令的目光望去,原來是一個少女溺死橋下,幾條游魚腮吻翕合,繞著幾竿蘆葦,在她的頭旁探來探去。縣令沉吟半晌,顯見是在搜索枯腸,忽然,一隻水鳥掠過,他不禁展顏而笑,口稱「有了」,繼而詠道:

    二八誰家女,飄來倚岸蘆。

    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

    李白再也看不下去了,隨口冷冷續道:

    綠發隨波散,紅顏**無。

    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

    秋胡原是傳說中人物,講的是他貪圖利祿,離家遊學,多年不歸。後得官歸家,半路與妻子邂逅,互相已不認識,秋胡上前調戲。歸家後,妻子罵他於國不忠,於家不孝。本詩結尾分明影射的是為官者不良。縣令聽後,面色陰沉似水,口裡「哼」地一聲,甩袖在前面獨自走了。這一來有分教:

    清者飄然如雲去,方知濁物終無遮。

    不知縣令如何對待李白,請看下回。

    本回故事,出自《唐詩紀事》引東蜀楊天惠《彰明逸事》記載。有文獻說,李白十五為小吏半年,筆者將此事揉於本回之中,以饗讀者。

    1

    二八誰家女,飄來倚岸蘆。

    譯文:二八十六歲,這是誰家的少女,淹死後順水漂來,倚在岸邊的蘆葦中。

    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

    譯文:飛鳥落下來偷看她的翠眉,魚兒游來在旁邊翕弄她的朱唇。

    2

    綠發隨波散,紅顏**無。

    譯文:美麗的頭髮隨著水波漂拍,臉上的紅暈一點也沒有了,一片青白。

    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

    譯文:是什麼原因讓我看到你這樣?應該怨怪那個為官的傢伙,他沒有心肝,和秋胡差不多。

    (修夢譯)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kanshu.)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