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八十九章 架設浮橋 文 / 雨天下雨

    「將軍請放心,我方必雲南下之前就已經向老師保證過,此番和州渡江作戰,我方必雲必將竭盡全力保障第四軍上下順利渡江,絕不會耽擱我軍江南攻略的!」方必雲一臉嚴肅道。—頂—點—小說{2}{3}{w}{x}].

    孟恩遠聽罷後點了點頭,他對方必雲的這個態還是比較滿意的,同時他也是相信這個方必雲是有能力帶領特遣工程團成功架設浮橋的。

    架設浮橋,尤其是要在寬達數公里的長江上架設浮橋,而且還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其難是可想而知的,別說對於1908年的軍隊來說困難無比,哪怕是對於二十一世紀的軍隊來說依舊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

    為了在和州架設浮橋,順利保障第四軍渡江,奉軍先後從各工程部隊裡抽調了大量技術軍官,這些軍官大多是專業的工程科出身,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方必雲了。

    方必雲,河南鄭州人,和絕大部分年輕人一樣,他原先也是讀者四書五經但是隨著庚事變後,清廷開始教育開革,他就是隨大眾就讀新式堂,隨後北上投軍,當然了他不是去當大頭兵,而是去軍隊應徵幕僚,並成功進入當時的第混成旅成為了清書。

    緊接著他考入第混成旅隨營堂,由於德語天賦較為出眾,僅僅一年時間就掌握了德語,隨後被趙東雲舉薦前往德國留,成為眾多北洋官派留德軍事生中的一員,而和很多留德生喜歡就讀步科、騎科以及炮科不同,他選擇了卻是比較冷門的工程科,歷盡留德生涯兩年後,於1907年初回國,和諸多留德生一樣直接前往東北投奔趙東雲。

    當時的奉軍缺乏技術性的軍官,尤其是工程科、電訊科等技術性的軍官由於人數稀少,所以方必雲的仕途比那些習步科、騎科的同期留德生更為寬闊,先是擔任統帥部參謀部軍需部營建處舟橋科科長,隨後調任第師擔任第工程營營長,後調任第二軍司令部,任職第二軍工程司司長,領陸軍上校銜。

    其在第師、第二軍先後任職期間,組織架設了大量浮橋,開通了眾多臨時道,甚至在江北戰役期間還提出修築一條從河南鄭州到徐州的臨時軍用鐵,雖然該計劃最後沒有被批准,但是這個臨時軍用鐵所選用的線,也是被作為後續隴海鐵的修築線。

    此番奉軍為了和州渡江戰役從奉軍抽調大量工程技術部隊的精銳,編成了由統帥部直轄的『特遣工程團』並派往和州作戰,方必雲又是被多個將領舉薦,進而調任特遣工程團團長一職。

    此人雖然由於擔任的技術性崗位,在名聲上自然是不如那些優秀的步科軍官們那麼出名,別的不說,就算是方慶坤在陸軍內的名氣也是要遠遠勝過方必雲的。

    但是話又說話來,奉軍裡優秀的步科軍官多了去,多方慶坤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然而在工程技術能力上比得上方必雲的還真沒幾個!

    出了第四軍司令部會,方必雲沒有過多的停留,而是直接前往江邊,在那裡他的特遣工程團已經是準備進行浮橋搭建作業了。

    大量的木板,鋼條等材料源源不斷的從後方運輸上來,數以千計的特遣工程團士兵們正在進行高強的作業,為了支援特遣工程團的架設浮橋作業,第四軍其他部隊裡的輜重、工程部隊也是被調遣安排用以運輸各種物資等。

    方必雲上前後,一個肩膀上掛著中校的中年軍官快步走了上來:「團長,江水比我們預料的還要喘急,很難進行木樁作業啊!」

    方必雲聽罷後看了看前方正在江水中的作業情況,隨後他還是沒有說話,而是拿出了隨身攜帶的設計圖紙,略微片刻後才道:「先暫停江心的木樁作業,該用沙石裝填沉江後用鐵固定,另外你再去催催後頭的人,讓他們快點把木箱運過來!」

    方必雲對於現在出現的諸多技術性問題並沒有表現出意外之色,要在寬達數公里的長江上架設浮橋,要在短短一兩天時間內完成,而且這還是需要能夠讓高達一噸多重的火炮順利渡江的浮橋,其所需的技術難是可想而知的,從一開始他就不認為施工的過程會有多麼的順利,施工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是早在預料之中。

    不過方必雲對此已經是早有準備,為了這一次的浮橋架設,他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抵達和州,帶領著幾個技術軍官親自反覆查探了和州範圍內的多處江道,同時也是摸清了水位,根據這些信息他才是最後設計了浮橋的設計圖,同時為了應對架設浮橋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他也是和諸多技術軍官們一起準備了眾多的應急方案,甲方案不行就改用乙方案,再不行就丙方案。

    方必雲親自上陣指揮,不僅僅是協調施工的安排,更是要隨時解決出現的眾多技術問題,就在如此情況下,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原本平坦的江面上也是開始陸續出現了一小段的橋面,而這個橋面還在繼續向南岸延伸。

    設計中的這條浮橋將會大程上利用江心的小黃洲,以縮短浮橋的總體長,簡單來說這條浮橋是分成兩段的,一段是北岸連接到小黃洲,另外一段則是從小黃洲連接到南岸,而考慮到小黃洲只是個沖積的沙洲,土質較軟,存在泥濘段,而重達一噸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走在上頭的話,有可能炮車的輪會陷入其中,進而影響整體的渡江速,所以也就得同時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時間緊迫也不可能說運輸紗土覆蓋道,最後方必雲提出直接用木板鋪,運輸木板比運輸沙土要方便,而且架設浮橋也是需要厚木板作為橋面,雖然總體上需要的木板數量較大,但是這些木材都可以實現準備,早在第四軍組建成功之前,軍需部的營建處就已經組織人手在和州準備了大量的木板,為了獲得需要的架設浮橋、製造部隊渡江所的船隻等所需要木材,奉軍幾乎是把和州以及周邊地區的優良木材砍了個精光。

    當特遣工程團正在緊張架設浮橋的同時,另外一邊第十七旅的另外一個團,也就是第十四團的士兵也是先後

    登上船隻,然後朝著對岸劃去。

    在第四軍的和州渡江作戰計劃中,批渡江的是第九師,而第九師又分為兩個批次,其第十七旅將負責輕裝乘坐先渡江,他們將會只攜帶槍支,重機槍以及的八十毫米的迫擊炮渡江,但是他們並沒有辦法攜帶火炮,哪怕是山炮過江,也沒有辦法攜帶戰馬過江。

    第十七旅過江後,他們的任務將會是利用隨身攜帶的步`槍,迫擊炮,機槍建立初步的灘頭防禦工事,擴展灘頭大約五公里的戰略縱深,以避免後續皖軍增援部隊抵達後對皖軍架設的浮橋、渡江部隊進行火炮打擊。

    而把第十七旅全部運輸過江,可能一直需要持續到午後時分,而後續那些船隻裡,一部分體型比較大的木船將會作為浮橋的橋墩使用,而剩下部分中小船隻則是繼續來回運輸彈、迫擊`炮彈等作戰武器,以維持第十七旅在南岸的作戰所需。

    這一個過程裡,實際上對船隻的利用效率是比較低的,先一來一回渡江自身花費的時間不說,而且往往是船隻從南岸回到北岸後,又得依靠人力把他們拉到上游,然後才可以進行第二次的渡江。

    因為長江的水是流動的,船隻的渡江並不是直線從北岸到南岸再返回北岸,而是呈斜線運動,船隻斜著到南岸,再從南岸又斜著到北岸後,往往距離原始的出發點已經好幾公里開外了,此時必須把船隻或拉或搬弄到上游的出發點,這樣才能夠進行下一輪的渡江運輸。

    因此別看奉軍所用的小船隻,竹排數量多,但是他們本身載重就為低下,同時很多竹排也不適合運載彈藥,所以利用船隻維持補給是一件相當麻煩,而且效率低下的事情。

    如果僅僅依靠這些臨時打造的小木船,竹排就能支撐起一整個師的戰鬥物資所需,孟恩遠早就把一整個第九師都一股腦派過去了,何必只先派一個第十七旅啊,不是他不想把第九師都弄過江去,而是運力實在有限。

    運完第十七旅後,剩下的船隻用來運輸補給維持第十七旅作戰都夠窮,如果還分出一部分船隻來運輸第九師的第十八旅,那前線作戰的奉軍士兵所能獲得的作戰物資就更少了,彈還好,士兵攜帶的幾十發還能支撐一段時間的戰鬥,但是機槍彈以及迫擊炮的炮彈就會很麻煩了。

    這樣一來,多部隊直接輕裝反而不是什麼好事情。

    基於這種考慮,所以第九師才只安排了第十七旅一部渡江,而第十七旅渡江後受限於彈藥缺乏的因素,更考慮到繼續深入南岸內陸的話,將會得不到己方炮兵火力的支援,畢竟第四軍並沒有轄一毫米的加農炮,奉軍裡的兩個重炮營一個在安慶,一個在金陵。第四軍所有的只是常見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雖然型號有些區別,但是大體上射程都在八千米上下。

    這樣的射程也就決定了即使奉軍的炮兵直接在江邊架設陣地,但是隔了個好幾千米寬的長江後,奉軍炮兵部隊所能夠支援的距離也是相當有限。

    所以第十七旅,尤其是第十團雖然在渡江後迅速發起進攻,以搶佔多個戰術要點,但是他們的活動範圍還是只限於登陸點五公里的範圍,而搶佔上述範圍的戰術要點後,他們就是沒有繼續前進了,而是一個個奉軍士兵都是揮舞起了工兵鏟,然後開始挖掘戰壕,構築機槍陣地。

    他們要在這裡把可能增援而來的皖軍兩江第七師或者其他皖軍部隊都阻擋下來!

    只要第十七旅能夠把皖軍的反攻部隊擋下來,那麼特遣工程團就能夠繼續施工並把浮橋架設起來,一旦浮橋架設完畢,那麼第四軍的主力部隊就會立馬過江,屆時騎兵、炮兵以及大量的彈藥輜重都會過江,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才能夠說第四軍的渡江已經成功。

    而現在雖然第十七旅已經過去了一個第十團,但是遠遠說不上什麼渡江計劃已經成功了!

    奉軍如此準備著,而皖軍也沒有讓他們過失望,僅僅是數個小時後,中午一點鐘,方慶坤就是從他的望遠鏡裡看見了從北方而來的大批皖軍部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