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九十章 拖延和激戰 文 / 雨天下雨

    純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蘇系第四軍的渡江登陸地點為和州對岸的當塗縣東部的馬鞍山正北約兩公里處,登陸後奉軍第十七旅向西南方向擴展了五公里縱深後,那麼預期攔截皖軍的作戰範圍大約就是後世的馬鞍山市一帶。

    而觀皖軍在這一片地區的兵力部署呢,皖軍在當塗部署的乃是一整個兩江陸軍第七師,當然了一個上萬人的兩江陸軍第七師不可能扎堆都躲在當塗縣城裡頭,而是沿著長江分散部署,構成了一條長達二十多公里的長江防線。

    在這條當塗防線上,其中重點佈防的地區有當塗縣城,在這裡有著兩江陸軍第十四旅一整個旅以及炮兵團等部隊,乃是皖軍在當塗方向的重點駐防區域,不僅僅嚴防奉軍利用江心洲直接登陸當塗,同時這個第十四旅以及炮兵等部隊也是當塗防線的主要機動增援部隊,一旦發現奉軍大規模從其他方向登陸後,這個第十四旅以及炮兵等部隊就必須快速行軍前往增援,當然了他們的任務也不是說直接打敗奉軍的渡江不會,因為是個人都知道奉軍一旦渡江,那必然是大規模的渡江,渡江兵力可能會達到好幾萬人。

    如此規模的奉軍,絕對不是區區一兩江第七師能夠擊敗的,甚至連阻攔奉軍渡江部隊的攻勢都很難辦到。

    那麼一旦當奉軍在當塗一線登陸後,兩江第七師的作用是什麼?

    一個字:拖!

    要求不高,只要兩江陸軍第七師能夠把奉軍的渡江部隊拖到兩天以上,那麼從蕪湖、金陵東西兩個方向緊急增援而來的部隊就能夠初步抵達,如果能夠拖到三天以上,那麼皖軍主力之中央陸軍第二混成旅、第四師就能夠相繼抵達,到時候隨著皖軍主力的抵擋,段祺瑞就有把握把奉軍的進攻勢頭給阻擋下來了,當然了,這只是段祺瑞的保守估計。他的內心裡還是想要一舉在長江南岸殲滅奉軍渡江部隊的。

    因為那幾乎是代表蘇皖戰爭的戰略轉折點,一旦皖軍能夠殲滅奉軍渡江部隊,損失慘重的奉軍決不可能短時間內再一次發起渡江戰役了,雖然皖軍還沒有足夠力量發動大規模的反攻,進而收復江北地區,但是至少可以讓蘇皖之間的戰爭重新進入戰略僵持的態勢。

    而時間對於段祺瑞而言是非常寶貴的,他拿下廣東不久,需要時間整頓廣東,把廣東這個財賦大省徹底納入自己的統治體系當中來,而後依靠大半個南方中國,他有信心在財力上勝過蘇系,進而擴編更多的軍隊,等待合適的實際發動北伐。

    在皖軍的整個長江防線部署上,已經是非常清楚的體現了這種戰略思想。

    在廣大的長江防線上,皖軍只是重點佈防幾段地區,而第四師、第二混成旅這兩支主力軍則是被當成了機動部隊,奉軍在那裡渡江,它們就去那裡。

    具體到當塗方向,兩江第七師的戰術部署也是體現了這樣的思維,那就是主力部署當塗縣城,而在其他地區則是部署少量兵力,這些以營為單位部署的部隊目的並不是阻擋奉軍的渡江工事,而是起到預警的作用。

    在馬鞍山江邊佈防的那個皖軍步兵營就是這種性質的部隊。

    在他們發現奉軍渡江的第一時間裡,就已經是派出了傳令兵乘騎快馬前往當塗報信!

    而於此同時,在西山、九華山一帶駐防的兩個步兵營也是快速前往馬鞍山方向,這兩個步兵營和之前在馬鞍山的步兵營同屬兩江第七師第十三旅第二十五步兵團。

    兩江陸軍第二十五步兵團,也就是皖軍部署在馬鞍山一帶的主要兵力了。

    接到該團下屬第二營說發現奉軍大量渡江的時候,該團的指揮官不敢怠慢,立即就是率領兩個團急速趕往馬鞍山,不過他們來的還是有些遲,等他們趕到的時候,距離奉軍渡江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個小時,此時奉軍之第三十三團已經成功登陸上岸,並向西南方向推進,以擴展灘頭防禦縱深。

    在這種情況下,前往搶佔人頭磯的奉軍第三十三團第一營和追擊敵軍殘敵,前往雨山湖一線的的奉軍第三十三團第二營就是和增援而來皖軍第二十五團正面對上了。

    後方指揮整個團的方慶坤看著望遠鏡裡身穿深藍色軍服的皖軍,粗略估算了下發現,這一次增援過來的皖軍數量不少,單單是已經發現的就至少有上千人,而考慮到人家皖軍也不是一股腦排在開闊地帶讓方慶坤去數,所以方慶坤估算,來敵應該是一個團上下。

    方慶坤和眾多的奉軍軍官們一樣自負,他可不認為區區一個皖軍步兵營就能夠和自己現在手下的兩個營相對抗了,但是現在是非常時期,他的任務並不是說打敗擊潰多少敵軍,而是要固守灘頭陣地,和對面的皖軍想要拖延時間等主力來源一樣,方慶坤也想要拖延時間,等待後方部隊架設浮橋並渡江。

    然而雖然兩者都想要拖延時間,但是有一點不同的是,那就是方慶坤的第三十三團想要拖延時間的前提是拿下雨山湖和人頭磯等地區後,利用這兩個地區構成一個初步的防禦陣地後,才是在保障灘頭陣地的前提下,以拖延時間。

    然而對面的皖軍卻是雖然也要拖延時間,但是他們的拖延也並不是一味的避戰,相反他們入股想要拖延奉軍的攻勢,就非常有必要在前期,尤其是奉軍渡江的第一天裡,利用奉軍立足未穩的優勢,盡可能的打擊奉軍渡江部隊,最好是能夠直接攻擊奉軍的渡江部隊,以遲緩奉軍主力部隊的渡江速度。

    簡單來說兩者的矛盾就在於,皖軍要在灘頭拖延阻擊奉軍的渡江部隊,而奉軍已經渡江的第第三十三團則是需要在灘頭陣地外阻攔皖軍,拖延後續皖軍的增援部隊。

    當這些因素結合下來,那麼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雖然雙方的指揮官都得到了命令要以

    拖延時間為上,他們也的確是想要這麼做的,然而實際情況下,雙方自從一接觸開始,相互之間就是爆發了激烈無比的戰鬥。

    奉軍第三十三團的第一營和第二營在雨山湖、人頭磯一線遇上了正在急速南下增援的皖兩江陸軍第二十五團後,雙方之間沒有所謂的克制,甚至連火力試探都沒有怎麼進行,雙方一見面直接就打上了。

    機槍的嗒嗒聲在停息了不就後,就是再一次的在長江邊上響了起來,其中還伴隨著步`槍清脆的槍聲,偶爾還傳來幾聲爆炸聲。

    這些爆炸聲中主要是以雙方的手榴`彈為主,而奉軍中一貫大手大腳使用的迫擊炮`彈卻是發射的比較少,這不是方慶坤不喜歡用迫擊炮而是因為他手中現有的迫擊`炮彈有限,不能隨意浪費。

    如今第三十三團所有的彈藥都是之前隨身攜帶的,雖然說出發前已經準備的比較充分,但是渡江之處,為了打掉那兩個給奉軍帶來極大傷亡的機槍堡壘,第三十三團的迫擊`炮彈已經消耗了不少,而渡江之前,奉軍的高級將領們,包括孟恩遠和林永權在內都認為皖軍的反撲將會是來的非常快,非常兇猛的,一旦敵軍主力來反攻,那麼就能靠第十七旅自己了。

    而考慮到沒有浮橋,只能用少量船隻運輸彈藥的情況下,那麼第十七旅後續三天內可以用來作戰的彈藥,尤其是迫擊炮`彈將會是非常緊張的。

    除了反機槍作戰外,其他情況下如果沒有太大必要,方慶坤並不願意浪費自己手中的寶貴迫擊炮`彈!

    方慶坤忍著不肯用太多的迫擊炮`彈,那麼對於第三十三團的前線步兵們而言,壓力自然是大了也許。奉軍部隊,尤其是三大主力師的部隊早已經習慣在迫擊炮火力的掩護下發起進攻,現在沒有迫擊炮火力掩護的話,他們一時間還真覺得有些不習慣。

    不過不習慣也得打仗,他們和以往一樣,貓著腰,分散開來,然後嘗試著進行連排級的迂迴進攻,偶爾還用六十毫米的迫擊炮去打皖軍的機槍火力點,只是這麼皖軍和奉軍打仗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都前後大了半年,對於奉軍利用六十毫米迫擊炮進行反機槍作戰的情況下,他們除了仿製並也裝備六十毫米迫擊炮外,他們也是專門針對奉軍的這些戰術,改進了諸多機槍戰術。

    比如說以往的時候,直軍和皖軍的重機槍是很少進行機動的,一般都是固定在一個工事裡,然後一直戰鬥都被摧毀為止,反正在迫擊炮出現之前對重機槍這樣運用問題也不大,反正步`槍甚至機槍火力打他們也打不掉,至於火炮,有本事你讓一門野戰炮或山炮去玩精確轟炸,要不然的話還是別指望傳統身管火炮反機槍了。

    但是這種情況在直蘇戰爭裡以及之前的蘇皖戰爭中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奉軍的迫擊炮,尤其是六十毫米的迫擊炮幾乎就是重機槍殺手,在熟練的迫擊炮指揮官指揮下,三發急速射就能夠徹底摧毀一個環繞型的重機槍陣地。

    也許有人會說,露天的環繞新機槍陣地不中用,怎麼不用堡壘式機槍陣地啊,這裡頭的原因也簡單。

    一個固定式的,擁有完整防護,能夠抵禦迫擊炮或扎的機槍堡壘工事,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構築,那些水泥工事就不說了,當代國內沒哪家軍閥有足夠的錢購買水泥去構築工事的,皖軍不行,奉軍也不行,至於土木式的工事也可以,但是要構築這些工事的工程裡比較大,需要要的時間比較多,很難用於遭遇式野戰。

    比如現在的蘇皖兩軍的戰鬥,就是一場典型的遭遇戰,雙方首先別說構築了機槍堡壘,就連步兵戰壕都是來不及挖,都是直接趴在小山頭上就開打。

    在這種情況下,奉軍的六十毫米迫擊炮反機槍作戰還是比較順利的!

    當迫擊炮部隊把皖軍的又一挺重機槍摧毀了後,奉軍的步兵們又是再一次朝著皖軍的臨時陣地發起了衝鋒!r1058

    最快更新,閱讀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