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十四章 購械擴編 文 / 雨天下雨

    北洋軍政司新立,並且這個機構是負責整個北洋體系內的新軍訓練、後勤、作戰事宜的實權機構,所以自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開始影響了中國陸軍的現代化進程。

    這樣的一個實權機構成立後自然是繁雜事情龐多,各部主官都是忙碌無比,這裡頭自然也就包括了趙東雲。

    教練處在軍政司內主要負責教育、訓練事宜,雖然主要事務都被馮國璋一手包辦,但是趙東雲卻還頂著一個督辦機槍事的頭銜,其他事情他插不上手,但是和機槍有關的事情他還是插得上手的。

    而且他的督辦機槍事這個頭銜也是有點不倫不類,說是督辦,其實袁世凱讓他做的卻是『創辦』,也就是說,趙東雲要做的並不是去監督別人編練機槍部隊,而是得親自動手創辦機槍部隊。

    而這個任務可不輕鬆!

    到了軍政司正式上任並且見過馮國璋,又和一群軍政司的同僚們喝過酒後,次日趙東雲也沒有去軍政司,而是再一次直奔東關外軍營。

    如今的東關外軍營已經不僅僅只有少量部隊駐紮了,現在還駐紮了大量常備軍的部隊,趙東雲手下的新建機槍營也是在這邊。

    很快,他就是把林永權、趙東平等人彙集到一起進行了會議!

    「這一次要新編三個機槍營,難度不小,所需人員、軍械都是個龐大的數目,未來數月諸位的擔子會很重,你們都要有這個心理準備!」趙東雲如此說著。

    按照通常情況來說,其實編練機槍營的話,應該是由各部隊直接編練的,就和炮兵一樣,應該是由各鎮自行編練炮兵部隊,而不是說把全部炮兵部隊集中起來編練的。

    但是現在的情況有些特殊,一方面是現在北洋軍的機槍部隊還是太少,懂得機槍作戰的人實在太少,充其量其實就只有趙東雲這個半吊子,然後還有趙東雲在過去半年裡訓練出來的同樣是半吊子水平的幾個領官、哨官。

    依靠這些人訓練一個機槍營都困難,更別說把他們全部分散出去到各部隊各自訓練了,如果真要這樣的話,還不知道要猴年馬月才能夠把三營機槍隊建立起來呢,所以袁世凱就是聽從了趙東雲的建議,先行集中訓練,待機槍隊略成後再分配到各部隊中。

    不過就算是集中訓練,趙東雲也沒打算說一次性就把三個機槍營給練出來,他是打算逐步擴大編練規模,之所以這樣做,除了人才稀少這個因素外還有軍械、軍費的緣故。

    軍費上,昨天袁世凱和周學熙的對話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錢是有,但是得分三個月給,這第一批只有四萬兩銀子而已。

    這第一批經費就四萬兩,趙東雲可沒有辦法依靠四萬兩銀子就把三個機槍營給建起來。

    此外也有軍械方面的因素,新建三個機槍營,按照以往一個營二十四挺機槍的話,三個營就是需要七十二挺機槍。此外還得儲備少量的備用、替換機槍,那麼新購機槍數至少要在七十五挺左右。

    除去機槍本身外有子彈,誰都知道機槍是子彈的消耗大戶,所以這一同購進的子彈數量也是不能少。

    然而這麼大批量的軍械趙東雲短時間內可弄不到手,也只能是慢慢來。

    環視了諸人一圈,趙東雲道:「諸多問題中,軍械問題應當首先解決,新設立的機槍營裡需要機槍外,尚需軍佐、機槍射手用手槍;還有彈藥手、護兵、後勤隊等所用步槍;另外軍官軍刀、望遠鏡、旗幟、軍樂、兵工鏟等等都需要一一購置。

    此外,還得考慮到後續機槍部隊要配發部隊,所以也需要做到和預定部隊相匹配。」

    袁世凱雖然是讓趙東雲集中訓練機槍營,但可不是打算讓這些機槍部隊獨立成軍,它們終究是要配屬給下面的各部隊,然而北洋體系裡各部隊的軍械是有差別的,火炮就不說了,和趙東雲關係不大,然而手槍、步槍這些卻是有關係的。

    這個時候,林永權開口道:「如此的話,我們除了機槍一項外,步槍和手槍恐怕都需要購進多種了!」

    趙東雲道:「這個我已經和督憲大人說過,按照督憲大人的意思是,除了需備一營配屬日式步槍預定給常備軍左鎮外,其餘新建各營所用步槍均使用七九步槍。」

    步槍問題對於機槍營來說不大,因為不管是手槍還是步槍對於機槍營來說,其實只是次要武器,主要用來自衛以及備不時之需,就跟工程營、輜重營也裝備步槍一樣,是屬於不備之需。

    而這一點也是北洋新軍的特殊情況,不管合不合理,反正北洋陸軍就是這麼幹的。

    「除了一營用日式槍支外,其餘均用七九步槍,日後如果需要配屬到不同軍械的鎮協,則可直接調換,反正也用不了多少槍!」後面這一句話才是重點,反正步槍都是屬於次要武器,現在先用七九步槍訓練著,以後如果配屬的部隊是用其他步槍的,直接再換就行了,不用現在就去糾結!

    「機槍方面,你們看要怎麼解決!」相對於手槍、步槍來說,機槍才是大頭。

    林永權道:「機槍方面,我們現在用的馬克沁機槍就不錯,我認為應該繼續購買?」

    趙東雲聽罷道:「你是說德式還是俄式機槍?」

    現在機槍營裡的二十來挺新式機槍雖然說都是7.92毫米的德式槍身,但槍架卻是分有德式以及俄式,甚至還有英式的槍架,之所以造成這種混亂是因為當初購買機槍的時候,趙東雲找不到門路大批量購買,只能找那些軍火商

    幾挺幾挺的買,而那些軍火商自然是有什麼賣什麼,有些是原廠的,有些則是被各種改動過的,甚至有兩挺是那些軍火商只有一個槍身,然後自己弄了個槍架配上去再賣給趙東雲。

    所以趙東雲最後只能堅守最後一個底線,那就是口徑必須統一,至於對槍架以及其他細節設計就沒辦法考慮了。

    所以也就導致了新建機槍營裡雖然清一色是7.92口徑的馬克沁,但是槍架卻多有不同。

    林永權道:「職部建議採用德式機槍,一來是原廠性能可靠,另外槍架不同也導致訓練多有不便,除新式機槍採用相同規制的德式機槍外,另外我也建議再購進一批德式槍架,把現有的諸多雜式槍架都換掉!」

    趙東雲點頭:「槍架這事我倒是疏忽了,不過統一制式槍架還是有必要的,當然找原廠購進也沒有必要,國內的那些製造局造個機槍不行,但是造個鐵架子還是可以的!」

    說著他繼續道:「如此也就定了,繼續購置七九口徑的馬克沁機槍,形成統一配置!」

    此時,他看向了坐在一旁的趙東平,過去的大半年從軍生涯讓趙東平變化很大,首先是人長的更加精神了,穿上軍服瞧上去也比以前健碩一些,看不出來只是個不足二十歲的小伙子。

    「軍械購置一事上,還是東平你繼續來辦,不要急著和那些小洋行定下來,要多看看,多找找,這麼大一個單子那些大洋行肯定是不會放手的!」趙東雲親自吩咐著,免的趙東平被那些軍火販子給坑了。

    這麼多機槍加上步槍、手槍、望遠鏡以及相配的子彈,整批軍火訂單價格至少要五六萬兩銀子,雖然不足前些時候袁世凱和洋行簽訂的一百多萬兩銀子的大單,但也不算小了,足以讓那些大洋行為止爭奪甚至不管不顧軍火禁令了。

    去年的時候,辛丑條約裡的軍火禁運還有模有樣,就連袁世凱都不敢公然打破,搞的那時候趙東雲購買機槍只能偷偷摸摸的進行走私,但是如今一年時間不到,這軍火禁運就已經名存實亡了,袁世凱公然找日本人購買了足夠裝備兩個師的裝備不算,如今還打算向德國人購買大批量的德械。

    在這種情況下,趙東雲自然沒有必要和去年時候一樣小打小鬧進行走私,完全可以和那些洋行光明正大的談生意。

    這購置軍械一事,基本上沒有太多可討論的,受制於現實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而且這也和下面的多為部隊主官關係不大,用什麼武器不是用啊!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對於下面的諸位軍官來說,關係可就大了,那就是新設立的幾個機槍營的招收兵員以及人事任命。

    趙東雲沉默了會後道:「雖然要編練四營機槍隊難度很大,不過為了不至於耗時日久,所以前期的這四營架子都要先搭起來。

    現有新建機槍營為架子,下設四營,調機槍營原前隊、右隊劃入第一營,調左隊入第二營,調後隊劃入第三營,第四營暫缺。」

    趙東雲的這個方法就是以原有部隊為骨幹,擴編為三營,這樣不至於讓其他幾營全部重頭搞起,而成編製抽調老部隊再配合新部隊組建新軍的辦法,也是北洋擴軍的老招數了,趙東雲現在只是沿用了這個方法而已。

    下面的諸位軍官們也都理解並支持這種做法,但是他們顯然更關心趙東雲接下來的話,因為既然有了新的第一營、第二營、第三營,那麼肯定就要有相關的主官了,這一眼望過去可就是三個管帶的位置,包括林永權在內,下面的七八個軍官都眼巴巴看著趙東雲呢,期望接下來他能夠說出自己的名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