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爾巴人隊(二十) 文 / 弘毅知難

    藉著尤里對古希臘「自然哲學」的詳細論述,弘毅趕緊畫龍點睛點評一句:

    「恰如華夏先民所說之『五行』: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各元素之間相鄰相生、相間相剋。希臘之人也有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某些具體之物,如水,或者是雲、水、土、石頭、火等等。」

    「啊?原來西人竟然和我華夏先民有如此共識啊?」杜篤祜大為感歎。

    「是的,杜大人。正是由於古希臘人也在思索這些深奧的問題,故而才逐漸發展出他們的學問,也成為當今西方學問的先驅,因為幾乎在每一領域、每一問題上,希臘人都留下了思考。」尤里這次不用小爺提示,主動接過了話題。

    「古希臘人酷愛學問。至於緣何如此,貝勒爺適才提及的亞里士多德在他所寫的某一本書的開篇就說,哲學和學問的誕生有三個條件:第一是「驚異」,是人們對自然和人世間諸多現象所表現出來的困惑和驚奇,有了驚異也就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而為了擺脫無知人們就會渴求知識。但是求知並非為了實用的目的,而純粹是一種對智慧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通俗地說,第一個條件是要求人們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第二個條件是「閒暇」。學者不用為著生活而奔波勞碌,因為整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是沒有閒暇的人,是無法從事求知這種複雜的腦力勞動的。」

    「第三個條件是「自由」。哲學知識是自足的。它不以別的什麼目的而存在,而純粹是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門自由的學問,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發表意見,不受他種目的和利益的支配……」

    「咳咳……」

    弘毅聞聽「自由」二字,急忙出言制止。這還了得?這裡可是數千年帝王**一脈相承的中國,你說自由,那還了得!弘毅腦海中最為著名的「自由」,是法國大革命綱領性件《人權宣言》中對其所作的定義:「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可這種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在大明之後的中國談何容易?

    但其實在古代中國。也是不乏自由精神的:早在《漢書.五行志》中就有「自由」一詞。漢朝鄭玄《周禮》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說。到宋朝時。「自由」甚至一度成為了流行俗語。若再往前追述的話,先秦莊子的《逍遙游》已經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莊子之所以稱之為「逍遙」,在這裡不是當代人所理解的簡單的生活自由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逍遙。而是一種放下名利、放下**。在精神上追求絕對的自由。

    說到根本。是因為道家的自由思想在我國學界是一以貫之的中華氣概。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莊子則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傾向。他把天地稱之為「形之大者」,提出「通天下一氣耳」,「處於天地之間」的人也是由氣發展而來的。把天地人用「氣」聯繫起來,進一步主張「道法自然」、「逍遙游」的自由觀和人生哲理。

    在戰國那個諸子爭鳴、處士橫議的時代,各家各派不僅在哲學和政治上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同時還特別在人性問題上發表了不同意見——儒家孟子提出了性善說,法家在人性上持性利說(韓非為代表),認為「利之所在民歸之」,人的本性都好利,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利害」二字。而莊子在發展老子「見素抱樸」的思想基礎上,認為人性是自然的、純真的、樸實的,**和仁義都不是性,主張性不為外物所動。「任其性命之情」保全本性,並且追求人格**和精神自戕超越的境界。

    莊子揭露、抨擊了宗法等級、**社會的畸形、病態、醜惡的現象,更憎惡社會現實所造成的「物慾橫流」、「人為物化」,他確乎對社會黑暗有著比同時代任何思想家更為深切和清醒的認識。

    為了擺脫社會現實對人性的異化和壓抑,莊子在人生道路上採取了不與統治者合作,不與媚世者合流的做法。他那「寧遊戲污瀆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的態度,那對「舐痔結駟」之徒的無比蔑視和深惡痛絕,就是「立足於自然之性的個體對於以禮規劃和制約人性的宗法社會的否定和抗議」,是莊子「任其性命之情」的人性理論在人生實踐上的運用。

    莊子所有這些追求人格**和精神自由、超越的思想,集中而明確在表現在《逍遙游》中。他曾提出,在那個等級、宗法、**的社會現實中,「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或「殉利」或「殉名」(《駢拇》),其結果是「人為物役」,失去了**自主的個體人格和精神自由。《逍遙游》的主旨在於說明,一個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才能回復自然的「本性」,獲得人格的**和精神上的自由;而追求人與無限、永恆的自然合為一體,「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便是「逍遙游」的最高境界。

    莊子認為,人之所以不自由有兩個原因,一是「有待」,即外在物質條件的束縛;二是「有已」,即自由**及精神的束縛。要實現絕對的「逍遙」自由,就必須像真人那樣做到「無待」、「無已」,他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變)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是說憑借天地之正道,駕御「六氣」(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不受各種條件的限制,這就是「逍遙游」。

    莊子又提出要達到「無待」、「無已」,根本辦法是「心齋」和「坐忘」。通過「心齋」、「坐忘」的修養,就能從精神上超脫一切自然和社會的限制,泯滅物我的對立,忘記社會,忘記自身。

    其實,「逍遙游」的自由觀和人生哲學不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標誌著宗法、等級、**制度下個人覺醒,且有重大的認識意義」,而且有助於人們開擴胸懷和視野,從而打破精神枷鎖,從傳統思想和世俗觀念中解放出來。它不僅對後世產生過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代人生的安立全有極高的價值。

    />

    然而,中國畢竟長期處於君主**統治之下,廣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也不像古希臘、古羅馬那樣出現過「自由民」階級。故而到了所謂封建**的鼎盛時期——明清兩代,自由反而成了讓人人噤若寒蟬的詞彙。

    這也是弘毅不得不善意阻止尤里就「自由」一詞鋪排開的原因。好在杜篤祜、朱昌祚都煩了「學癡症」,對這些聞所未聞的理論正在細細琢磨,一時半會兒沒有發表意見。

    「尤里,那你說說華夏之學問,和西人之學問有何不同吧!或者就著我剛才那一問,說一說為何古希臘的後人能夠創製出那望遠鏡一觀月宮,為何我泱泱華夏卻無人做得此物?」弘毅趁機轉移話題。

    尤里所說的亞里士多德的「某一本書」,其實是被國人譯作了著名的《形而上學》。弘毅之所以充滿期待的主動問詢尤里對東西方「學問」有何不同的見解,是因為通過有力的描述,他發覺這位正規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對希臘古典哲學的基礎內容還是很瞭解的,也說得很精準,所以對尤里的「科學觀」有了許多期待。

    「庶!」

    應答之後的尤里鼓足勇氣,稍稍整理了自己的思緒,終於說出了下面這一段長篇大論。

    (本章待續)

    《打油詩一首.藏頭》

    讀閱史只長息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定圖開皆夙願

    去來神秘亦難期

    起身百載光陰渡

    點盡人間苦與疾

    中鎮邊夷平海晏

    安武定喜淚滴

    自然哲學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前身,主要是思考人面對的自然界的哲學問題,包括自然界和人的關係、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關係、自然界的最基本規律等。這當中不少理論,都奠下了今時今日物理學的基石。不少近代的名人,如英國科學家牛頓、德國哲學家黑格爾都曾為自然哲學編寫過著作。

    《形而上學》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的重要的哲學著作。由呂克昂學園第十一代繼承人安得洛尼可(鼎盛年約公元前40年)編成。由於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集中,本書排在有關物理學著作的後面,故名為「metaphysic」,意思是「物理學之後」。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哲學問題,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原問題等。中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傳》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確切地反映了本書的內容。本書的中譯本可看:《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