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三百三十四章 ——阿爾巴人隊(十九) 文 / 弘毅知難

    尤里被小玄燁准許發表意見,此情此景之下可謂頗具深意。於是,在杜篤祜、朱昌祚等人的複雜眼神注視之下,甚至是在別科托夫等一班羅剎降人羨慕嫉妒的目光之中,尤里穩了穩神,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貝勒爺,奴才學識不高,本不敢在杜大人、朱大人面前賣弄的。但既然您發問,奴才只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冒犯之處,盡情各位大人指正!」

    尤里現實衝著杜、朱二人的方向躬身施禮,這個開場白也無可指摘,猶如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手,足見其歸順以來對中國人情世故、官場定規的潛心學習了。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連投奔大清不久的降將都如此知禮數,杜篤祜面露喜色,回之以禮。朱昌祚也抹不開情面,微微抬手算作回禮,儘管臉色依舊難看。

    「尤里別有顧慮,」弘毅笑著寬慰道,「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不是說過嘛,『沒有一個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你大膽說,錯了也不礙事!」

    尤里對小爺的神通廣大是習以為常了,但杜篤祜等人卻不知道弘毅所說的這位叫做亞里士多德的人為什麼是「先哲」。

    「諸位大人,」弘毅必須給杜、朱二人做個解釋,「這位叫做亞里士多德的,是泰西早年的一位有學問的人,他比孔聖人晚出生了二三百年,不過卻被西方之人奉為先哲,就像是咱們的孔子。」

    「西方的孔聖?此人可配此稱呼?」朱昌祚還是不服。

    「配不配那是都的理解。朱大人可以有不同理解。不過,定論之前,你至少應該知道此人的功績才好評判吧,所謂言之有物!」弘毅再有涵養也受不了朱昌祚的態度了,所以不再稱呼他的表字,而是以「大人」相稱,讓兩人的關係一下子疏遠起來。

    「這……是,大人訓斥的是!」朱昌祚不得不嚥下這口氣。

    其實弘毅對朱昌祚的才學、秉性還是很欣賞的,也冥冥之中感覺此人將來必有一番作為,只是由於他的桀驁不馴才稍稍施以顏色。見他服了軟。也就又好言好語道:

    「雲門兄有所不知,這位亞里士多德被西人稱作『偉大的哲人、學者和先師』,你說是不是和咱們對孔聖的評價有相通之處?」弘毅不得不把後世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三個稱呼換做當下好理解的詞彙。

    「我對他也是一知半解,不過他曾說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別於其他一切動物的重要標誌。雲門兄。孔子不也說過,所謂有教無類,這方面。兩人是不是相通的呢?」

    弘毅適時拋出亞里士多德關於人的本質的三個著名論斷中的兩個,故意忽略了關於「人是政治動物」,因為政治這種東西在中國太過深奧,容易扯東扯西出去太遠。果然,聽聞此言,朱昌祚還真有所觸動,睜大了眼睛說道:

    「此人果真說過?」

    弘毅笑而不答,衝著尤里怒了努嘴。

    「朱大人,亞里士多德的確說過,而且這成為他一整套學問的基礎。」尤里心領神會,點頭佐證道。

    「哦,在那荒蠻之地、上古之時,竟有此等人物會得到孔聖人的真傳,的確難能可貴啊!」朱昌祚在事實面前,終於軟化了態度。

    「好了,我有扯遠了。尤里,還是你來說吧,放開了說。」弘毅不再搭理朱昌祚。

    「庶!貝勒爺,您適才說到了亞里士多德,的確是不同凡響,奴才的確沒想到您對西方竟也如此瞭解。」尤里上來先表示歎服。

    「哦,都是湯老瑪法之功。」不做妖孽,不做妖孽!我只是一個好學的孩紙,恰好有一個當下為數不多的「洋教授」而已!

    「原來如此,湯大人有幸得到小爺您的賞識,實在是我們這些西來之人的福氣啊。」尤里只能選擇相信,接著說道:

    「湯大人乃是西人中的高才之士,自然是知道現如今西方所有一切學問的基礎,都是源自於亞里士多德所在的那個時代,以及他之前更早的時代的古希臘。」

    很好,正題終於被引出來了。弘毅暗自竊喜。

    「天主來到世間之前的兩千年前後,希臘人就侵佔了泰西的地中海東部,並在那裡定居下來。他們不斷向海外擴張,在東方和西方都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城邦,也發展了自己的明,成為西方歷史的開源,得以持續了約六百五十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之久。」

    尤里開宗明義,不料卻遭到了朱昌祚的「不屑」:

    「才六百五十年,還『之久』?」

    「大人說的不錯。不過,一個明的長久,不在於主政之人傳代有多久遠,而是這一明是否得以傳承,教是否得以延續。大清入主中原,難道中國就不存在了嗎?難道華夏明就斷絕了嗎?」尤里突然說到了這些漢人最最忌憚的要害,這樣朱昌祚一時語塞。

    「尤里,說重點,不要談及無關。」弘毅急忙糾偏——我現如今對這件事都不敢貿然觸及,你個洋人湊什麼熱鬧!

    「庶!古希臘明遺產在其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地延續下去了,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明的精神源泉。希臘明之所以不似它的最初主人那樣衰落,而得以生生不息,是有其地理和人原因的。」尤里的確精明,趕緊回歸本題。

    「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在希臘找不到如同中國那般肥沃的大河流域和開闊平原,連綿不絕的山嶺河川將陸地隔成了小塊。但是,浩瀚的海域卻賦予希臘先民以廣闊的發展空間,這裡海岸曲折,綠島相連,港灣眾多,氣候溫和宜人,海洋資源得天獨厚。山嶺溝壑,耕地缺乏,土

    土地貧瘠,限制了糧食的生產,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臘從事海外貿易、海外殖民和民人交流。而曲折的海岸線,眾多的優良港灣尤為這些活動提供了條件。特殊的氣候使得希臘盛產葡萄酒和橄欖油,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商品。正是這些原因,促成了古希臘寬鬆自由的人環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觀念、開放探索的部落風氣。此為地利。」

    「而古希臘周邊,又有著埃及的宗教、波斯的哲學、腓尼基的字、巴比倫的天和「野蠻民族」的藝術,數不清的遠古明和幾千年的化成果都迅速通過這些根系傳播到希臘,促進了他們自己的明的發達。此為天時。」

    「於是,古希臘人很早就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了興趣。那時的哲人對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質進行了一種嚴肅的、批判性的探求——這種探求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到現在。」

    「他們詢問關於它的成份、它的組成和它的運作的問題;他們質詢它是由一種還是多種事物組成的;他們探究它的形狀和位置並猜測它的起源;他們追求理解事物產生和轉化的變化過程;他們沉思地震、日食、月食等異常自然現象,並尋求不僅適用於一次具體的地震或食、而且適用於所有地震或食的普遍性解釋;他們開始仔細思考推論和證明的規則。」

    「在這些哲人的眼中,世界是一個有序的、可預言的世界,事物按其本性在其中動作。」

    直到此時,弘毅才終於頻頻點頭——終於說到「點兒」上去了!

    (本章待續)

    《打油詩一首?藏頭》

    讀閱史只長息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定圖開皆夙願

    去來神秘亦難期

    起身百載光陰渡

    點盡人間苦與疾

    中鎮邊夷平海晏

    安武定喜淚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