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二百三十七章 ——羅剎軍力說(一) 文 / 弘毅知難

    弘毅本無意去為身為耶穌會士的湯若望掰扯所謂「公教」與「正教」這兩宗的孰優孰劣,只是抓住機會又一次闡述自己關於「宗教的分分合合也是歷史必然」的觀點,為將要到來的「禮儀之爭」做個鋪墊。既然如此,那就順理成章要問一問在這十七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軍力到底如何。

    「小爺英明啊!這方面也是老臣篤信咱們大清必勝的緣由之一!」

    現如今大清的「頂級火器專家」湯若望知道,作為「兼職副業」的西方科學技術,很多時候比自己的「專職本業」傳教更能讓他得到高層的重視。於是,湯若望就開始詳細為小玄燁講解了一番他所掌握的時下俄羅斯人的軍事水平——

    「小爺,羅剎人是在是可笑,他們的軍隊在大清八旗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親眼見識過滿清八旗風捲殘雲般進入大明北京城的湯若望,似乎對清兵的戰鬥力十分推崇。

    「是嗎?何以見得?」

    在弘毅的固定思維中,十六世紀之後,準確說是伊凡.瓦西裡耶維奇、所謂「恐怖的伊凡」、「首任沙皇」、「伊凡四世」之後的俄羅斯軍隊,雖然大有起色,但在同時期的歐洲還絕對稱不上一流。不過能夠穿越時空聽一聽歐洲傳教士的第一手資料,這機會還真是難得!

    「許多證據都表明,儘管羅剎人在『恐怖的伊凡』之後就開始努力學習歐羅巴先進軍事強國的做法,或多或少。在有些方面也的確縮小了和我們天主教國家的差距,但他們還是十分落後的!」

    湯若望一邊說,一邊自己看著小貝勒爺的反應,生怕他聽不明白。但當他說起所謂「恐怖的伊凡」、也就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廢棄「大公」稱號而改用「沙皇」稱號的伊凡四世的時候,弘毅笑著點了點頭,亞當神甫這才恍然大悟——小爺從天主那裡知道了一切!果然是帶著豐沛的知識降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於是不再解釋,而是繼續說道:

    「比如,他們的許多軍團在戰後就會被解散回家,絕非全天候的正式軍人。不打仗的時候,他們會去當木匠、坐商人。甚至去給農奴主打零工。而且。最最關鍵的是,就連許多他們的貴族騎兵,也是缺乏基本的訓練的!」

    看到弘毅還只是點頭,湯若望繼續補充道:

    「我的一位在羅馬的耶穌會同會兄弟。曾經在一封給我的來信中這樣描述他們的愚蠢和懶散。請允許我給您複述一遍。如何?」

    「好啊。請講!」弘毅很感興趣,欣然應允。

    「庶!他說:『許多被招來的貴族騎兵其表現實在讓人羞愧,他們在對敵中。每殺一個敵人相應的就要付出己方3到4人的慘死的代價。看看這些雜魚騎兵吧:衰老的馬匹,鈍的軍刀,瘦小,發育不良,衣服穿的很糟,甚至不知如何使用他們的武器的騎兵……許多貴族不知道如何使用火槍,於是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的敵人華麗麗的飄過。許多貴族不想著殺敵,只想著怎麼保全自己的性命好回家。」

    「更有甚者,他們還整天祈禱天主給他們一些輕傷——既不能嚴重到危及他們的生命,也不能是不值一提的小傷。身上帶了這些傷以後,他們就可以噓報戰功,大吹大擂的向沙皇請賞或者要求暫時脫離軍營養傷,好過他們的逍遙日子去……我的小爺,您說這樣的一支所謂軍隊,能夠自保就很不錯了,要是讓他們去和我們的八旗鐵騎對抗,豈非是以卵擊石?哈哈……」

    湯若望優秀的記憶力讓他把同會兄弟的書信背誦得行雲流水,說起俄國兵士的「熊樣」來也惟妙惟肖。弘毅也跟著笑了兩聲,卻並不說話。

    「我的同會兄弟甚至聽某貴族扯淡說,哦,請允許我用這個不的詞彙,這是他的原話。這位羅剎貴族居然說過『我在戰場上甚至都不把自己的軍刀拔出來,因為天主會幫我搞定一切』的這種超級荒謬之詞。哈哈……」

    看著湯若望真心笑得很開心,弘毅卻有些莫名其妙——這舉動雖然愚蠢,不過也符合一個徹徹底底的教徒的信仰啊,人家是徹底相信自己的天主上帝的。這在你們教士眼中,應該談不上有何荒謬的吧?

    儘管疑惑,弘毅還是忍耐住了這一點點好奇。果然,湯若望自己解釋起來:

    「哈哈,但這些個愚蠢的羅剎貴族,他們真的忘記了,天主早已因為他們的不忠於聖靈、不聽命於教廷和教宗而拋棄了他們,又怎麼會庇佑他們的平安呢?就讓他們在無盡的悔恨中痛苦的苟活在這個世界上吧,一如那些可憐的不信奉天主的異教徒一般……」

    原來如此,看來公教和正教之間的隔閡與怨恨已經到了此種地步了!怪不得兩派分裂上千年之久,直到二十一世紀才開始慢慢試探起和解之路!不過,再一次聽到此時此刻最不願意聽到的什麼「教廷」和什麼「教宗」,也就是所謂的「教皇」,再加上這些傳統歐洲傳教士不知有多少肆意誇大的污蔑之詞在裡面,弘毅決定這個話題還是適可而止的好。

    「呵呵,著實可笑。那他們的兵制及兵器是如何的?」這才是弘毅最為感興趣的地方呢!

    「哦,羅剎的兵制和武器其實是極其落後。」湯若望回答的乾脆利落。

    「哦?伊凡雷帝可是大力改革了他的軍隊的,而且那還是一百年前就有的事情了吧?」弘毅有些不願相信。

    「哦,我的小爺,您說的對極了,伊凡四世的確改革了他的軍隊。不過,他只是通過將莫斯科附近七十俄裡大約100多公頃的土地分封給來一些自波爾貴族和王公家庭的精選成員,以及一些地位較低的隨從,只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手段,組建起了一支1000人的所謂精銳騎兵部隊而已!」

    湯若望依舊是滿臉對羅剎人的嘲諷與不屑,只不過明智的沒有向小玄燁解釋什麼是「公頃」而已。

    />

    (本章待續)

    《打油詩一首.藏頭》

    讀閱史只長息

    正說當年有契機

    版定圖開皆夙願

    去來神秘亦難期

    起身百載光陰渡

    點盡人間苦與疾

    中鎮邊夷平海晏

    安武定喜淚滴

    「波爾」是封建時代保加利亞帝國、莫斯科大公國、基輔羅斯、瓦萊契亞和摩爾多瓦的一個僅次於大公的貴族頭銜。在10-17世紀的保加利亞,其地位僅次於沙皇的親王王子,現在在俄國和羅馬尼亞還有這個姓氏。伊凡三世時期(1462-1505年)建立了兩種全國性的管理機構——宮廷和政廳,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國家管理體制。這一時期俄羅斯國家的政權形式是等級君主制,俄羅斯大公和封建的領地貴族共享國家權力。大公是俄羅斯國家的君主,大公處於國家政權的核心地位,他既享有全部立法權和司法權,又享有國家機關和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同時,大公的權力還受到「波爾杜馬」的限制。波爾杜馬又稱為大貴族杜馬,它是封建貴族的政權機關。波爾杜馬的組成人員包括波爾、杜馬貴族和杜馬官員。其中,波爾的影響力最大,他們大都是莫斯科公國的封侯後裔。著名的俄國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認為,貴族都自以為是俄國土地的所有者。他們的祖先獨自掌管著俄國的部分土地,而他們則聚集在莫斯科的波爾杜馬,一同管理整個國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