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四十章 ——西洋火繩槍 文 / 弘毅知難

    順治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位育宮。

    福臨看著兵部尚書噶達渾呈上來的幾把西洋鳥銃,有些意興闌珊。

    昨日安郡王岳樂和兵部尚書噶達渾一起將這些玩意兒呈來御覽,而且還說是自己的皇二子玄燁的主意。那小子要他兩人詳細說明了這西洋鳥銃的歷史——

    明朝前自己研製的火銃沒有準星和照門,後來西洋人發明了這種鳥銃,並在明嘉靖年間經倭國日本傳到中國。與明代前期使用的手持火銃相比,鳥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發射與口徑相同的圓鉛彈,射程較遠,火力較強;增設了準星和照門,變手點發火為槍機發火,槍柄由插在火銃尾銎內的直形木把改為托住銃管的曲形木托,持槍射擊時由兩手後握改為一手前托槍身、一手後握槍柄,可穩定持槍進行瞄準,射擊精度較高。又因其槍機形似鳥嘴,故名「鳥嘴銃」,又或者說此火銃可以擊中高飛的鳥兒,又命「鳥銃」。而在歐羅巴,則叫做「火繩槍」。

    對於這幾把羅剎人使用的西洋鳥銃,小玄燁居然推崇備至,一定要岳樂和噶達渾兩人向皇上詳細稟報其所謂「先進」之處——咱們大清現在使用的鳥銃,乃是前明仿製西洋早期鳥銃而造,應該算作舊式的「火繩槍」,是用火折點火繩,使用壓住火繩以引燃點火藥,繼續點燃發射藥。

    但這次呼瑪爾繳獲的西洋鳥銃,應該叫什麼「火種式火繩槍」。按照玄燁的說法,洋人的這些居然比大清的火繩槍先進了一個次代?豈有此理!

    其實福臨並不知道,當弘毅在安郡王府和岳樂說這些時,真的是痛心疾首,但他卻沒有像後世那些對歷史一知半解的穿越憤青一樣,把中國火器最終落後於世界水平的責任一股腦全部推給大清朝——

    隨著技術的發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點火的問題被圓滿解決,西歐的工匠們在槍的後部增加了一個由扳機所帶動的小火炬,這個小火炬在戰鬥的時候一直燃燒著,當需要開槍的時候,就扣動扳機使小火炬向前運動,接觸到前面插著的火繩,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團揉成,上面燃燒著的火不易熄滅。這樣一來,火繩槍手在射擊失敗之後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射程起來方便了許多。這種新式的扳機擊髮式火繩槍的口徑一般為15至20毫米,管徑比一般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為60至80米,它在1543年就傳入了日本。

    根據《明史》中的記載,「扳機擊髮式火繩槍」傳到中國的時間約十五世紀初,比日本早100多年。可是一百八十年後,到了十六世紀末的1585年,太閣豐臣秀吉,在基本統一全日本後,出兵朝鮮時,卻吃驚地發現,中國明朝派去援朝抗日的將領李如松所統帥的中**隊,仍然尚未全面裝備新式「扳機擊髮式火繩槍」,更多的是老式的「鳥嘴銃」,更沒有大規模的專門使用新式火繩槍的成建制部隊。與侵朝日軍相比,明軍步兵火力處於極大的劣勢。因此,豐臣秀吉極輕視援朝的明軍。

    在這以後,日本不再對中國「言語必和,禮意必篤,毋生嫌疑,毋為詭激」(中國唐朝時日本大化天皇告誡其使者語,史稱「東夷貌柔順」),從此日本不再對中國「貌柔順」。豐臣秀吉命令日軍以新式火槍與李部對攻,由於武器的優劣懸殊太大,李如松所部多次在平壤城下被日軍戰敗,直至戰爭結束時,明軍仍未能在陸戰中戰勝日軍,而是靠以扳機擊髮式火繩槍武裝的朝鮮水師的「龜船」將日軍水師大部殲滅,迫使豐臣秀吉下令撤軍。這就解釋了攻打呼瑪爾城堡的時候,為什麼堂堂大清寧古塔章京沙爾虎達非要朝鮮派出幾百鳥槍兵,那是因為人家朝鮮在明朝末年早就裝備了「扳機擊髮式火繩槍」!

    如果說是因為勝利而使中國明朝忘記了吸取教訓的話,一些在日本內戰中戰敗的諸侯殘部拿著這種火槍侵擾中國的東南沿海各省,打得中國明朝的沿海地方駐軍難以抵擋。日本的新式火槍使中國的明朝軍隊的刀劍招架不住,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的「倭患」難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當時的明軍仍不能從武器劣勢中覺醒,明軍將領們在總結失利的原因時,還是歸於敗在「不敵倭刀」,而去精研倭刀和倭刀書,而不是去普及新式的火槍。

    其實,一直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國的最頂尖火槍技術一直領先了日本少說五十年,特別是帥選研發出了一種後世的「燧發槍」,其以木製的槍托抵肩射擊,口徑縮小的槍管精度好重量輕,分離式藥室預裝彈藥,打火式槍機的射速很快,非常之先進,歐洲在18世紀晚期才有了這樣的火槍。

    但一直到六十年後明朝滅亡時,中國明朝政府軍隊僅有一支人數很少的「神機營」,只是象徵性地使用扳機擊髮式火繩槍,而沒有在軍事意義上大規模地使用之,以至於,在利於火槍兵隊防禦的山海關,吳三桂也會無心防守(明弓的力量小於清弓,射程不如清弓,這樣一來,清軍騎兵著重甲,用硬弓,可以射到城頭上面,而明兵卻很難射死清軍),至騎兵呈凶的清軍輕易地戰勝了明軍。(雖然明朝的「神機營」的主要戰術意圖是防守城池,而並非平原戰事,但是,只有在北京這樣的大城池,在儀仗作用的裝備了火槍部隊)。只是因為它沒有被用於實戰,世界歷史學界一直沒有承認這種武器是中國在那時候發明的……

    明朝不夠重視新式扳機擊式火繩槍,就更別指望「弓馬得天下」的清初諸位了!薩爾滸之戰時,明軍西路軍在薩爾滸山上見**哈赤的八旗軍來攻,即令各隊結營列隊以待。當後金軍進至山下時,即刻下令開炮轟擊。戰幕方拉開,雨雪忽止,天降大霧,瀰漫山谷,視線不清,咫尺之外,難分敵我。明軍個個恐懼,人人心慌,便點燃松枝當火炬。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軍面前。金軍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無虛發,每發必中。明軍雖有火光易於點燃火槍,但因在明處,難尋目標,非但未能傷敵,自己反吃大虧。加之黑色火藥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薩爾滸之戰正好在雨後初晴,濕度最大時,不用火烤乾,便無法射擊。所以八旗軍愈戰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營,一舉奪取了薩爾滸山營寨。薩爾滸

    之戰中,鳥銃(舊式火繩槍)的缺陷暴露無遺。至於後來的清朝,由於是馬背民族出身,為保持滿洲弓馬騎射之本,總是有意無意抵制火器。

    正史上,到了康熙年間,清軍新式火繩槍的使用還是如此不堪——在1685年和1686年的兩次「克薩戰爭」這樣的標準攻城戰中,清軍未能使用火槍,以至俄軍火槍兵自恃擁有這種步兵武器的優勢,能夠以一當十,負隅玩抗。最後,清軍依靠遠距離的大炮優勢火力方才取勝。而具諷刺意味的是,當清軍把「克薩戰爭」中繳獲的俄軍扳機擊髮式火繩槍樣品獻給康熙帝時,康熙帝以不得中斷前人所授的弓箭長矛傳統理由,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禁止清軍使用此種新式火槍。

    正是因為熟知這一段令人扼腕的明清火繩槍歷史,弘毅才一反常態的通過岳樂等人來主動「教導」皇上福臨,並且明確表示自己的堅持,希望能夠引起他的重視。

    可在福臨眼中,即使這些西洋玩意兒優良一點,不過也不是什麼稀罕東西。火器嘛,也就是那麼回事罷了!

    自從龍興關外,作為戎馬皇帝皇太極的兒子,自己對火器並不陌生,可是「騎射安天下」的大訓讓自己多多少少不願意、或者說不太敢過於重視這些洋玩意。畢竟明朝的火器也是厲害了得,可太祖太宗幾次剿滅前明大軍,每一次明軍都把火器擺在最前面,一味亂射之後,還不是被疾如旋風的八旗鐵騎一蕩而平?可偏偏明安達禮回來之後卻總是說這西洋火器的厲害,好像風捲殘雲的騎兵還不如只會呆立著放槍的步卒?弄得兵部也有些議論,說什麼火器堪用,要不然也不會三番兩次命那朝鮮派遣鳥槍兵了。大清不也有鳥銃鳥槍嗎?雖說入關前,八旗的武器裝備主要以弓箭、長槍、?刀、籐牌為主,鳥槍數量少,鳥槍兵只是附屬於弓箭步兵類。

    可就在順治五年,多爾袞還是在清軍前鋒營的基礎上,組建了成建制的鳥槍兵,規定前鋒兵制,以一半人習鳥槍,「每兵發給鳥槍一桿」,基本前鋒設隊長,鳥槍前鋒設什長。但這幾年幾場大的戰事下來,大清八旗還不是依靠騎射一次次擊敗南明?也沒見鳥槍兵有多大建樹。自然,鳥槍兵人數不多、槍械不新也是事實,主要用在京畿防禦也是一說,要不然這次兵部會拿呼瑪爾之戰說事兒?

    但玄燁卻說,火繩槍必有大用,但在他看來,即使是這種「扳機擊髮式火繩槍」,也並不是最刊用的火器!依照目前西洋火器技藝的發展,火槍將在兩個方面不斷改進:一是擊發,二是彈丸、槍藥。按照皇二子的說法,西洋幾十年前(16世紀後期)發明了一種「火種點火」的方式。就是在一個小管裡放一個「火種」或一節短火繩,槍手只是在用槍時才點燃火種,不至於因槍上都帶一條點燃的火繩而在夜間暴露目標。其實在明朝就已經有了一種用燧石擊發點火的火槍,甚至不怕風雨。這種燧石擊發點火的火槍現在西洋也已經出現,只不過沒有成熟耐用,因而沒有裝備軍隊。而那些彈丸槍藥,現在西洋術士也是緊鑼密鼓的潛心鑽研,非要超過我大清才可善罷甘休!

    玄燁更聳人聽聞的說法是,按照現在繳獲的羅剎人鳥槍性能來預測,西洋諸藩的火器將來還會更加「先進」,如果大清現在不早作準備,恐怕將來就會受制於人!

    果然,不出弘毅所料,這幾句話可是大大刺激了福臨「少年天子」唯我獨尊的雄心和自尊心!既然亡明可以有,我大清就更應該有!我大清既然要有,那就必須是天下第一!

    福臨想到這裡,終於下定決心:你玄燁不是要在那直隸東北所在的「千里松林」搞什麼演武嗎?朕本來不想理會這些個關於火繩槍的癡人誑語,可一想到多羅貝勒玄燁呼瑪爾之戰料事如神,希望這次又是「天降祥瑞於大清」,朕倒是可以讓你來試一試。你要的人,朕也可以給你……

    「主子,內大臣鰲拜來了!」吳良輔小心提醒正在盯著長短鳥槍冥思苦想的福臨,現在自己可是被幾次周折真給嚇著了,甚至生怕一向對自己寵信的皇上也突然抓起手銃給自己來一槍!

    「好!快讓他進來!」福臨不再糾結於御案上的那幾桿鳥槍,轉過身來面相殿門,等著鰲拜參見。

    「奴才內大臣,鰲拜,恭請皇上聖安!」一聲穿雲裂石、振聾發聵的請安,讓心情大好的福臨十分受用,享受著位育宮正殿內的陣陣回聲,皇帝竟然過來親自攙扶這個滿洲壯漢!

    鳥銃的主要特點首先是銃管前端安有准心,後部裝有照門,構成瞄準裝置;其次是設計了彎形銃托,發射者可將臉部一側貼近銃托瞄準射擊;再次是銃管比較長,長度和口徑的比值約為50:1∼70:1之間,細長的銃管使火藥在膛內燃燒充分,產生較大推力,彈丸出膛後的初速較大,獲得低伸彈道和較遠的射程;最後則是發火機的不同,用火繩作為火源,扣動扳機點火,不但火源不易熄滅,而且提高了發射速度,增強了殺傷威力。

    鋒利的削刀。

    雖然火繩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火繩槍還是在軍隊中裝備了相當長的時間。其經歷過的戰爭和衝突無從記數,殺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中國,火繩槍一直用到19世紀末期,使用時間長久,並不是中國造不出燧發槍(明末已經發明出了),而是因為隨著明朝的滅亡,之後的清朝對火器不加以重視,沒多大發展,加之閉關鎖國導致落後。當西方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向古老的東方發動掠奪戰爭時,這些古老的火器已無力抵擋,直至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這正證明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落後就要挨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