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霸皇李恪

正文 第九十八章 楚王府 文 / 連老黑

    (¤¤全閱讀)

    顯然從軍中回來的李恪變的成熟了,雖然說是歷練,就和視察一般,自己根本就沒有幹什麼,但是李恪堅信,這大唐是處處給人機會展現的,所以他不急,他要等待的就是時機,機遇,自己從封得這個楚王的爵位,但是還沒有開宗立府。

    今天,他尤其醒的早了一些,因為有比練劍還重要的事情在等待著他,那就是移居楚王王府。

    從此,他將不能再住在皇宮大內。其實,歷史上很多皇子都以住在皇宮大內為榮,因為那是皇帝所賜的一份特權。能享受如此待遇者,皇帝只有對自己最喜愛的兒子才會恩寵,這對皇子來說,是一個機會,能直接接近聖聽的機會,極容易讓皇帝注意自己,如果再做出一點成績,贏得聖心可謂輕而易舉。同時,這也說明他在眾皇子中更加得寵,而有幸得到如此殊榮的。但是李恪現在壓根就不需要他,他現在需要的就是能夠好好的發展自己的勢力,好和長孫無忌一決雌雄。

    當然了在唐一朝,李治最為幸運,貞觀後期,李世民留已成為太子的李治在身邊,為此大臣們在貞觀18年和貞觀20年兩度上書,在奏章中說「父子不可以滯愛」,要求皇帝放太子回東宮,最後雙方妥協,太子李治15日在東宮,15日留在父皇身邊。

    如今李恪現在已經貴為親王,移居親王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此期間更是耽誤了不少功夫,雖然,李世民沒有特別下旨讓他盡早搬出去,他不用如此著急,但他喜歡早點移居自己的楚王府。因為他昨天看見的封德彝為了自己而倒在了病床之上李恪很是不甘心,在自己的記憶中,依賴封德彝的力量那是少之又少,為什麼?那是因為封德彝太老了?所以,他要的就是把握現在,有資源,自己切切不可放棄。

    李恪在一如往常的練劍,用膳,到千秋殿給楊妃請安後,帶著小桂子出承天門來到宗正寺。

    宗正寺為中央九寺五監之一,是管理皇帝宗族事務的直接機關。一般官員的陞遷,皆由吏部考核出示公,然後再由禮部負責官服府邸印綬等的配備。

    宗室作為皇帝的家族,屬於一個特權階層,享有很高的政治社會地位,因此對宗室的管理機關宗正寺都極少插手。李恪被封親王,屬於李氏皇族,吏部只是象徵性的出下公,其它的事都歸宗正寺管。宗正寺一般設有: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卿掌敘宗派屬籍,以別昭穆而定其親疏,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主官多由皇室德高望重的人擔任,或者是輩分身份極高者出任。

    所以,能來宗正寺的不是皇親就是國戚。差役見來的是李恪,急忙將他迎進內室,端上茶果點心,叫他等待片刻,自己去稟報值班的管事。

    李恪喝了一口茶,百無聊賴的坐著,身後的小桂子小心的站著。不多時就見一個身著王服,年近四十的男子走了進來,身後跟著剛才那個差役。李恪趕緊低聲問小寶子來人是誰,小寶子回說是河間元王李孝恭,他的王叔,李恪不敢怠慢,忙起身相迎,上前施禮道:「李恪見過王叔。」

    李孝恭一把扶起李恪道:「賢侄無需行此大禮,不知今天來此所謂何事?」

    李恪腦子轉的很快,記憶裡有關李孝恭的資料竟被他搜了出來,李孝恭是貞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戰功顯赫,更是宗室難得的一位帥才。

    李恪心裡一陣疑惑,宗正寺卿雖然管理著宗室一切事物,地位尊崇,卻沒有實權,屬閒置,主要安置一些宗室戰功顯赫的王族,李孝恭怎麼會做宗正寺的卿呢?

    難得,李世民已經對他心有但縱觀貞觀時期很少出現所謂的功高震主而被殺的事例啊。還是辦正事要緊,李恪一陣嘀咕,不便多想,語氣恭敬的說道:「不日之前恪被封楚王,理應移居楚王府。所以,今天特來宗正寺辦理移居手續,領取印綬等。」

    李孝恭知道前不久前李恪就被封為楚王的消息,這些事情在這些時間中早就已經全部給辦好了。只是淡淡的道:「賢侄稍等,本王這就著人為你辦理。」然後對身後差役吩咐了幾句,差役點頭表示明白,躬身退了出去。

    李恪見李孝恭立即差專人去辦理,忙感謝道:「多謝王叔。」

    李孝恭輕聲一笑道:「賢侄何須如此客氣,管理宗室之事是本王的職責所在,而且這些東西早就已經辦好了,賢侄稍等片刻。」說著,李孝恭在李恪旁邊坐下,接著道:「賢侄英雄出少年,若是沒有賢侄的空城計,恐怕結果就不像是現在的這樣吧,真是可喜可賀啊,將來賢侄必定是我李家這一代的勇者啊。王叔先在這裡恭喜你了。」

    李恪趕緊道謝,「王叔秒讚了,恪只不過是為父王,大唐分憂罷了!」

    聽見李恪如此謙虛,李孝恭暗歎到次子果然是一大英才,正在這時,那個差役和一個身著六品朝服的官員走了進來,手裡拿著一堆東西,有公和印綬等物。那六品小官給李孝恭和李恪行過禮後,將東西交給李孝恭。

    李孝恭接過遞到了李恪手中,臉含深意的笑道:「賢侄,一切手續都已辦妥,楚王府就在平康坊,陛下如此安排,你肯定會滿意。說這話的時候,李孝恭別有味道的說了一句,而李恪卻並沒有發覺。

    李恪道:「有勞王叔了,既然手續還未辦妥,恪有事先行告辭,等有時間再來看望王叔,將來恪若是有什麼難題不解,可一定會來打擾王叔的哦!」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李恪如此說話,李孝恭也是對答道:「呵呵,若是賢侄不怕麻煩,可以隨時過來!」

    李恪對李孝恭抱拳就出來了。

    李恪出了宗正寺,剛才來不及不想的疑問不請自來的浮上心頭,李孝恭怎麼會是宗正寺卿呢?

    歷史上

    記載,在貞觀初年,他歷任禮部尚書之職,這次冊立太子的朝會沒有看到他,突厥南下的時候,也沒有看見他。

    李恪還以為他領兵在外呢,沒想到他就在長安,還是宗正寺主官。

    這讓他對歷史和現實是否相符而感到頭疼,也讓他陷入了兩難的地步,究竟該不該相信歷史?不知道該是按照歷史按部就班的進行呢?還是,看準時機伺機而動,難道是因為自己,他的命運才會改變的嗎?李恪在心中疑問道。

    當車架停在平康坊之後,李恪心跳不免加快,下車架時王時的王府。他臉色一暗,對身邊的差役怒道:「爾等小吏安敢戲弄本王,這明明是秦王府,怎麼就被你說成楚王王府呢?」李恪有些迫不及待,但當他看到漢王府的門匾時,赫然給嚇了一跳。這哪是什麼楚王府啊,這不是原來的秦王府嗎,莫非是有人要害自己嗎?這要是真的,那麼自己就算是有幾個腦袋讓不夠別人砍?」

    不怪李恪、因為差役把他帶到秦王府就要砍他的頭,實在是人言可謂,他本來就是從秦王府出來的,若在以前,過來看看也無大礙。然而這個時期他來這裡難免會被人說閒話,會被御史彈劾。

    他剛封親王,就把秦王府當成自己的楚王府,一旦傳出去可就不是流言這麼簡單了。差役被李恪的話明顯嚇住了,忙跪下道:「殿下息怒,小的沒有帶錯路,這確實是楚王府。只是皇上前不久剛下的聖旨,而被突厥的事情就給耽擱了,如今空閒下來。今天還未及收拾,更換匾額,殿下就來辦理王府手續,故而才會如此。」

    李恪聽完差役的話,略微鬆了口氣,難怪李孝恭在說自己楚王府在平康坊是臉上含有深意,原來如此啊。

    不過,另一個疑惑隨之而起,李世民為什麼把自己以前的王府賜給他做漢王府呢?

    長安城作為前朝的都城,李世民再窮,一兩座王府還是能拿得出手的,沒必要把自己王府送出去,這裡面肯定有深意。

    李恪現在也只能想到這些,也許,只有知道李世民賜給李泰的王府是哪座時,他剛才的問題才會得到解決吧。既然,王府是李世民賜給自己的,李恪也不便多想。難道是因為自己上次獻計的事情嗎?李世民才會獎賞給自己的嗎?恐怕這個問題要留給李世民親自給自己解答、

    因為王府還沒有收拾好,府門緊閉,李恪在府門口看了一眼,就離開了平康坊。

    再說,即使王府門沒有關閉,他也不敢到裡面去看。雖然,以前他可以自由的出入,但現在絕對不行。李恪讓差役自行離去之後,看看還不到晌午,沒有急著回宮,而是和小寶子朝西市而去。王爵是封了,王府也有了,現在缺的就是人了。

    他想去自己的店裡看看,看看這個酒樓裡面是否會有一兩個王佐之才,還有他也想回到聚賢莊去看看了,因為自己好久沒有回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