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勢吞天下

正文 第四十七章 青峰峽劉循敗敵 徐州城陳登背主 文 / 東窗剪燭

    「主公,事已至此,留下無宜,咱們撤軍吧?」郭嘉勸道。

    「現在還有什麼好說的,只好回去了」,曹操雖心有不甘,也不得不接受郭嘉的建議了。

    大軍拔營起程,望兗州而去。

    「劉備和曹操都撤走了,咱們要不要去追?」劉循問道。

    「曹操深通兵法,這次撤軍,必然留有軍馬斷後,咱們去追,極有可能中他的埋伏」,賈詡道。

    「我倒有一個好主意,這地界一馬平川,能埋伏兵馬的地方,只有青峰峽」,龐統接過話頭,「咱們不如派輕騎趕到曹操兵馬的前面,分三路大軍去追,就算中了埋伏,飛鴿傳書,知道了敵人的方位,也能解救出來。」

    「士元兄的辦法深合我意」,劉循大喜。

    「徐晃何在?」

    「末將在。」

    「命你率五千精騎,抄小路直到青峰峽,埋伏到那邊」,劉循傳令道。

    本來他是想讓趙雲去的,現在知道了趙雲是女子,就改變了主意。

    趙府中那個身材姣好的美女的倩影在頭腦中揮之不去,他心裡既然存了把趙雲收入房中的念頭,就不想讓自己的女人前去冒險了。

    「徐晃得令」,徐晃自領一軍,前去青峰峽埋伏去了。

    「典韋何在?」

    「末將在。」

    「命你領五千精騎,馬不停蹄追趕曹操」,劉循把令箭發出。

    「典韋遵命。」

    典韋自去了。

    「本將軍親率大軍追擊曹操,賈詡守關,龐士元負責接應」,劉循道。

    徐晃的五千精騎趕過青峰峽,回頭一看,果然發現這山甚是險峻,峰巒疊嶂,兩山對峙,中間一條道路可以過人。

    如果在兩邊山上埋伏人馬,只要敵軍進入了包圍圈,實是九死一生。

    放眼望去,派出斥候上山偵察,一連去了幾撥,都不見回來。

    毫無疑問,山上多半有曹軍埋伏。

    如果貿然攻上山去,山上擂木滾石落下,勢必吃虧不小。

    「這山上樹木茂盛,如果使用火攻,對方必然難以藏身」,徐晃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當即下令,「火箭準備,放箭燒山」。

    一聲令下,無數的火箭吐著火舌,向山上呼嘯而去。

    那些樹林燒了起來,哭爹喊娘之聲,不絕於耳,埋伏在樹林草叢中的伏兵被燒得四處逃竄,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哪裡還敢在兩邊山上埋伏。

    徐晃率軍把住路口,那些試圖衝下來的曹軍,多數被他斬於斧下。

    餘下的殘兵情知不是路,很多人往回頭路上逃。

    沒逃多久,正好撞著典韋的大軍。

    典韋揮舞雙戟,揮軍衝殺,勢如虎入羊群,曹操敗軍沒有絲毫鬥志,半數被殺,其餘的見勢不妙,拋掉兵器,跪地投降。

    典韋軍隊通過青峰峽,和徐晃合兵一處,繼續追擊曹操。

    不多時,就追上了曹操的後軍,對著曹軍一陣猛攻。

    曹操後軍大亂,人馬互相踐踏,死傷無數。

    見勢不妙,曹操下令:「後隊變前隊,拚死反擊,違令者斬。」

    拔劍親手斬了幾個貪生怕死的將領,止住潰逃之勢,揮軍把徐晃和典韋的軍隊圍在垓心。

    這樣下去,曹操很有可能反敗為勝。

    正得意間,劉循率大軍殺到,曹操軍隊陣形大亂。

    劉循和趙雲都是當世少有的虎將,所率軍隊更是麾下精銳,全力掩殺之下,曹操抵敵不住。

    見來了援軍,典韋和徐晃精神大振,率軍來回衝殺。

    四員虎將聯手,放眼天下,誰敢輕攖其鋒?

    「天亡我也,非戰之罪。蒼天既生曹操,奈何又生劉循」,曹操仰天長歎,把劍橫在了脖子上,試圖自刎。

    「主公,不可如此,許儲保著主公退走」,許儲奪下曹操的寶劍,擁著曹操便退。

    曹操其實本來不想死,只是連番慘敗,羞愧難當,借自刎表一下擔當而已。

    當下借坡下驢,收起寶劍。

    夏侯惇等人指揮將士死戰,保著曹操退走。

    一場鏊戰,曹操實力大損。

    劉循揮軍追了十里,才鳴金收兵,奏凱而回。

    「奉孝,這次遠征洛陽,無功而返。而且損兵折將,仔細想來,我實在心有不甘哪」,曹操收攏敗兵,痛定思痛,有了幾分後悔。

    「主公不必心焦,這次咱們本來完全可以和劉循一戰。千怪萬怪,只怪劉備大耳賊背信棄義,不戰而逃,把咱們陷入了險境」,郭嘉鼓氣道,「咱們目前據有兗州之地,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劉備那個大耳賊,竟

    敢背信棄義,這次回去,一定要給他一個教訓」,曹操提起劉備,就氣不打一處來。

    「不可,劉備如今擁有豫州之地,有諸葛亮足智多謀,武有關羽和張飛勇不可擋,現在還不能和他翻臉」,郭嘉冷靜地規勸道。

    「其實,奉孝說的這些道理,我又何嘗不知?劉循雖然勢大,暫時還有些鞭長莫及,咱們眼下最大的敵人,應該是袁紹,他已經據有兩州,如果再進一步坐大,對咱們的威脅可就大了」,曹操歎了口氣,漸漸平靜下來。

    「現在還不能圖謀袁紹,咱們這次回去,最好假意前去拜會徐州太守陶謙,趁其不備,奪下徐州」,郭嘉不愧鬼才,簡直一肚子壞水。

    「好計,奉孝此言,正合我意」,曹操和郭嘉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半月後,曹操兵馬來到徐州城外,派了楊修前去見陶謙,說是領兵追擊泰山賊寇,路過徐州,前來拜見太守大人。

    「曹孟德當世英雄,當年刺殺董卓,忠義無雙。我一向景仰,既然前來拜訪,就請進入徐州,也讓陶某盡一下地主之誼」,陶謙不疑有詐,呵呵笑道。

    「修在兗州時,常聽主公說起徐州州牧仁義無雙,是天下名士。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楊修奉承道。

    「哪裡,哪裡!一點虛名而已,『名士』二字,實在是不敢當啊」,陶謙嘴裡謙遜,心頭卻樂開了花。

    送走楊修之後,陶謙心中越想越覺得不妥,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兒。

    在這亂世之中,他能坐上太守之位,雖無大才,也絕不是個省油的燈。

    「來人啦,傳陳登來見」,陶謙心中不安,想起了心腹陳登,決定召他過來商議。

    「如今,曹操大軍追擊泰山賊寇,路過徐州,想進來坐坐,依元龍之見,咱們應當如何應對?」陶謙問道。

    「曹操此人,鷹視狼顧,實是亂世之奸雄,決不可放他入徐州」,陳登道,「主公應派人把住城門,不要中了曹操的假道伐虢之計。」

    「主公莫非忘了韓馥和袁紹的故事」,陳登進一步補充道。

    這事兒當時人盡皆知,陶謙怎麼會不知道。

    東漢末年,韓馥任冀州牧。

    袁紹暗中聯結公孫瓚來攻打冀州,表面上卻裝出一付古道熱腸,願意幫助韓馥抵禦外敵。

    結果,韓馥中計,被袁紹鵲巢鳩佔,身首異處。

    陶謙畢竟不是太蠢,馬上省悟,驚出一身冷汗,心有餘悸地道:「若非元龍提醒,我幾乎著了曹操這個奸雄的道兒。」

    「曹豹聽令,馬上加派人手,上城巡視,不准放曹兵入城」。

    「曹豹遵命」。

    陳登離開陶府回到家中,說起和陶謙商議之事。

    「你怎麼這樣蠢,陶謙守成之賊,在這亂世之中,早晚為人所滅,說不定這次就會被曹操所滅。」

    「我兒幫助陶謙,得罪了曹操,城破之時,咱們徐家的百年基業可就毀了」,老父頓足道。

    「父親言重了,孩兒這樣做,正是考慮到咱們陳家是世家大族,為了保住咱們的家族利益」,陳登不慌不忙地說。

    「你越說,為父越是糊塗了,到底怎麼回事?」

    「孩兒是想,先慫恿陶謙抵抗曹操,我再暗中聯結曹操,表示願意助他取城,這樣曹操攻下城池之後,咱們家族的地位不但能得以保全,還能擴大咱們的勢力」,陳登擺出一付老謀深算的樣子。

    「不錯,這條計策很是高明,老夫垂垂老矣。」

    陳登父子在家密謀,曹操久等陶謙開門,等來的卻是曹豹在城頭上射下的亂箭。

    「陶謙匹夫,竟敢耍我,給我攻城」,曹操鬚髮戟張,暴跳如雷。

    曹豹指揮軍馬反擊,徐州軍馬雖說不很強壯,但是城高池深,急促之間,難以攻下。

    在城上看得真切,曹豹瞄準曹操,一箭射中曹操的頭盔。

    曹操指著曹豹,恨恨地道:「匹夫,等我打下徐州,看把你碎屍萬段。」

    攻打到初夜時分,趁著夜色,陳登把書信射向曹營。

    士兵撿到書信後,回報曹操。

    「陳登來信,信中說願意裡應外合,助咱們斬關奪城,條件是城破之後,要給陳家優厚的待遇,讓他們成為徐州第一世家」,曹操把書信給郭嘉看,想聽取他的意見。

    「大軍攻城,給陳登創造機會,就算對方有詐,咱們將計就計,也可以順勢拿下徐州」,郭嘉的回答給曹操吃了一個定心丸。

    「好,就這麼辦。」

    「傳令下去,給我加緊攻打」,曹操發了狠,「輪番上陣,讓城上無法休息。」

    曹軍幾輪猛攻,曹豹疲乏之極。

    陳登帶著家將上了城樓,曹豹不疑有他,高興地道:「陳登,你來得正好,快來幫我守城。」

    「我就是來幫你的,你就歇息一下吧」,陳登話裡有話地道。

    曹豹疲勞之極,加上他知道陳

    登是陶謙的親信,身子往城樓一靠,打起了盹。

    迷迷糊糊中覺得不對勁,只見自己被五花大綁,陳登滿臉獰笑,明顯不懷好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