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六十六章 淮軍初現(一) 文 / 排雲掌

    淮軍這是要出來了麼?

    這是吳可接到淮北密信後,心中生出的第一個想法。

    「姓李的這傢伙,還真以為鄉勇隊是吃素的啊,想拉就拉哪那麼簡單?」

    密信中還說了李鴻章竟然跑到淮北來拉人了,結果自然是無功而返,除了幾位遲遲難以出頭心生不滿的中低層軍官之外,其餘所拉之人沒一個答應跟他混的。

    這也不難理解,原本歷史上李某人組建淮軍之時,淮北之地還是一片混亂,地方團練還有清軍跟太平軍打得不可開交,李某人從地方團練上著手自然一挖一個准,這才有了後世鼎鼎大名的淮系人馬。

    可惜這一世吳可和鄉勇隊提早了好幾年入駐安徽,淮北更是被鄉勇隊牢牢掌控局勢穩定,至於那些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淮系名將,大部分都老老實實參加了安徽清軍,從底層一步步爬起。

    真有本事的,此時已經做到了從二品副將之職,差一點的也是五品千戶執掌一個大隊人馬,至於那些沒本事的依舊還在吳品以下苦熬,或者乾脆在連綿大戰中魂歸西天一命嗚呼。

    而且鄉勇隊內部也沒出現那種派系林立互相傾扎的局面,只要真有能力想要出頭其實不難,以大清眼下的混亂狀態仗還有得打。

    再說了吳可對手下弟兄大方得很,雖然極力約束讓手下將官失去了不少撈偏門的好機會,但是額外給出的福利待遇那真的不用說。

    凡是熬出了頭的淮系將官,基本上已經成家立業,並在鄉勇隊系統的幫助下成了淮北名副其實的大戶人家,一個個富得流油家資豐厚,擁有新開闢田地和商舖不在少數,更是在那些新式工廠中佔有或多或少的分子,每月的穩定收入就是一筆極為誘人的數字。

    在這樣的情況下,別李家正是廬州豪族在當地影響力不小,可是此次李鴻章的拉人行動並不順利。

    沒誰是傻子,怎麼可能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又跟著『白手起家』的李某人去打天下從頭再來?

    再說了,李某人也沒有朝廷正式任命的官職,之所以興沖沖跑來淮北拉人入伙,也只不過奉了曾國藩的命令而已,真要說起來一干已在鄉勇隊出頭的淮系將官,此時的身份地位可比李鴻章高多了,怎麼好意思屈尊降貴的投靠?

    此時的淮北可是鐵板一塊,就是安徽巡撫翁同書都沒膽子輕易招惹鄉勇隊留守人馬,李某人被拒絕之後短時間內也沒膽子打擊報復。

    至於說曾國藩為什麼要派李鴻章另起爐灶,這事其實跟吳可也不無關係。

    要說清軍真真是爛泥扶不上牆,吳可帶著三萬鄉勇隊這才離開了多長時間啊,兩江清軍的戰鬥力便一落千丈慘不忍睹。

    不知是不是吳可在兩江時逼迫得太狠,總之當他剛一離開兩江任上,原本戰鬥力被逼得還算湊合的兩江清軍像是放了羊,一鬆懈下來戰鬥力滑坡得厲害,這才過了多長時間,原本能和金陵太平軍打得有聲有色的兩江清軍,竟然在李秀成不在的情況下,被金陵太平軍打得抬不起頭。

    常州和蘇州兩地百姓嚇了一跳,尼瑪的這墮落的速度也太快了點吧?

    尤其是兩地的土豪富紳們,一見清軍這麼不頂事,他們可不敢把身家性命賭在這上頭,二話不說帶著家財細軟就跑到了上海租界避難,導致吳可當初好不容易營造的良好氛圍一朝喪盡。

    太平軍也不是啥好鳥,之前被兩江清軍壓制得那麼慘,就是李秀成率部大破江南大營之時,面對常州城也只能無可奈何,現在眼見兩江清軍頹勢已顯,這時不痛打落水狗更待何時?

    儘管主帥李秀成出門不在家,可是留守太平軍將領依舊沒讓戰鬥力下滑迅猛的兩江清軍好過,甚至還派出小股部隊繞過常州防線,大搖大擺的跑到蘇州甚至是上海外圍招搖過市,引發蘇南百姓一陣恐慌情緒。

    上海灘早已是開放的通商口岸,也許是有賴於此間的洋人,以及洋人在這個上傷所設立的一處處**的租界,太平軍一時尚未涉足其間,但是突然出現在附近的太平軍給租界敲醒了警鐘,要是不做點什麼的話情況可能要糟。

    暫避在上海租界的一些士紳為了免遭最後倒霉的命運,一邊迅速成立「中外會防局」,以期依賴洋人的武力來保衛上海;一邊又選出士紳代表、前清名臣錢寶琛(浙江巡撫)的兒子錢鼎銘,帶著募集來的20萬兩白銀,僱用了幾艘外國輪船,率人前往安慶,向曾國藩求援。

    他們倒是想找鄉勇隊幫忙,可惜吳可已經將素難地區所有鄉勇隊將士全部帶走,至於去淮北求援顯然不在這些鄉紳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而曾國藩身為新任兩江總督,有義務也有責任保護兩江鄉紳的人參安全。

    說起老曾很有些讓吳可不恥,尼瑪的你一兩江總督不坐鎮總督衙門統調全局,反而揪著太平軍盤踞的安慶不放,甚至還不辭勞苦的親臨前線指揮,這種對功勞誓不放手的執著精神實在讓人說不出話。

    再說錢鼎銘到達安慶,對著曾國藩聲淚俱下,說上海士紳們渴盼曾帥,猶如久旱之地盼甘霖。錢鼎銘哀求曾帥早早派兵彈壓蘇南,以解上海士紳之危。

    繼而,錢鼎銘又掏出一封信。信是蘇州名人、李鴻章的同年進士馮桂芬寫的。馮桂芬在信中稱,上海是江南的膏腴之地,商業發達。在那裡,每月可籌到銀餉60萬兩以上,這對正缺少銀子的湘軍來說,可算是最大的誘惑了。

    當然,這一誘惑對「長毛」也同樣存在,誰不想咬走一塊肥肉?

    />另外,錢鼎銘還通過其父錢寶琛與曾國藩、李鴻章之父李安是同年進士的關係,走後門套近乎,勸說二人及早東援。

    面對這種形勢,曾國藩感到頗為棘手。上海確實是南方軍事和經濟重鎮。

    按理說,他作為兩江總督應全力支援。但上海距安慶千里迢迢,兵派少了,無濟於事;派多了,湘軍也沒那麼大實力。

    更為麻煩的是,萬一大本營安慶出現險情,即便是往回調兵,又談何容易!

    再說,當時駐紮在安慶的湘軍並非實力雄厚,派兵去上海,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對於整個戰局是沒有一點好處的。

    況且,太平軍總部已設立在鄰近的南京,南京與上海孰重孰輕,曾國藩比誰都清楚。

    老實說,他原本還準備抽調兩江清軍加入安慶圍攻戰中。怎麼說兩江清軍之前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能獎將金陵太平軍主力壓製成那副德性,換做是湘軍他也沒這個底氣。

    可是沒想到兩江清軍墮落得如此之快,他才接手了兩江總督衙門多長時間,兩江清的實力便已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下滑?

    這時,他真有些佩服前任那位出身不高的吳大總督,能把兩江清軍那幫油滑傢伙整成那副摸樣,可惜到了他手上卻不能繼續下去。

    湘軍雖強,可沒到鄉勇隊那種蠻橫霸道的地步,而且鄉勇隊本就是兩江清軍中的一員,前任吳可更是威名赫赫的兩江名將,那些油滑的兩江清軍老油條還真不一定敢在他跟前放肆。

    可是放在曾國藩身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正在曾國藩感到左右為難之際,朝廷催促曾國藩發兵增援蘇州和上海的指令到了,這就由不得曾國藩再猶豫了。

    他知道,這已不僅僅是上海士紳們的邀請和求援,而是來自朝廷的命令了。派誰去合適?曾國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胞弟曾國荃。

    曾國荃是曾國藩的九弟,人稱曾九,乃湘軍的主要將領之一。

    1856年,他在湖南老家招募鄉勇3000人赴江西吉安,援助哥哥曾國藩鎮壓太平軍。該鄉勇組織稱「吉字營」,成為曾氏湘軍的嫡系。在以後幾年的征戰中,曾國荃戰功赫赫:在1857年底,曾國荃在江西吉安擊退前來增援的太平軍勁旅石達開部;1858年,攻陷吉安,升任知府;1859年,佔領景德鎮,火燒全城,升為道員;1860年,圍攻安慶,屢屢擊敗太平軍。

    朝廷指令曾國藩派兵東援時,曾國荃正積極備戰,準備沿江而下進攻南京。如果拔掉太平軍的這一老巢,當然是頭等軍功,因此,曾國荃對東征上海並無興趣。

    見老弟不情願,曾國藩也不勉強,他第二個想到的就是他手下的宿將、也是他的同鄉陳士傑。

    陳士傑29歲時通過拔貢,被選職為戶部七品官。咸豐元年(1851)丁父之憂,回到老家,旋即投入老家鎮壓農民起義的鬥爭,成為鎮壓團丁的首領。

    咸豐三年,加入曾國藩湘軍。以後,一直率領鄉勇平定家鄉的各種農民起義。陳士傑平素以辦事穩健、有謀而得到曾國藩的信任。

    直到這時,曾國藩還沒想過要李鴻章出面組織人馬支援蘇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