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六十七章 淮軍初現(二) 文 / 排雲掌

    當曾國藩將東援上海的任務下達給陳士傑時,陳士傑立即在家鄉招募到上萬人的子弟兵並積極訓練,但就是不發兵。朝廷在列強公使的幾次下懿旨,可這位陳大將軍依舊巋然不動。

    最後曾國藩實在忍不住了,就派人將這位陳大將軍叫到安慶來,問他到底咋回事,尼瑪的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麼?

    陳士傑低著頭,跪在地上,半天不吭聲。曾國藩急了,叫陳士傑說明原因。陳士傑一抬頭,早已老淚縱橫。他說:「援滬之兵早已訓就,只是微職上有90歲的老母,萬一微職戰場上丟了性命,老母是萬萬承受不了這種打擊的,因此……」

    曾國藩聞言,已知道陳士傑心中的「小九九」。到底是為了孝敬母親,還是貪生怕死,曾國藩已沒有時間來調查核實,要是朝廷催逼的聖旨再到,恐怕已不是催兵上路的問題,而是催他「曾剃頭」上西天的大事了。

    真不是開玩笑,別看曾國藩之前做到過兵部侍郎的高位,在朝堂上支持者也不在少數,可在咸豐帝心中的印象卻是極差,有機會就不忘敲打敲打一頓,老曾對此也是心知肚明輕易不敢行差踏錯。

    兩次京畿危機的時候,吳可都率部不遠千里星夜馳援,與洋人大打出手解京畿之危,甚至不惜在上海跟洋人撕破臉皮搞軍事對峙,差一點便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當時的上海形勢緊張至極為的還不是緩解京畿危局?

    可兩次湘軍都在幹什麼,除了與太平軍大戰還是在跟太平軍激鬥,好像打敗太平軍比救援京畿還重要似的。

    不得不說,單單就這個態度問題,曾國藩便相距吳可甚遠,同為大清有名的強軍統帥,在皇帝和朝廷大佬們心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就算再不喜歡吳可的朝臣,也不得不領他的救援之情,對於吳可的一些出格行為雖然少不得腹誹抨擊,但也不會真的往死裡徹底得罪。誰知道京畿還會不會再出現危機,到時候還不得指望吳可這個熱心腸的傢伙趕來支援?

    這也就是咸豐帝不怎麼待見吳可,可該有的禮遇一點都不少的主要原因,吳大總督為大清真是勞苦功高。

    曾國藩就沒這好待遇了,兩次京畿危機時朝廷肯定也向他求過援,可最後結果又如何?

    別看朝堂上不少聲音說湘軍主要任務是清剿長毛,一時抽不開身也是真的,可要說擔驚受怕了好一陣子的朝中大佬心中沒有半分惱怒,只怕傻子都不會相信。

    曾國藩明顯也知道這個情況,之所以一門心思想要打下金陵,目的不過為了增加立足朝堂的資本和砝碼而已,除非他以後不想在朝堂上混了,否則他想不拚命都不成。

    手下小弟表現如此不給力,曾國藩大感臉上無光,不過他的選擇可不僅僅只有以上兩人。

    見朝廷催逼得緊,他趕緊命令距離上海很近、正駐紮在鎮江的清軍總兵馮子材火速援滬。可軍令發下去後如石沉大海,也一直得不到馮子材的回音。究其原因無法知道。曾國藩差不多真的要失望了。這時李鴻章出現在他面前。

    沒辦法之下曾國藩試探著要李鴻章東援上海,孰料李鴻章還真的樂意去。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李鴻章自從在老家安徽打了幾次勝仗後,雖然升到了四品官,但進入曾國藩幕府後,這一官秩便成了虛銜,根本沒有行使這個四品官**帶兵打仗的機會。

    而且曾國藩的湘軍大營中人才濟濟(主要是本土派系勢力太強),他很難等到獨當一面的機遇。李鴻章知道,要想往上爬,爬到朝廷的最高層,沒有恩師的舉薦那是萬萬不成的。

    但說實在的,李鴻章認為曾國藩的辦事風格一向猶疑有餘而果斷不足,每遇重大事件需要作出決定時,他總是向李鴻章請教。在曾國藩手下,他一直是個被使用的角色,而不是被重用的人才。

    李鴻章一直盼望著能有自己作主、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像那位出身低下如今卻讓他感覺高不可攀的兩廣總督吳可那般。

    沒錯,現在吳可可是很多官場中人的偶像和追趕目標,李鴻章也不能例外。實在是吳可的出身太低,依靠自身和一干兄弟拚搏短短不足十年,已經高位兩廣總督之位,還是堂堂的一等候!

    這樣的成績,讓眾多出身大戶甚至豪門的官場中人情何以堪?

    所以,出身廬州名門的李鴻章,迫不及待的想要出人頭地,盡快進入朝廷高級官員行列。

    當恩師曾國藩要將東援上海的大任交給他時,他覺得英雄正逢其時。李鴻章心癢難耐,他激動不已,因為,他馬上就能率領湘軍浩蕩東去了!

    可恩師又發話了:「少荃,你這一去,我雖然可以高枕無憂,但自此之後,我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助手啊!」

    李鴻章謙虛地說:「曾師營中人才濟濟,勝於我者,多矣!」

    曾國藩說:「不過,現在南京還沒拿下,湘軍人手不濟,你這一去,我是沒有兵送給你啊。讓你做帥,兵就由你自己去解決了。」

    鬧了半天,原來是個「光桿司令」!

    李鴻章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憤怒,被恩師狠狠耍了一頓的憤怒。

    不過他還是嚥下了心中這口惡氣,老老實實接受了這個殘酷現實。

    不要說李鴻章,這樣的任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大難題!

    時間這麼緊迫,從哪兒弄來部隊?還要千里迢迢東援上海灘?

    李鴻章急了,不過很快他緊蹙的眉頭就展開了,他已經想到了主意!

    湘軍固然是現成的,但軍中老氣橫秋的、吸大煙的、開小差的不乏其人。再說,這些人是跟著「曾剃頭」來的,除了「曾剃頭」,他們還願聽他李鴻章的命令嗎?

    他想不如自己募集人馬,這樣除了他別人的命令誰的也不聽,和當初湘軍一樣拉起一票打天下的人馬來。

    李鴻章能在後世留下偌大名聲,自然不是易與之輩。

    為了盡快募集一支只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回到合肥的李鴻章立刻行動起來。

    他先是利用他父親李安的關係,尋找那些世交的弟兄們。

    當年,他曾和他的父親共同在肥東、肥西辦團練,曾經連續打過一些勝仗,共同謀事的弟兄曾得到過一些好處,從而在這裡建立過一定的人緣關係。

    李鴻章首先派他的弟弟李鶴章去肥東,收招當年有過焦急的人員,他自己則直接找到已是安徽清軍三品參將的張樹聲。

    江淮之地在吳可和張亮基等入駐之前,數年來一直遭受著太平軍和捻軍的掠擾。地方團練在清兵「匪兵」的爭鬥中,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挫越勇。

    各鄉各圩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方式—設寨自保,同時各圩各寨之間又相互呼應,相互求安。張樹聲自幼就跟著辦團練的父親張蔭谷耳濡目染,真正是「從娃娃抓起」抓出來的一方山大王。

    而張蔭谷又和李安是在辦團練中結識的「好弟兄」。有了這層關係,李鴻章與張樹聲便成了「世交」。

    李鴻章對江淮子弟的稟性是很熟悉的,只要感情深,什麼都好說。他們不一定顧忌到多少國家政策、民族召喚,他們認的是弟兄感情,帶有比較濃厚的江湖義氣。

    可惜的是,義氣比不上官場上的前途重要。

    張樹聲此時加入安徽清軍已有五六年時間,憑借良好的表現和戰功已經做到正三品參將之職,官位比李鴻章都要高出一品兩級,實權方面更是天差地遠。

    張樹聲很熱情的接待了李鴻章,好酒好菜好招待,但說到『正事』之時氣氛便尷尬起來。張樹聲好不容易爬到眼下高位,怎麼可能因著哥們義氣丟棄不要,跟著李鴻章從頭再來,他倆的交情還沒到這份上。

    所以面對李鴻章的邀請,張樹聲只能說聲對不住了,因著之前的交情他可以提供一些錢糧軍械,但帶著手下兵馬加盟卻是沒可能。

    面對這樣的結果李鴻章自然很是失望,當然他沒有表現出來很是感激張樹聲的慷慨,同時退而求其次希望張樹聲幫忙招攬一批民團丁壯。

    張樹聲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這對他而言只是小事而已。

    接下來李鴻章又馬不停蹄拜訪了安徽清軍中的另外幾位出名角色,比如劉銘傳和周氏兄弟等,都是安徽清軍中三品以上高級將官,手握兵權的一方大佬。

    可惜的是沒人願意放下大好前程跟著李鴻章混,油耗些的跟張樹聲一樣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不耐煩的直接拒絕了李鴻章的要求不說,還表現出不願繼續交往的冷硬態度,著實讓李鴻章好好憋悶了一回。

    不過他也是機靈角色,連連吃憋之後立即明白自己的策略出了問題,不該把目光放在這些成名的軍中大將身上,而是應該找那些『在野』的能力加盟才是正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