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大開眼界 文 / 排雲掌

    具體到兩江之地甚至江蘇一省,煙土也幾呈氾濫之勢……

    各地都有許多因吸食大煙而鬧得家破人亡的慘事,只是之前被太平軍的聲勢掩蓋,一時讓人忽略了而已。

    吳可甚至還微服私訪了幾回,在親衛的保護下親自到常州城裡幾家大煙館談探察了一番。

    沒錯,常州城內就有好幾家大煙館子。

    只是沒電視小說中說得那般明目張膽,一般都開在偏僻的街道或者正街後頭的小巷子裡,倒沒一家敢堂而皇之開在正街之上的,不然吳可在就發現了端倪。

    大煙館子的生意真真不差,人來人往熱鬧不凡,大煙客基本上個個衣裳不凡非富即貴,門口後院不時有衣裳披覽面黃饑瘦雙眼無神,卻又哈欠連天之輩徘徊,不用說都是家道敗落了的破落戶。

    之後他又坍方了幾戶因子弟吸食大煙而鬧得婆家的家庭,其狀之慘實在讓人不忍目睹。

    常州尚且如此,更別提比常州更繁華喧鬧的蘇州和上海了。

    這樣的事情他沒心情一一過問,起了個由頭將收集情報之事統統都交代給手下人等,隨著源源不斷的詳實資料送來心情愈發沉重。

    所幸兩江的大煙館子雖然不少,但還沒徹底向鄉鎮擴散,此時也只有富貴官宦人家子弟享用得起,並沒有太多損壞國之根本的平民百姓。

    「說說吧,你們怎麼看?」

    吳可是個雷厲風行之人,既然想要對大煙館子和給其提供煙土之輩下手,搜集了足夠資料後便召集手下官員議事。

    一眾官員不由面面相覷,總督大人這是打算禁煙不成?

    這可不小事,搞不好是要出大,麻煩的。

    早在1840年之前,大清內地的罌,粟種植和鴉,片市場即已成型,雍正皇帝和嘉慶皇帝都曾屢次發佈上諭嚴禁鴉,片的生產與流通。而在1840年之後,禍害大清百姓身心健康的鴉,片大煙,卻絕大部分都是大清本土所產,進口之鴉,片所佔比例極小。

    這樣的事實讓人感覺不可思議之餘,也知道其中難免牽涉極大利益相關,不是那麼好插手的。

    大清本土較為大量生產鴉,片,始於1830年左右。

    由於外國鴉,片的湧入及吸食者日眾,如此巨利自然引得一些人物眼紅心動,自然也想跟著分一杯羹。國人於是自印度引入鴉,片自己種植。先傳入雲南,繼而一路北上東進,最終遍及全國。

    而在1830-1857年間,清廷採取了嚴禁鴉,片的政策,種植鴉,片者直接處斬,故而雖有種植,但區域並不廣。

    至1858年,為了籌集平亂軍餉,清廷對進口鴉,片上稅,等於認可了進口鴉,片合法化,

    隨之,本土鴉,片種植的禁令也名存實亡,本土鴉,片產量隨之大增。

    雲南的煙土中指最為凶殘,有人記載出省城南門,繞過金馬碧雞坊,過迎恩堂,時暮春天氣,罌,粟盛開,滿野繽紛,目遇成色。」

    此時,雲南全省有約五分之一的耕地種植罌,粟,鴉,片已經成為該省最重要的農產品,實在是荒謬可笑之極。

    再如貴州,罌,粟的種植面積也相當之廣,尤其集中在黔中部和東部地區。貴州鴉,片品質極佳,價格又不高,幾與洋貨相抗衡,前來購買者絡繹不絕。

    如開州、婺川等地,按當地官員的說法,是:「開墾之地半種洋煙……查種煙為近來民利大宗,積習己久,驟難禁革」。

    不過就是為了巨大的利益所迷,根本就看不到大煙對國之根本的損害。

    四川的罌,粟種植更是後來居上。有遊人描述此地與忠州、豐都皆以種罌,粟為要務,葫豌,菜、麥,至市他邑,故通市難覓菜油,日用則桐油,皆罌,粟油也。

    真真可悲可歎,竟把種植大煙當作經濟支柱,比後世的房產泡沫更扯談。

    可以說,朝廷禁止種植大煙的法令已成廢紙,罌,粟種植已遍及全國,再也找不到無大量罌,粟種植業的省份了。

    北至蒙古、西至甘陝,南至閩粵,東至富庶的江浙山東,各省皆有大量土地用來種植罌,粟,甚至成為許多農民的主業。

    有外國傳教士理各曾從北京由陸路旅行到鎮江,沿途所見,「黃河和長江之間的土地上都佈滿了罌,粟田」。

    這樣的情況兩江官員無不心知肚明,兩江三省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也從此而來,想要依靠行政命令強行禁絕卻是難上加難。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國內罌,粟種植面積的擴大和鴉,片質量的提高,直接導致了外國進口和走私鴉,片的逐年減少,到得眼下光景國產鴉,片數量早已超過了進口鴉,片。

    更讓人無語的是,全國此時鴉,片的自給率竟達到80.12%。

    不僅波斯鴉,片進口全部停止,在四川、雲南、山西、陝西、甘肅和貴州等省,印度鴉,片幾乎都被趕出了市場,現在簡直不再運往這些地方,那裡的消費全部由大清產的鴉,片供應。

    大清本土鴉,片的發展速度驚人,短短時間內本土鴉,片已經不僅完全滿足國內需要,而且可以出口了。

    外國鴉,片不僅在華西和西南地區,而且在沿海地區也正在逐漸讓位於大

    清本土鴉,片。就像華西的鴉,片正在大批流入緬甸一樣,東面的台島和其它島嶼現在也從大陸獲得其部分鴉,片供貨。

    這樣的情況真真有讓人瞠目結舌之感,吳可真不知道英國人開啟鴉,片戰爭有什麼意思,不過短短時間內便搞出了一個大煙出口強國?

    本土鴉,片迅速取得對進口鴉,片的決定性勝利,與晚清上至朝廷大員,下至普通知識分子對本土鴉,片種植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他們的這種扶持態度,為本土鴉,片種植業提供了生存空間——儘管,清廷從來沒有明確表示過本土鴉,片種植業合法。

    最先提出給本土鴉,片種植業以生存空間的,是不贊成林則徐的嚴厲禁煙舉措的太常寺少卿許乃濟。

    在許看來,鴉,片終究是禁不住的,反倒不如將鴉,片貿易合法化,如此朝廷既可從中徵稅獲利,又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規範鴉,片貿易,譬如只能以貨易貨和嚴禁官員吸食等。

    這點倒是跟後世米國差不多,他們那很多地方吸食大嘛合法嘛!

    不過當時朝廷還是很清醒的,許乃濟後來被從四品官貶為六品官,成了人人口誅筆伐的「賣國賊」。而他所反對的林則徐則,因為堅決禁煙而獲得了一枚民族英雄的歷史標籤。

    可惜世事無常,歷史更是充滿了喜感。

    1847年,已調任陝西巡撫的林則徐完全改變了自己的「鴉,片觀」,反與許乃濟成了「同道中人」。

    他在給友人海的回信中,林則徐如此說道:「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煙而不嗜土煙。」

    呵呵,在此時的林則徐看來,如果本土鴉,片「勝於洋販」,百姓自然都會樂意購買本國鴉,片吸食,不再購買洋煙,如此白銀只在本國之內流通。

    他還說「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自然是毫無問題,怕只怕,那些吸慣了洋煙的人不愛國,不能回心轉意支持國貨:「第恐此種食煙之人未必回心向內耳!」

    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吳可之前知道這個情況之時差點沒將眼球撐爆,尼瑪的有沒有這麼坑啊,大煙也要支持國貨嗎?

    當年許乃濟被朝野內外同聲唾罵遁無可遁終於聲名狼藉,時移世易,如今卻換作了禁煙派惶惶然戰戰兢兢不敢發言。

    晚清禁煙名士許玨在給湖南巡撫趙爾巽的一封信函中如此說道:「玨兩年來疏陳請加洋土藥稅,未敢遽言禁者,因言禁則眾皆以為迂圖,勢將置之不問;言加稅則尚有裨財政,或冀採用其說。」

    禁煙名士淪落到不敢輕易談禁煙,否則即有被視作迂腐遭到恥笑的風險,可見流風之所向,頗有浩浩蕩蕩之勢。

    用本土鴉,片抵,制進口鴉,片的論調,在晚清朝野擁有廣闊的市場。有許多在歷史上留下去姓名的滿清大佬明確揚言要扶植本土鴉,片的方式抵,制進口鴉,片,一點都不帶打折扣的。

    很多還有些良知的大青官僚,甚至一致表示要一起保護本國的鴉,片種植,直到能夠制止外人輸人鴉,片,那時本國才可停止種植鴉,片。

    話說得好聽,一旦煙土種植形成了產業鏈,其中巨大的利益輸送關係豈是那麼好清除的,搞不好甚至還會鬧出民變。

    吳可真有種大開眼界之感,之前一直身處與太平軍和捻廢交戰前線,每日裡關心的無不是戰事和後勤,哪裡知曉朝野上下還有這等古怪風向。

    尼瑪的那是大煙,是殘害國人身體和精神的毒,品好不好,一旦沾上沒有絕強毅力別想去除煙癮,對於地方和中央財政的促進作用沒那麼積極好不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