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穿越重生 > 浮沉往事

正文 第一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門戶(九) 文 / 王三木

    在今夜之前,左翼的吳軍並不算是主攻部隊,吳軍的主要攻擊方向還是在正面戰場上。那個時候穩守一線陣地有利於之後的戰事發展,可是如今史浩親臨盤清口,無難、解煩兩支精兵俱在,又有投石機這等打擊利器,吳軍已是擺明了車馬,孤注一擲。東吳諸軍的戰鬥力自然是不能比肩北唐各部,但是烏華山戰場上,東吳集結北伐大軍數十萬,以壓倒性的優勢血戰數日,到了現在這般圖窮匕見的時候。吳軍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也絕不會是白牧楚手上這些七拼八湊的部隊,所可以抵擋的。

    魚游沸鼎,不過如此。繼續把兵力消耗在這裡,只能帶來更大的傷亡代價,而失去了足夠的兵力,所有堅固的防線便是紙片般的不堪一擊。既然如此,不如保存實力,撤到地勢更加陡峭,投石機不利展開的第二道防線上和吳軍周旋。

    陣地上的唐軍已和對手苦戰多時,每一個人都感到了極大的疲倦於疼痛,支撐著他們繼續戰鬥的無非就是一個軍人不能丟棄的意志而已。在聽到了白牧楚的高呼之後,他們立即拔開腿向後退去。用身體裡最後的力量快速地奔跑。

    而吳軍因為前線軍官的突然戰死,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等到後面的安純麟率軍趕上,想要追擊的時候,唐軍已經跑出去老遠,無難軍只能看得到對方的背影漸漸消失。卻沒有半點辦法。

    吳軍中軍的蘇子廉眉頭微微地皺著,對方的指揮官倒是果毅堅決,當斷則斷。前幾日還死守不放的陣地,一見到投石機群的壓上便立即放棄。蘇子廉自付易地而處,自己未必能做到如此乾脆利落。東古嶺一線的防務由白憲的獨子白牧楚負責,加上剛才對方陣中那一手高超的箭術,想來之前就是白牧楚親自帶隊救援的吧。

    這真是一個璀璨的時代啊!各路英豪爭相上台,風騷引領。北唐軍方的老一輩的人還是春秋鼎盛,如白牧楚、時銘這樣的少壯派系就已經露出了這樣的鋒芒。蘇子廉不無歎息地想,這樣人才濟濟,群星閃耀的北唐,怪不得國力強盛,兵鋒銳利。如果不是因為韓言的異軍突起,今天的唐軍,或許已經打到了建業城外的石頭城,逼著東吳皇室簽了丟盡顏面的城下之盟。

    同樣的,史浩的臉色也不是十分的好看。他之前看到東古嶺的一線陣地適合改裝後的投石機作戰,才會特意從李濼手中調來了這一批投石機,就是想利用唐軍的第一線陣地,讓唐軍不斷地把兵力投入進來,在消耗對方的兵力之後,再發動對於東古嶺主陣地的攻擊,可是對方的反應很快。雖然在剛才的接戰中損失了上千的兵馬,可是比起整個戰局來看,這點損失畢竟是微不足道的。

    史浩抬頭看了一眼天空,月色依舊是那樣地皎潔而溫柔,千百年來,不曾分毫改變。世人常言,月是故鄉明,可是在史浩的眼中,中原的月色,才是東吳最應該擁有的月光。

    從世宗李源猝死,中原動盪到現在,已將近三百年。多少曾經慷慨激昂的壯士被江南的暖風和美酒泡軟了骨頭,吹酥了心志。歷代王朝,莫不是起於關中、河北、川蜀、江東,而爭雄於中原。不得中原者何以據天下?

    千古以來,偏安江南,劃江自守的勢力數不勝數,可是又有幾個到最後一統天下,開創了萬世基業?北人攻南,一向是難,更是南人攻北,卻是難上加難。江南勢力昌盛之時,也不過是據有淮泗,窺視中原。可是一旦勢弱,卻常常被北方勢力飲馬長江,逼的做城下之盟。不據有中原,只能算是一個地方政權,偏安的勢力,又怎麼能吸引到天下的才俊來投?

    他確實是想要不世的功名,可是他也確確實實是為了東吳的大局著想。時雋的騎兵已經出了潼關,不出十天便可抵達烏華山戰場。原本以為拿下汝州之後便可乘勢狂飆突進,一路殺到洛陽城下。洛陽的主力都被趙德昭帶去了河北,只剩下一個軍左右的兵力,那麼大的城池,豈是一個軍可以防的過來的?

    到時候,數十萬東吳甲士列陣了千年古都之外,那是何等的尊榮與氣勢,又是煌煌史冊之上何等的千載流芳。東吳需要一個機會,一個讓天下人都可以看到東吳皇室力量和決心的機會。對於史浩而言,能不能拿下中原,從現在開始動搖北唐的根基,其實並不重要。他最想要做到的,是用東吳的實力,去叩開洛陽的城門,在戰場上,用最直接的手段,打碎北唐數千萬人頂禮膜拜的夢想和驕傲,來讓這個天下的人才,重新審視自己的將來。

    這樣的一件事,史浩想做,李濼想做,陸雲想做,連當初殿前反對的韓言,也在深心出埋藏著這樣的一個夢想。想要馬蹄踏破洛陽城門的東吳人?何止百萬!

    可是到最後,到了今天,為什麼只有他史浩一人,還在堅持李濼的夢想?

    聖眷正隆的東吳將軍細細地摩挲著劍柄上繁瑣的紋路,像是一寸寸地撫摸著自己深心裡的脈絡。

    在這樣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戰役裡,每時每刻都存在著極大的變數。原本打算在汝州之戰結束後以優勢兵力追擊白憲殘部,並以一部精銳穿插前行,直撲守衛薄弱的洛陽城。

    如果計劃能夠實行,今日之洛陽,怕是已經打了東吳的旗號。可是白牧楚等人的騎兵終歸是以不可想像的速度從河北戰場趕到了中原,時銘的騎兵指揮能力在寬廣的平原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那可都是北唐精銳集結所在的西部戰區出來的騎兵,一下子就衝入了追擊兵群之中。使得白憲的殘部從容退入了烏華山一線,而正是這座連綿起伏的大山,讓他們兵鋒頓挫,就在傍晚時分的軍事會議上,軍中已經出現了兩種聲音,其中一方主張趁時雋大軍還未抵達戰場,立即退出烏華山,全軍退往汝州。其中以陸雲的建議最為保守,他主張全軍退往許昌,再以一部兵馬南下穩守信陽,最後連同淮北的韓言所部,劫掠中原的財物、人口。若能守許昌則守,若不能守,則帶著財物人口,全軍後撤。

    當然,陸雲這種還沒打仗就要把到手的肉吐出去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在陸雲提出這個方案的時候,幾乎是遭到了全體東吳軍官們各種形式的抵抗。就是身邊這個蘇家的代表蘇子廉也沒有贊成陸雲的建議。畢竟,世家在保存實力的同時,也念念不忘功勳業績。大軍正是勢如破竹的時候,怎麼可以因為時雋的出兵而放棄那麼多到手的利益。可是他們卻不明白,如果真的要退,陸雲的主張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大部分的世家子弟主張退到汝州,固守已有的土地。可笑這幫鼠目寸光的人,既想著不冒風險,保留實力,又想著擴大地盤,增加實力。中原是什麼地方?趙氏一族立威百多年,地勢又是十分平坦,利於騎兵作戰。汝州等地,除了一堵城牆之外,便無險可守。留下軍隊守在這裡,只能是被北唐各個擊破。

    如果不想退守許昌,乃至是信陽。那便只有一條,就是在時雋大軍趕到之前,擊潰烏華山的白憲所部,全據烏華山之險。憑借烏華山的地勢,和時雋的西部戰區鬥上一鬥。北唐和乃蠻雖然簽了和議,但那只是暫時的平安,換取了鄴城的安全而已。除了乃蠻之外,還有上十萬的草原胡人留在河北南部,虎視眈眈。趙德昭的手裡根本抽不出兵力來南下。而時雋的大軍中,河東一系的軍官已經大批量的脫離其控制,打著「河東人守河東「的旗號,趕赴了太原前線。

    如果能拿下烏華山,也就是說,時雋必須依靠著他手裡不到二十萬的人馬,放棄騎兵的優勢,強攻數十萬吳軍所在的山地。畢竟強攻西漢十數載,卻只得漢中。不顧河東各地死活,而去撈勤王功勞,已經把時雋逼上了風口浪尖。

    北唐可以不在乎一個將軍是否風流成性,看見美女就吹口哨。北唐也可以容忍一個將軍跋扈,殺人如麻。但是北唐絕不會容忍一個在戰場上沒有建樹,卻還佔據著高位,一身毛病的將軍。因為這裡是北唐,你可以溫文儒雅,談吐不凡。你也可以粗鄙無禮,京罵不斷。你可以功高蓋世,車馬顯赫。你也可以深藏功名,大樹將軍。

    但是這些,都需要你是一個將軍,一個有足夠軍功的將軍才可以做到。否則,哪怕是街邊的乞丐,都不會用正眼看你。沒有軍功的將軍,就像是一個沒有姿色和身材的妓女一樣,注定會被世人拋棄和遺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