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瀟湘風雲

正文 第十章 文 / 天宇星

    第十章抗美援朝決策始末1950年9月15日,朝鮮戰局突變。在美軍上將麥克阿瑟指揮下,美軍共7萬多人,在500架飛機、260艘軍艦的配合下,於仁川登陸,包抄朝鮮人民軍後路。9月26日,洛東江前線美韓軍共10個師大舉反攻。----朝鮮告急-求援中蘇美軍在仁川登陸的第二天,斯大林沉不住氣了。他一面下令國防部長緊急制定一項出動蘇聯空軍去保衛平壤的計劃,一面致電金日成,強調美國人在仁川登陸的目的在於切斷北朝鮮第一和第二集團軍北朝鮮後方的聯繫,朝鮮有必要迅速從南方撤出四個師,在漢城以北和以東建立防線。考慮到人民軍主力正在對釜山發動新一輪攻勢,蘇聯駐平壤的大使和軍事顧問沒有認真貫徹執行斯大林的上述指示。9月25日,漢城陷落,釜山的進攻戰也告失敗,美軍已開始大舉北攻。越過三八線的朝鮮人民軍主力幾乎損失了所有的坦克、大炮,部隊缺少彈藥和燃料,幾乎沒有補充,面臨被圍殲的嚴重危險。帶著斯大林的撤走命令剛剛到達朝鮮不久的蘇聯武裝部隊副總參謀長、化名馬特維耶夫的蘇共特別代表團團長明確認為,必須應當請中國朋友派遣1500名以上的司機到朝鮮來幫助運送武器彈藥和軍隊。27日,斯大林召集了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他在會議上指出,請中國人到朝鮮是必要的。只是,他在給馬特維耶夫的電報中強調,在向金日成建議請中國朋友派遣司機時,切記「不要提莫斯科」。28日,金日成召集了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討論實現莫斯科提議的具體辦法。政治局領導人一致同意向蘇聯和中國要求直接的軍事援助。顯然,提出這種請求是令人沮喪的,因為金日成想用自己的力量統一國家。10月1日凌晨2時50分,斯大林收到了蘇聯大使轉來的金日成的正式求援信。拿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僅僅不過10分鐘,斯大林就口授了他給蘇聯駐北京大使的電報,要求他盡快轉告**或周恩來:「朝鮮同志的情況變得令人絕望。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麼至少應該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師可以以志願者的身份出現。當然,仍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為了表現出他純粹是為了他人著想,絲毫沒有強加於人的意思,他寫道:「關於此事,我沒有也不打算透露給我們的朝鮮朋友,但我相信,當他們得到這一消息時,無疑會感到高興。」----出兵朝鮮-顧慮重重當這封電報送到**手中時,金日成的特使樸憲永也帶著求援信到了中南海。**臨時召集書記處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和**開緊急會議討論對策。**的態度很明確:這件事要管;不管,美國侵略者將更猖獗,無論對朝鮮,對中國,對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但是,到了這個地步,誰都清楚,就要冒風險。這個風險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成了會議爭論的主要內容。首,先,戰局不僅顯示出美**隊在裝備及火力上擁有巨大優勢,而且表明它在指揮和戰術上不可小視。靠擴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繳獲敵人五花八門的各種裝備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否就能達到殲滅和驅逐美國人的目的呢?根據周恩來列舉的數字,可知美國一個軍僅70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就有1000多門,同時還有坦克近500輛,而解放軍平均一個軍才有這樣的大炮36門,東北邊防軍一個軍最多也只有290門,況且還沒有坦克。再加上美軍擁有制空權,解放軍的第一批空軍要到1951年2月才能有300多架飛機可以投入作戰。在裝備及火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條件下貿然投入對美作戰,是否有利呢?其次,在經過了多年戰爭之後,人民剛剛得到和平和穩定,國家剛剛開始進入經濟的全面恢復和建設時期。出兵朝鮮,對美作戰,不能不考慮美國向中國宣戰的嚴重可能性,如果在朝鮮作戰不能很快取得勝利,即使僅僅形成兩軍相持的局面,美國必變本加厲地實施對中國大陸的空中打擊和海上進犯,結果將不可避免地嚴重破壞中國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並引起國內的政治恐慌。**權衡利弊後仍舊相信,出兵比不出兵好。關鍵是蘇聯能否幫助解放軍與美軍裝備和火力上的差距。只要蘇聯的裝備能及時運到,,空軍的掩護問題能夠基本解決,就不難打敗美**隊;如果在朝鮮打勝了,美國還敢對中國大舉進攻嗎?第二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進一步研究和決定出兵問題。接著,他連夜起草了兩份電報,一封給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高崗,和當時負責東北邊防軍的第13集團軍司令員鄧華,要他們命令東北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入朝作戰;一封給斯大林,明確說明:「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我們認為這是必要的。」另外,**還開列了一個長長的清單,要求蘇聯迅速提供武器裝備,爭取便每個軍能夠有500至600門火炮。然而,在10月2日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吃驚地發現,幾乎所有領導人都對現在出兵朝鮮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這時,最主要的軍事領導人彭德懷還沒有到北京,**明確表示要叫彭德懷來,聽聽他的意見。但連夜起草的電報無論如何不能發了。考慮到必須給斯大林一個答覆,**在3日約見了蘇聯大使羅申,口述了一封電報,內稱:「……目前最好還是耐心一些,不派出軍隊,積極準備力量,這樣做在把握同敵人作戰的時機上將比較有利。」當然,**內心深處對這樣做頗感不安。因此,他在電報結尾處特別表示:「關於這個問題尚未做最後決定,這是我們的初步電報,我們希望與您商量。」**3日的復電大大出乎斯大林的意料。----蘇聯空援-中國出兵10月5日,蘇共中央政治局整整討論了一整天。所有的與會者都確信,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蘇聯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即使是放棄北朝鮮。為了最後勸說**改變主意,承擔蘇聯本應承擔的責任,斯大林當天又給**發去了一封電報。他針對**的擔心逐一解釋,讓**放心。他斷言:美國目前不準備打大仗,日本也沒有能力援助美國,因此,如果中國參戰,美國只好放棄佔領朝鮮的計劃。如果只是消極等待,不能令人信服地顯示中國的力量,中國不僅得不到這些讓步,而且也別想指望美國會在台灣問題上做出讓步。至於蘇聯是否被拖入戰爭的問題,他用頗具煽動力的語言鼓動說:既然中蘇之間簽訂了互助同盟條約,如果美國對中國宣戰,蘇聯當然會》被拖入戰爭。但是,「這需要害怕嗎?如果戰爭不可避免,那就讓它來吧!」其實,**也沒有完全放棄出兵的努力

    ,問題僅僅在於,軍隊領導人能不能有信心。4日,彭德懷趕到北京,參加了政治局會議。在**提出「如果蘇聯援助多一些,快一些,我們的裝備改善得好一些,這場仗是不是能打」的問題後,彭德懷反覆考慮後肯定的表示:這不是沒有可能的,問題在於這種援助能夠到什麼程度,空軍能掩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可以同美**隊較量一下。得到彭德懷這樣的回答,**顯然十分滿意。他明確提議,有關蘇聯援助的問題,由周恩來去蘇聯與斯大林商量解決,出兵的準備繼續做,由彭德懷來擔任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在5日的政治局會議上,彭德懷表示了積極的態度,會議的氣氛有了轉變。據此,**提議,一方面成立志願軍,做入朝作戰的周密準備,一方面派周恩來、**前往蘇聯,說明出兵與不出兵的利弊得失,最後徵求斯大林的意見。8日,**以軍委主席的名義發佈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並電告了金日成。當天,周恩來與**也從北京飛抵莫斯科。周恩來當時帶去的是兩種意見:蘇聯迅速提供中方所需的裝備。特別是空中掩護,就出兵;否則就不出兵。但很顯然,周恩來和**的談話比較更多地談到了出兵困難的一面,斯大林顯然對中國方面的意圖發生了誤會。在反覆強調出兵的好處仍無法說服周罪惡之後,變得激動起來,大聲說:「那麼,你們的決定就是不想派軍隊去朝鮮了,而朝鮮的社會主義很快就崩潰了。」10月和11日,周恩來與斯大林進行了將近兩天的會談。他在發給**的電報中說明,斯大林一面願意提供16個志願空軍團進行空中掩護,一面又對立即出動空軍掩護表示困難,聲明蘇聯遠東空軍準備不足,至少要兩個月到兩個半月的時間才有可能給予掩護,因此,斯大林更多地強調可否向中方提供飛機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他一再告訴斯大林,這樣做是行不通的,不僅中方接運困難,而且也沒有飛行人員可以利用,何況還有一個由中方付款的問題,這在財政上會帶來很大的問題,必然極大地影響經濟的恢復和建設工作。於是,討論來討論去,雙方最後還是下了決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放棄北朝鮮,讓金日成及其政權和軍隊暫時退到中國的東北地區去。據此,他們分別正式通知了北京和平壤方面。不管周恩來帶去蘇聯的幾種意見,在**這邊始終還是做著出兵的準備。在收到周恩來關於蘇聯空軍暫時不能出動的決定暫不出兵的通知之後,**立即下令暫停執行有關部隊出去的原定計劃,並電召高崗和彭德懷來京會商。13日,彭德懷、高崗趕到北京,他們雖然對蘇聯暫時不能給予空軍支援也感到意外和不滿,但對於讓金日成到東北來建立流亡政府,把美國人放到鴨綠江邊上來的前景,深感不安。這也正是**的擔心所在。在反覆討論了這種情況之後,政治局領導人一致認為,出兵朝鮮已經是唯一的選擇了。13日,蘇聯大使羅申將**的決定報告給了斯大林。**告訴羅申說:中國方面唯一的要求只是「必須有掩護我們的空軍,我們希望它盡快到達,無論如何也不應遲於兩個月」。14日,斯大林得到了周恩來一正式通報。這回斯大林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一些年後,陳毅甚至肯定地說,斯大林當時被感動得掉下眼淚。他十分興奮地正式通知金日成說:「經過搖擺和作出若干臨時性的決定之後,中國同志終於下定出兵援助朝鮮的最後決心。有利於朝鮮的最終決定終於下定了」。於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先後湧現出了像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及國際**戰士羅盛教眾多可歌可泣英雄人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