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唇齒留香

正文 第五章 鍋包肉的起源 文 / 婧昕杏 非包月作品

    鍋包肉是傳統的東北名菜。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好幾個版本。

    有人說是民國初期的大廚鄭興發明的,源於中俄友好;也有人說是寧古塔的幾個錫伯族獵戶創造的,因為貪圖美食;還有人說是大興安嶺的伐木工人發明的,肉食多了就想出了花樣。

    在濱北的市志上是這樣記載的:當年道台府的杜學瀛接待外國來賓,為了迎合他們的口味,授意大廚們動腦筋做好吃的。

    濱江的首席廚師鄭興冥思苦想才創出了「鍋包肉」這道菜。

    鄭家祖籍遼寧省建昌縣,鄭興從小家道殷實,良好的家庭環境讓鄭興逐漸對飲食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菜餚的製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並能對菜餚的色、香、味、形加以點評,被人們譽為「小美食家」。

    鄭興六歲隨父來到北京,十四歲時已對美食和烹調極為偏愛。

    鄭興曾在北京一官員家學做官府菜餚,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後,出徒的鄭興於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在北京當時稱北平的一條街面上開了一家名為「真味居」的中檔酒家。

    一九零七年,受朋友舉薦,鄭興帶了十四個技術過硬的廚子進入了當時的道台府做主廚,專門給首任道台杜學瀛料理膳食。

    作為當時北方重鎮的府衙,道台府裡經常會宴請國外的賓客。由於外國人喜歡吃甜酸口味,北方的鹹濃口味令外賓們很不適應。

    為了討好外國使節,道台杜學瀛就命府內廚師變換菜餚口味。幾經冥思的鄭興就把原來鹹鮮口味的「焦燒肉塊」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餚,這一改也就出現了新的菜餚。

    鄭興按照菜餚的做法稱它為「鍋爆肉」,可能是洋人在點菜的時候發音有問題,到了現在就被叫成「鍋包肉」了。

    遼寧菜中也有鍋包肉,用的是番茄汁,也是另一種風味。

    但在裕山屯滿人的版本裡,創造者卻是叱吒風雲的大清太祖努爾哈赤。

    傳說努爾哈赤年輕時去建州的右衛都督處發展,為了能接近明朝的總兵李成梁,主動去廚房幫他的妻子做菜。

    一天李成梁宴請他的同僚,武將們吃起飯喝起酒來都是如龍捲風般,上去的菜頃刻間就被席捲一空。

    前屋不斷的催菜,廚房裡鬧翻了天,努爾哈赤也手忙腳亂的,不知怎麼,亂哄哄中,他將一塊切好的肉片掉到了水泡的澱粉裡,忙亂中他將這片肉扔進了炸丸子的油鍋。

    以後的事情令努爾哈赤又驚又喜:又才又艮的肉片頃刻間變得又酥又脆。再澆上漿汁後,又變得潔白又幼滑。

    頭腦靈活的努爾哈赤立刻又切了一些肉如法炮製,野物的肌肉立刻改變了它們以往的屬性,在邊關將領們的舌尖上翻動。勤快的小伙子也因此得到了明軍守將的青睞,從此開始了他夢想一統天下的英雄生涯。

    至此,這道菜就成了努爾哈赤家族的瑰寶。為了紀念,也因這份菜餚的製作方法,大清皇族給這份立了功的菜餚起名叫鍋包肉。

    英雄的努爾哈赤建立了他的軍隊,制定了他的偉大理想就懷著七大恨遺憾的離開了人世,他的未竟事業,都是他的小兒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來完成的。

    而多爾袞,按裕山滿人的說法,就是他們的祖先。

    起因要追溯到三百七十年前,古北口外,有個喀喇城。

    那裡是屬國朝鮮朝拜天朝大國的必經之地,有大清的官員駐寨,也有朝鮮上貢的官員路過,貿易頻繁,很是繁華。

    距喀喇城不遠的地方,住著一戶人家,開著一個小飯館接待著往來的旅客。他家三口人,一父一母還有一個女兒。

    這家人家姓英,父親叫什麼,沒有留下,我們且叫他英老爹或是英老闆吧,但女兒的名字卻是確確實實的,叫英可兒。

    母親也沒有什麼大號,附近的人都叫她英大娘。這英老闆原本是種田的出身,媳婦能幹能賺錢他也不示弱。

    飯店周圍有的是地,他就種了豆角啊茄子啊還有些白菜蘿蔔菠菜什麼的,簡直就是一個沒柵欄的菜園子。

    豆角架邊有個水塘子,一天英大娘買回來了幾條做菜的活魚,手佔著,沒立馬殺,就順手扔了進去。

    哪成想那魚的生命力還真強,竟活了下來,在裡面優哉游哉的挺快活。

    這英大娘本來就是一個腦筋好使的人,覺得這樣就不用天天趕集去買,辛苦不說,還擔心買回來後死了不新鮮,做出來不好吃,於是就將大坑變成了養魚池。

    他們還在菜地裡散養了一些小雞,它們咯咯叫著吃著小蟲,既有利於菜地又節省飼料。英大娘在飯館裡親自掌勺,魚啊雞啊的還有小園的新鮮蔬果什麼都能下勺。

    皇天不負有心人,原本她的手藝就不錯,再加上魚和雞是現殺的,菜是園子裡現摘的,竟做出了一手遠近聞名的好吃的菜餚,當地人就叫它英家菜。

    引得不少達官貴人大老遠的慕名前來享用。

    這年是個豐收年成,秋天時節,滿山的楓樹紅了,秋天裡該收的木耳蘑菇也遍山都是,農民耕種的莊稼也頻頻向行人點頭。

    喀喇城裡一片沸騰。朝鮮國的大官見大清代替了大明,帶著王室的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前來拜求百年之好。不久,大清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也來到喀喇,大家傳說著:太后不喜歡這兩個朝鮮姑娘,以皇帝年幼為名,特賜兩個姑娘為攝政王的小福晉,而且不准他回京城,只許他在喀喇成婚。喀喇城就因準備攝政王的婚事而熱鬧非凡。

    秋高氣爽的季節。縱眼望去,到處都是代表成熟的黃色和楓紅,英大娘的小園子裡也是碩果纍纍。辣椒紅彤彤的滴蠟栓掛,大蒜白白胖胖像剛出生的嬰兒,豆角像姑娘的臉蛋兒鼓鼓囊囊,土豆又面又大,羞澀的躲藏在黑油油的土地裡。英老爹全家很是喜悅。

    大清的精銳打敗了一切流寇,天下已太平。天下太平人心就不再惶惶,也就能有銀子賺。從今後該有好日子了。現在又趕上了皇家的婚慶,更是賺錢的好時機。英大娘每天都和女兒英可兒早早的打掃廳堂,等待著食客們的到來。

    這時的英家女兒可兒整整一十六歲。這樣的年紀,在他們這裡早都該嫁人生子了。但英老爹和英大娘想積攢些銀兩給她備辦份好嫁妝,以便嫁個好人家。

    他們這裡講究門當戶對,他們是『賣漿者流』,雖然女兒長得如花似玉,也只能嫁個苦力。但有了銀子就不同了。

    大概是北京的達官貴人們來了有兩三天吧,將近飯口時,飯店來了很多客人。喀喇城的老爺先走了進來。

    「快,把所有的人都攆走,一個也不許留!」

    老爺進來就威風凜凜,呼三呵四,下著命令。英大娘認識他。那是喀喇城最大的官,常上英大娘這裡就餐。

    「走,走。趕快趕快!」跟班的也狐假虎威的呼喝著。

    可整個飯店裡除了英家的三個人外,再也沒有別人了。英大娘趕快滿臉帶著笑走上去。她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見有一個人走過來。

    他擺擺手和氣地對大呼小叫的老爺說:「縣爺,小點聲,他們沒見過這陣勢,被嚇到了。」

    縣爺見了那人,馬上滿臉都是笑,唯唯諾諾的答應著:「是,是。王爺。」

    只見那位被稱作王爺的人高高的個子,沒穿甲冑,而是穿著高貴的粉蜜色的絲質大袍,外面罩著天青京緞短褂,扣著荷包忠孝帶子,足下蹬著一雙鹿皮的翻毛靴,一看就不是當地人。

    來人雙目炯炯,風度翩翩,儀表堂堂,不怒自威,但現在臉上的樣子卻是一點淡淡的憂鬱。

    英可兒在一邊搭話說:「他們總這樣,每次來都咋咋唬唬,好像我們欠他們的。」

    被稱作王爺的人轉過臉來看見了英可兒,眼睛一亮,笑著說:「不要緊,我教訓他們。」

    王爺被讓進了屋。他看見屋子裡窗明几淨,桌子上纖塵不染,很是滿意,寬了衣,舒服的坐下來,英可兒上了茶。

    英大娘詢問吃什麼。那縣官說:「問什麼,就撿你店裡上好的上就是了。」

    只見那王爺輕抬一下手:「哎,又不是人多,上那麼多豈不是浪費?聽你說,他這裡有最有名的一款魚菜,叫什麼了?」

    縣令說:「叫活燉魚。」

    王爺笑著開玩笑:「是不是從塘裡撈出來就扔進鍋?」

    英可兒在一邊尖聲叫起來:「哪有那麼吃的?活魚進鍋,太殘忍了吧!」

    這時王爺注意起了英可兒。他故意說:「依著你,怎麼才是不殘忍呢?」

    英可兒說:「當然是先把它在地上摔暈了,趁它什麼也不知覺的時候破膛取肚。它被摔時只疼了一下,以後就不知道疼了。」

    那王爺讚道:「好,你說的好。在這殺伐當道,血流成河的年月,竟還會有你這樣的菩薩心腸,真真是難得。」

    英可兒得到了王爺的誇獎,自己也樂了,很是得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