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六節遼闊戰場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其實,指責清軍對海城的防守失誤,是應該的。但在諸多指責當中,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細緻探討。

    需要充分加以考慮的,是對戰場全局的認識,乃至必須對甲午戰爭全局的認識。

    唯有這樣,才能更理解戰場雙方所面臨的困境、險境,所做出的複雜博弈。從時間順序上講是一環扣一環,從互相聯繫上講,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前邊討論中,我們的視野在遼東——遼陽東路摩天嶺方向,遼陽南路,岫巖、海城。這是相互聯繫的。

    如果把視野再擴大,到金旅半島,會有新的認識。那裡,是整個奉省戰場。

    那麼,我們能得出的正確結論應該是——遼東唯一可利用之兵,應該在遼陽奉天。

    或者,從關內其它地方調兵增援。

    ……………………………………………………

    在這盤棋局上,又屬宋慶處境最為艱難。

    宋慶軍駐蓋州,守復州營口等處,似乎能應援。大清朝廷軍機中樞可能也認為,這是遼東戰場能夠機動的力量。

    可是,此地北顧岫巖、海城,南面還有金州、旅順的日軍,還在虎視眈眈。

    就是說,宋慶其實是處於兩面受敵的狀態。

    駐金旅的日軍第二軍隨時可以壓迫宋慶,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毫無顧忌,沒有後顧之憂地放手北上。或者客觀地講,宋慶就根本沒有餘力再向北發展攻勢。

    深入分析,就會明白宋慶的決定有多麼艱難,而增援海城的行動,又遭遇哪些困擾。

    ……………………………………………………

    整個奉省戰場,敵我雙方均在通盤謀劃,組織一系列軍事行動。

    綜觀各處,按照時間軸線來看:

    日軍攻擊海城行動開始,依克唐阿、聶士城反擊鳳凰城的努力,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牽制日軍,減輕海城的壓力。

    而在日軍攻擊海城的同時,宋慶已經準備北上增援。

    12月13日,在海城失陷當天,宋慶毅然決定,收復海城。此時,南面金州日軍開始向北迫近,威脅宋慶。

    海城日軍不甘被動挨打,南面日軍也出擊,宋慶所部先被夾擊,陷入被動。

    消除南面威脅之後,海城日軍專力北顧,迎擊清軍對海城的反擊。

    這一段遼東戰場雖然看上去很亂,中日兩軍展開混戰。但從以上這條清晰的線,可以讓我們看清雙方的行動。

    這就是遼東的戰場實際。

    ……………………………………………………

    而到此時,我們還必須,不得不將視野再進一步擴大,越過渤海,覆蓋到山東。

    因為就在遼東爭奪戰之時,日本大本營已經決定,發起對山東的攻擊。

    選出這一目標的,是那個有戰略思想,也深諳戰爭經濟學的日本首相伊籐博。

    前邊伊籐反對山縣有朋的「征清三策」,實際上也是反對和制止了「直隸決戰」、「進攻北京」的戰略。特別是在他的反駁當中,已經清楚地說明了反對的理由。

    而伊籐的反駁當中,也清楚體現了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割地,賠款。伊籐認定,受諸多因素制約下,只有這個目的才是最有現實可行性的,利益最大化的。

    圍繞這個目的,伊籐為大本營確定下一步的行動目標上,給出了一個選擇:進攻山東。

    在遼東戰場膠著之際,同時北方冬季作戰困難的時候,趁大清不備,再突然發起對山東的攻擊,是有效擺脫遼東困境的選擇。

    進攻山東,能實現徹底消滅北洋艦隊,解除敵人武裝,並佔領山東,

    同時製造一種假象,讓大清判斷日本將依托遼東、山東,進攻直隸,威脅北京。

    這樣,才能給大清朝廷施以重壓。

    大清已經請人協調,發出求和信號。有跡象表明,大清快要支撐不住了。

    所以,必須趁日本資源還未耗盡,再調集和增加兵力,發起對大清的最後一擊,以達到迫使大清屈服的目的,同時,還能在索要的價目表上,再增加新的內容,再提高一些價碼。

    這是甲午一場「訛詐之戰」的又一計重量級的訛詐手段。

    ……………………………………………………

    日本組建山東作戰軍,發起對山東的進攻,相應的,遼東戰場又有新的變化。

    日軍抽調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巖和旅順的第十二混成旅團,遼東半島,將只有第一師團山地元治駐守。

    為確保金州旅順,第一師團放棄收縮固守的常規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將重心北移,選擇了更瘋狂的進攻,打擊和削弱清軍宋慶部,擴大自己的地域,增加「安全界」。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瘋狂的日軍似乎從冒險和兇惡的本性上,天然懂得實施這個道理。

    而遼東戰場,也將有新的面目出現。

    ……………………………………………………

    清軍遼陽東路的摩天嶺一線,當面有鳳凰城、九連城的第五師團。如前邊所講,雙方對峙,

    誰也無力他顧。

    清軍遼陽南路,當面有海城、析木城的第三師團主力。奉天、遼陽的守軍高度緊張,而日軍卻相對超然,掌握著主動權。

    清軍蓋州地區,宋慶所部,北有海城之敵第三師團,南有金州之敵第一旅團,因而面臨被鉗擊的風險。

    總體來說,遼東戰場大部保持著平衡,而遼南在危險的平衡之中卻有向日軍傾斜的趨勢。

    所以,現在來看,大清的選擇,不應以反擊海城為中心,相反,應該是首先顧慮宋慶這一支清軍。

    扭轉戰場局勢,打破這種平衡,恰恰需要引入外部增援兵力。如果從遼東戰場內尋找的話,最佳的選擇,是出動奉天、遼陽守軍,猛烈反擊海城。

    可是,大清從朝廷到盛京將軍,始終將奉天這個大清發家的地方,所謂的第二都城,當成一塊捨不得的「寶地」,投下重兵守衛,不願、也不敢傾全力出去作戰。

    背著這個沉重的包袱,嚴重佔用了清軍的力量,也使清軍在整個戰場的主動權喪失,靈活作戰的可能性也無從談起。

    前線束手束腳,處處都是顧慮。僅有少數的將領,在小的戰場上,發起機動作戰,即使取得一些戰果,也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

    山縣有朋這個狂熱分子,下手的地方卻選得很準。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反正是捏準了大清的弱點,也有效地利用了這個力量「倍增器」。要知道,地方跟地方不一樣,選奉天這兒做支點,能撬動一大塊清軍。

    於是,大清能抽出來反擊海城的,也是微弱的力量,難以取得效果。

    由於戰略指導上的錯誤,大清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結果也就不可避免了。

    從現在起,我們需要在以上這些大背景下,來討論遼東戰場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