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四節鳳凰城東路收復寬甸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當清軍反攻鳳凰城之際,也就是日軍對遼陽東路實施牽制作戰的時候,日軍對遼陽南路的進攻開始了。

    戰場形勢不斷變化,清軍的決策部署也有了多次的變動。

    海城失守,遼陽危急。李鴻章準備調動營口的宋慶部和遼陽東路的聶士成兩軍,合擊奪回海城。

    12月18日,李鴻章電令袁世凱專馬函告聶土成等「回軍設法夾擊海城(日軍)大股」。同一天,宋慶也接到李鴻章的指示,命令聶士成等軍出動,「向南夾擊,合併一路,相機攻剿」。

    但前敵諸將帥認識到這個計劃有重大缺陷。一是聶軍相距過遠,西援必來不及。二是擔心聶軍轉移,摩天嶺兵力空虛,一旦遇襲形勢必然轉危。

    前敵營務處周馥致電李鴻章,說明了以上擔憂。

    聶士成也深感摩天嶺為遼沈門戶重地,不能輕易放棄。接令後,他準備留一部人馬駐守摩天嶺,但事關緊要、任務艱巨,與盛軍統領呂本元、孫顯寅及新奉軍統領耿鳳岐等人商量,沒有一個人敢承擔。

    盛京將軍裕祿、吉林將軍長順及遼陽知州徐慶璋也者飛速函告聶士成,「請留守,萬勿輕動,致礙全局」。

    聶土成不得不電復李鴻章、宋慶,說明自己「萬難回顧情形」。

    27日,裕祿得知聶士成也反對將摩天嶺兵力西移,便直接電奏朝廷,說明東路各軍「所防皆緊要處所」,「均勢難抽動」。當天,光緒降旨,同意裕祿所報實情,命令裕祿與宋慶再行商量,另抽調人馬增援,「並飭知聶土成等仍嚴扼大高嶺(摩天嶺),以杜賊西竄之路」。

    裕祿、長順等幾經磋商,決定函請依克唐阿率軍西援。

    依克唐阿將軍欣然應允,30日,依克唐阿經奏請朝廷,留下統領壽山率馬步兩營移到分水嶺駐守,統領德英阿帶步隊兩營駐守本溪湖。自己親率其餘的馬步各營西移,支援遼陽。

    ……………………………………………………

    聶士成軍仍得以留守摩天嶺。

    當時,日軍的主攻方向已轉至遼陽南路,東路日軍分佈於廣闊的地帶,兵力益顯不足,只好縮小防區,最北只能伸到雪裡站。

    1895年1月2日,聶士成致電李鴻章和宋慶,提出:開戰以來,只有敵人來,沒有我去的,所以敵軍敢無所顧忌、向前攻擊。我打算嚴密佈置摩天嶺防守,然後率千餘騎兵直出敵後,跟他們打游擊。或者截斷敵人的補給線,或襲擊敵人的兵站,擾亂敵人,讓敵人首尾不能兩顧,敵人必然分兵,然後我正面大軍發起攻擊,或許能打勝仗。(「軍興以來,只聞敵來,未聞我往,此敵之所以前進無忌也。擬將嶺防佈置嚴固,率精騎千人直出敵後,往來游擊,或截餉道,或焚積聚,多方擾之,令彼首尾兼顧,防不勝防,然後以大軍觸之,庶可得手也」。)

    聶士成的建議,核心就是「深入敵後進行遊擊戰」。自牙山與敵作戰,聶士成憑借自己的豐富經驗,和對日軍作戰特點的瞭解,特別是對敵人弱點和困難的洞悉,提出這樣一個創見,確實值得稱道。前邊多次成功組織襲擊日軍薄弱部位,也證明這是有效的禦敵之策。和依克唐阿將軍的運動戰實踐,又堪稱雙璧。

    如果這兩種戰術結合起來,都加以實施的話,那麼遼東戰場又會是另一個樣子,而整個甲午戰爭也許會是另一個面貌。

    但是,在高層眼中,未到最後的關頭,還有些罈罈罐罐不願捨棄,總想穩妥而不敢冒險,更不會置之死地而後生。

    所以,非常可惜,這個建議再一次被李鴻章和宋慶否定了。

    李鴻章只擔心敵人不易攻擊,搞不好反而讓敵反制,「倭防範嚴密,恐不易攻,轉為所乘」。宋慶則擔心聶士成出擊,摩天嶺空虛。

    這和中日第二次戰爭(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前期局勢何其相似!

    事實證明,固守陣地,單純防禦,就會丟城失地。即使抱定決心死守,如果戰術死板,往往人拚死了,還是守不住。

    當然,甲午之年,那位真正懂得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敢於大踏步進退,用兵如神、縱橫萬里的偉大軍事家,才剛剛降生於中國。

    唯有他,才能讓我們見識到什麼是中國兵學藝術。

    ……………………………………………………

    我們也應該為聶士成可惜,像這種千人規模的戰術性動作,前線重要將領仍要向上請示報告,實在是有違常理。

    如果是嚴格要求,不得不如此,那只能說清軍缺乏主動性、靈活性的重要原因,也在這裡——前線指揮官的臨機決斷權不夠,相比日軍差一大截子。

    不過,1月10日,聶士成接裕祿電報告知,依克唐阿、長順、宋慶商定「合兵攻海城倭兵」,又命令大家同時在各戰場採取行動,分散敵人的兵力(「飭各路同時大舉,以分敵勢」)。這個電報,對於摩天嶺守軍來說,自然又只能是主動出擊,發動牽制作戰。

    早知這樣,宋提督何苦發那個「該提督一動,嶺防鬆懈」的電報呢?

    不過,對聶士成來說,這終於算是給予了一些主動行動的權力。

    聶士成抓住機會,主動出擊。只有採取主動,才能更好地換取摩天嶺防線的穩固。

    11日,聶

    聶土成親率馬步千餘人,再次過通遠堡、金家河,進逼雪裡站,發動牽制性戰鬥。其部下盛軍統領呂本元、孫顯寅,新奉軍統領耿鳳鳴,以及仁字軍統領江自康,也按照聶士成的統一部署,紛紛向當面派小部隊出去活動。

    在清軍的積極行動面前,雪裡站日軍龜伏著不敢出來。

    14日,清軍與日軍探騎相遇,擊斃日軍數名,餘者逃回。

    16日,日軍終於挺不住了,從鳳凰城增援雪裡站。

    23日,聶士成偵察到大批敵人來攻,於是將部隊分散埋伏在雪裡站以北十二里的陡嶺子一帶,安排幾名號兵潛伏在山頂,瞭望敵軍動靜。並傳令各營:一聽見山頂號聲,便四處開槍射擊,同時注意變換位置,讓敵人無法探清虛實(「聞山巔號聲,悉吹之,即燃槍迭擊,蛇行鼠伏,聚散無常,使敵莫測我軍虛實。」)

    24日早晨,日軍果然到達陣前。山頂號聲響起,各軍頓時也紛紛吹響軍號,四處開槍,敵人嚇得狼狽逃竄。

    25日,正是夏歷(農曆)除夕之日,聶士成料定,日軍一定會趁著過年,清軍鬆懈的機會,前來偷襲,便命令夏青雲率隊再後退十里,在陡嶺子以北的土門嶺設伏。

    拂曉,日軍步騎五百餘人果然悄悄摸過來。一看沒人,便越過陡嶺子,大膽奔襲。一到土門嶺,突然遭到清軍伏兵的突擊,被一陣猛打,縮回雪裡站。「自此以後,敵堅守不敢出,惟探馬相遇開槍互擊而已。」

    ……………………………………………………

    聶士成是甲午戰爭中非常突出的將領。不僅在反對列強侵略的戰爭中作戰英勇,而且善謀略,有戰略思想。

    1893年10月,聶士成率武備學堂學生三人遊歷東三省和朝鮮,著有《東遊紀程》,斷定:俄國為中國之大患,「貪心不足,每思開擴土地」,「奪我利權,此俄之素志也」。還認為:日本為「心腹之憂」,對朝鮮覬覦已久,朝鮮「若有疏失,非獨伊一國之危,亦我省之大患也。」果然不出所料,幾個月後,日本便發動了這場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

    聶士成臨戰也善於用兵,有制敵之法。如在牙山提出班師回國,在摩天嶺建議敵後游擊,皆為明證。可惜均未被採納。在遼陽東路的爭奪戰中,聶士成或攻或守,防禦得力,終於使日軍未能越雷池一步,更創造了甲午戰爭期間第一個比較全面體現「積極防禦」原則的範例,也讓日軍知道了自己的厲害。

    此後,日軍不得不徹底放棄由東路進犯遼沈的計劃,放棄攻勢而轉為守勢。

    ……………………………………………………

    但是,在遼東戰場還在拉鋸的時刻,大清高層,又一次因循戰略性的錯誤思想——重守京畿,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調聶士成入關加強軍備。

    而主要的直接決策者李鴻章以畿輔吃緊,「急需大支游擊之師,非速飭聶土成回直(直隸)整頓不可」,電懇「朝廷主持,勿稍搖惑」,諭聶士成「即日拔隊進關」。

    朝廷同意李鴻章的意見,不顧宋慶等人的反對,命按察使陳湜率福壽軍十營移駐摩天嶺,接替防禦。2月12日,聶士成先行出發,至甜水站與呂本元、孫顯寅研究佈置防禦,詳細囑付,夏青雲與陳湜交接,帶馬隊後行,啟程入關,回直隸任職。

    好不容易出現一位能戰之將,遼東需要,直隸也倚重,這是客觀情況。像聶桂林、豐升阿這樣的,誰也不倚仗。不過聶士成一走,對遼東戰場,是一個重大的損失。聶士成也失去了遼東這個繼續發揮、創立戰績的一個重要舞台。

    ……………………………………………………

    聶士成一去,鳳凰城北路的戰事即趨於沉寂。

    但遼東戰場的官員和清軍、民團卻不甘沉寂,主動出來爭取作戰。於是,鳳凰城東路的爭奪戰又起。

    鳳凰城原為清朝東邊道駐地,九連城、鳳凰城相繼失陷,新任命的東邊道張錫鑾率定邊軍駐在通化縣。

    張錫鑾將手下這支隊伍汰舊募新,補充兵員,共有七營部隊,讓天津武備學堂學生出身的縣丞商德正擔任總練習,加以訓練。正好奉天省城又運來毛瑟槍八百五十支,裝備起了三個營,原有七點五厘米口徑炮四門,湊了一個炮營出來。

    於是,張錫鑾率奉軍新後營、靖邊右營、新中營等三營,進駐寬甸城北25里的大川頭,籌劃收復寬旬。

    而鳳凰城、安東失陷後,署(代理)鳳凰廳同知的章樾、鳳凰城城守尉佑善及安東縣知縣榮禧也全部後撤到了鳳凰城東邊一帶。這三位難兄難弟因為城池失守,被朝廷革職,官也當不成了,整天愧憤不已,「流亡」之中,也一心想攻回原地,報仇雪恥,於是邀請舉人姜煥章等幫助,弄不了軍隊,就辦團練。四里八鄉拉起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個團——這名字起的,儒家味十足,就是沒有殺氣——「每團一二千人不等,籌備槍械,挑成堪以打仗炮(槍)手四千餘人。」

    於是,張錫鑾決定趁著清軍反攻海城之機,帶領手下清兵,聯絡民團合力進襲寬甸,牽制日軍,為清軍反攻出一把力,也順便撈一把試試。

    ……………………………………………………

    寬甸四面群山連綿,道路曲曲折折,進出道路通行不易。當時,寬甸城是鳳凰城東邊較大的一座城,城內卻只駐有少數日軍,形勢吃緊之後,2月25日又調來一個中隊,以加強寬甸城的防禦。

    26日下午4點左右,這股增援的日軍到達寬甸縣西

    南三公里的地方,忽然聽見縣城西面響起槍聲,心知不妙,急速直奔縣城。

    原來,這天午時,張錫鑾就已下令進攻寬甸守敵。

    張錫鑾佈置得還比較有章法,以清軍主攻,民團輔助。攻擊上有攻城的,有打援的。

    琢磨他的部署,他可能根據城中敵人的兵力,將重點放在了阻擊和打援上:廷順率奉軍新後營在蒲石河設防,阻擊西面來援的敵人;岳元福率新中營由小道繞至城西十八里岡埋伏,準備截擊城中逃敵。林長青率靖邊右營至大亮子溝,伺機向敵發起攻擊。民團則在分別在城東西扼守、助陣。

    日軍增援部隊沿西南山間道路前來,正好扎進了清軍和民團部署的「缺口」。

    林長青率軍到達大亮子溝後,突然偵察到日軍一隊由雙山子急行而來,相距還有十多里,便主動直接迎上前去,在寬甸城西南的一撮毛與敵相遇,攻城變為阻敵增援。按照他事先的安排「與倭相距百步,始得發槍」,全營等敵人靠近以後,才舉槍齊發,向敵射擊。日軍支持不住,急忙向東退卻,路上又遭到民團的阻擊,只得又奔逃回來,折向南面從寬甸南門入城。

    日軍判斷,清軍似乎知道城中日軍兵少,所以主力自西南方發動攻擊,想切斷和包圍日軍。增援中隊便與城內日軍會合,由西門出城,企圖繞道偷襲林長青後路。岳元福所率新中營早已佈置好,迎頭痛擊。日軍死傷甚眾,向南突圍狼狽逃走。

    從下午4時打到7時,清軍終於收復了寬甸,殺傷日軍32人,還繳獲不少槍械彈藥。

    日軍於27日退至長甸,清軍跟著便推進過來,28日,日軍料想守不住,又放棄長甸,回到香爐溝。3月1日,清軍收復長甸。

    本來寬甸、長甸、香爐溝三處日軍互成犄角之勢,清軍收復寬甸、長甸後,香爐溝日軍也感覺難以支持,便再次放棄香爐溝,退保金廠、長岡。

    至3月上旬,張錫鑾又調馬步各營陸續到寬甸集結,等寬甸防禦稍固,決定於3月11日向金廠、長岡之敵發起進攻。

    但由於事機不密,此計劃被日軍獲知。3月9日,日軍步兵第十一聯隊長西島助義率其第二、第三大隊的九個中隊及山炮三門,自九連城增援金廠。

    11日黎明,岳元福按計劃冒雪到達紅銅溝,準備進攻金廠。日軍已有準備,一路由金廠東道嶺出紅銅溝阻擊,一路由紅銅溝岔繞到岳元福營之後。岳元福分兵迎擊,激戰兩小時,傷亡數十名,前哨哨官王維選、哨長權福廷也中炮犧牲。左哨哨官劉開勳率隊埋伏於山崗下,待敵逼近突然發射排槍,始將敵擊退。

    廷順營按計劃繞金廠以西,自大安平河直搗長岡。將近長岡之時,遇到日軍伏兵側擊,傷亡十餘名。幸鄉團跟至,與營合擊,敵人才退回長岡。

    經過此日之戰,日軍雖未吃大虧,但知道清軍必定還會進攻,擔心自己孤懸於靉河以東,沒有後援接應,陷於進退兩難之中。

    正在這時,又聽到清軍準備三路進攻鳳凰城的傳聞,日軍一時人心惶惶,不敢不十分警惕,3月14日夜間,放棄金廠,偷偷渡過靉河退回九連城。

    整個寬甸全部被清軍收復。「自是,寬甸境內肅清,倭人阻河為界,靉水以東無倭人蹤跡。」

    ……………………………………………………

    至此,遼陽東路日軍全部龜縮於九連城、鳳凰城等地,只求守住城池自保,無力再發動攻勢。

    日軍駐鳳凰城司令官立見尚少將,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只聽見別處傳來捷報,為之抑鬱不已,也學自己的老領導作詩:「留守鳳城四閱月,每聞戰捷劍空鳴。難忍功名爭競念,夢魂一夜屠清京。」

    與中國的反映從軍出征的軍旅詩詞多用「破」「驅」「逐」等詞語不同,日本人的這些詩喜歡用「屠」這個充滿獸性的字眼。(印象中漢詩中只有一句,「雖有屠城功,亦有降虜輩。」還是表達「絕對不能鼓勵和追求這種目標」的否定態度。)也與中**旅詩詞常反映出征之苦不同,日本人的這些詩則很少表現這些思想,而更多體現的是掠地、殺人。或許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軍事思想,與漢家多是反侵略、制暴敵的軍事鬥爭思想何其不同。這個好戰的侵略分子在遼陽東路的爭奪戰中未能得手,便陷入哀歎之中,仍然恨不能「屠清京」,120年後讀來仍覺瘆得慌,讓人恨不得擊殺此狂妄兇惡的倭酋。

    可是,當時對清軍來說,雖然看似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由於前線機動作戰和游擊戰的正確戰術被高層否定,依克唐阿調至海城參戰,聶士成奉調回關內,遼陽東路防線清軍也局限於守住防區,與日軍相持,未能發起有力的進擊。所以,這個機會白白喪失。

    而對於張錫鑾來說,他的兵力是嚴重不足的,掃清寬甸境內之敵,也是趁敵人無力分兵據守,這已經是抓住時機了。再進一步發展,已經沒有力量。看出來了而沒有力量實現的機會,根本不能算機會。

    正如當時人評論的:若我們有勁旅,乘勝自寬甸橫掃鴨綠江畔,收復沿江城池,斷掉朝鮮和我遼東之路,遼東之敵必然回護。可惜錫鑾兵力單薄,缺乏軍械,而部隊和民團難以持久,官府撫恤賞賜激勵又不及時,士氣好不容易鼓起來,又消沉下去,九連城和鳳凰城就淪於敵手,不能收復了。(「苟我有勁旅,自寬甸乘銳掃蕩,收復沿鴨綠江諸城壁,以截斷朝鮮與我遼東相通之路,則遼東之倭必將返顧。惜錫鑾兵勢既單,軍械既乏,而兵團以勝而爭不相能,且吊死問傷恤賞又不時至,士氣復沮,而九連、鳳城遂淪於倭不可復克。」)

    令人不勝惋惜之至!錫鑾無兵,又何處再尋找勁旅。

    r/>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