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四節牙山成歡戰鬥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牙山清軍已經等不來後面的援兵了。

    僅憑聽到海上傳來的炮聲,也能預感到戰爭——開始了。

    早幾日派援兵之時,李鴻章還關心通信聯絡問題,電囑葉志超:「如電報中阻,應由釜、漢日電借發,不知順手否?」

    要打起仗來了,竟準備借日本人的電報線路搞通信聯絡,能順手嗎?

    現在,別說漢城已經去不了了,即使能去,漢城與天津的通信電線已經被割斷。

    朝鮮駐軍已成隔絕的孤島。

    李鴻章怕葉志超沉不住氣,還專門叮囑「北兵尚早,貴部不可距漢過近。俟北南能通氣會合時,再行前進。望相機穩慎籌辦,勿性急。」

    可是,日本人比葉志超性急,也不會給葉志超時間。

    牙山的清軍,既沒有成為內應,「中央開花」,也沒有形成夾擊之勢。倒成了一個吸引援軍的「誘餌」,捨棄不了,只能增援。

    增援不繼,守軍已先陷入危機。

    因為日軍抓住了戰機,搶先發動了攻擊。

    ——*——*——*——*——*——

    幾乎就在日海軍在豐島海域對大清發動襲擊的同時,日軍少將大島義昌戰刀一揮,指揮陸軍混成旅團4000人向駐守牙山的清軍進犯。

    我們得肯定日軍做出了一個正確選擇。牙山清軍孤軍深入,後援不繼,還是趁早清除為好。等這一撥變大了,那還真是個麻煩。

    即使還有增援,也能趁著大清軍隊還未完成部署,來一撥打一撥。

    現代軍事上有個名詞,叫「易受攻擊之窗」,就是指部隊調整部署期間,是比較脆弱的時候,此時攻不足,守亦無力。雖然古今叫法不一,但道理卻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日本人可不等什麼宣戰。只要兵馬湊齊夠用,馬上就開打。

    牙山清軍首當其衝。日軍搶在了前邊,在南路發動進攻,以消除自己的後顧之憂,把戰場的主動權抓在手裡。

    相比來講,大清朝、李鴻章,真的太善良了。

    平壤清軍尚未到位,大清設計中的兩面夾擊構思還沒有形成「模樣」,自己就被攻擊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牙山一戰,對日軍有積極意義。而對清軍,就看戰果如何。

    只有憑險據守,大量消耗日軍,或者拖到北路清軍到位,還要保證自己有充足的戰力,堅持到「夾擊」計劃的實施。

    除此之外,牙山將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

    牙山的位置,基本在漢城和全州中間。當初就是實心實意為了幫助鎮壓東學黨農民軍,才選了這麼個地方,人也真夠老實的。為了避免與日軍發生衝突,一直也沒「挪窩」。雖然這地方靠近牙山灣,初期也方便海上行動,但此時海上通道被隔斷,情況大變,就沒什麼可依憑的了。

    總之,有利的條件全沒了,剩下的,全是不利之處。

    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到此時才感覺牙山縣城無險可守,開始移動。選擇了牙山東部不遠的成歡和公州,移師防守。

    成歡(又叫成歡驛),位於牙山東北20公里處,北距漢城70公里,有兩條驛道縱橫而過,是漢城到全州的必經之地。東有月峰山,西有銀杏亭、牛歇裡高地,四周丘陵環繞,安城川河兩岸沼澤密佈,地勢複雜,易守難攻。

    兩位將軍的陣地選擇上,還是非常有眼光的。

    清軍面向漢城方向,由北向南,成兩線配置,聶士成率部防守成歡,作為前沿和一線陣地。葉志超率1000餘人退守公州,作為後援。

    聶士成部2000餘人到達成歡後立即構築工事,分左、右兩翼展開。左翼部署在成歡西北約2公里的牛歇裡高地,集中了主要炮火及兵力,以阻擊日軍由成歡趨牙山的道路。右翼以成歡東面月峰山為依托,沿山修築堡壘工事。清軍還將成歡北面沼澤的下流堵塞,使沼澤氾濫,水漫路面,以阻遏日軍行動。

    聶士成佈置肯定是有一套的。但反覆對照記載和能找到的圖表,就會發現地方的選擇是沒問題,但這個計劃卻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兵力不足。

    正面少說也有幾公里寬,在這麼大的地面上,擺上2000多人,平均每人守好幾米。你算算會是什麼情況?兵力單薄,不敷使用。

    沒辦法。戰爭史上,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多數是天氣等原因,也有的是上層的失誤,個別時候最不走運的,還會遇上高俅啊、秦檜呀這樣的壞人的陷害,將士被扔上戰場才會發現情況完全不對頭,輕則遇到巨大困難,重則陷入危險之中。這是相當悲哀的事,那也只能全盤接受,咬牙承受。

    但願能守住陣地,而且多多殺傷日軍了。

    ——*——*——*——*——*——

    7月28日,日軍便一路搜索,抵達了成歡前沿素沙場。

    29日凌晨,日軍分兵兩路發起攻擊,主力重點進攻清軍右翼。

    日軍前衛部隊在涉過沼澤,越過安城川上的橋樑安城渡時,突然遭到前出陣地的數十名清軍的伏擊。部分日軍慌亂之中被困沼澤,全部被擊斃。很快,日軍發現清軍兵少無援,再次猛攻。

    清軍以寡敵眾,與敵人激戰一個多小時,傷亡十幾人,最後被迫後撤。

    &nb

    sp;拂曉,一路日軍攻佔了牛歇裡陣地前沿佳龍裡,逼近清軍主陣地。

    聶士成剛開始以為左翼是日軍進攻重點,到左翼後發現錯了,6時30分左右,雙方步兵在右翼陣地前展開激戰,炮兵亦猛烈對射。於是聶士成率軍再馳援右翼,並身先士卒,在槍林彈雨中往來策應,鼓舞士兵,指揮戰鬥。

    日軍炮火猛轟清軍右翼,清軍士兵奮起還擊。陣地前炮彈飛馳,爆炸聲震耳欲聾。

    大島義昌還採取了將炮兵集中使用,瞄著清軍堡壘轟擊。由於清軍火炮數量不夠,又分散使用,右翼陣地火力薄弱,清軍堡壘被逐一轟塌。

    聶士成急調左翼數百人支援,日軍則傾全部火力攔截,援軍受阻。

    6時50分許,右翼堡壘全部被攻陷。不久,左翼陣地又告失守。

    清軍被壓縮在成歡驛街道附近,漸漸陷入四面受敵。商量好的後援——葉志超軍,一直踞守後方,沒有上來。

    聶士成不得已率眾撤退,奔往公州。成歡遂被日軍攻佔。

    葉志超不但沒有上去,反而認為,成歡失陷,公州亦不可守。再往南走是決計不可行的,葉志超決定北奔平壤。

    ——*——*——*——*——*——

    牙山、成歡之戰是中日陸軍的首次交鋒,雙方傷亡相差不多,但清軍輜重損失較多,且牙山失守。

    兩軍兵力,清軍以3000多對4000人,清軍稍弱一點。當然有葉志超將軍在,清軍就變成2000對4000,一半。

    不過清軍兵器甚至優於日軍,又是陣地防禦戰,按常理,攻則不足,守則有餘。

    安城渡一次出擊,日軍已經陷入混亂。但這個小小的戰術行動,無法對整個戰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日軍通過朝奸帶路,周密偵察,早已知曉清軍的陣地和兵力,查清了虛實。所以,大島義昌首先佯攻清軍左翼——清軍的主要防禦方向,而主攻右翼——清軍的次要防禦方向。

    無疑,這是極有針對性的攻擊部署。

    第一回合,日軍有效地影響了清軍的判斷,並牽制了清軍兵力。

    第二回合,日軍有效地利用了手中的重炮,削弱了清軍防禦工事。

    清軍先失於廟算,敗於情報,後失於困守,敗於重炮。

    無力回天,清兵放棄了陣地,後撤。

    奔向平壤。

    ——*——*——*——*——*——

    不要以為「奔」是項簡單的運動。我們來討論這一時節的問題。

    戰術問題一:兵法云:不若,則能避之。

    戰術問題二:防守中的進攻主義。攻防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總體大方向是防禦,戰術行動當中也要有出擊和進攻。單純防禦無法支持,鐵律選擇就是攻勢防禦。

    聶士成深知此律。梯次配備的防禦陣地,主陣地前的警戒陣地,相互配合,比較得當。

    此後的戰爭過程中,聶士成將發揮這一思想,取得新的成就。

    戰術問題三:退卻,是一門相當複雜的指揮藝術。「偉大的統帥和久經戰爭鍛煉的軍隊的退卻,往往像一隻受傷的獅子退去一樣。」德**事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的,經典話語。

    軍事上,為達成後撤目的,必須精密計劃,有前鋒、有斷後,有掩護、有阻擊,組織起來紛繁複雜。如果不精密,極易造成混亂,導致潰逃局面,無法實現有秩序後退這個目的。

    為隱蔽後退企圖,隱真示假,一般會在撤退前,再進行一次攻擊,一為迷惑敵人,使其無法判斷,二為打亂敵人的部署,使其無法及時組織追擊。

    撤退過程中,遇到有利地形,要悄悄埋伏,趁追兵長驅直入、思想麻痺、前後未接,打一個伏擊,殺個回馬槍,使出拖刀計,一個意思,就是「回頭咬敵人一口」,打消敵人的意志,抑止敵人追擊行動,或者至少遲滯敵人。

    這些東西並不深奧,何用兵學經典,讀一本《三國演義》,全有了。

    ……

    葉志超率軍實施的後撤,基本就一個事:跑路。

    清軍自成歡後退,先向東南到清州,再折向東北到忠州,再折向西北至春川,圍著漢城繞了半個大圈子。

    而後沿金化、平康、逯安,一路奔向平壤。整個軌跡就像反向畫了一個大大的「?」號。

    不過,萬幸的是,部隊終於平安到達這個「?」的一點上。

    仔細看這一路線圖,我一下子深深體會到了清軍的艱辛。

    這條路線,基本上是沿著朝鮮半島的中線偏東一點前進,這是山多林密的朝鮮國土的「屋脊」,半島東西兩半部分的天然「分隔線」,高山連綿、道路最窄、最難以行走的山區中的山區。

    1950年後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幾乎都是分成東西兩線作戰,多數是因為中間是天然的戰場分隔線,我們從這裡出擊不容易,敵人從這裡打進來也基本不可能,左右兩個戰場調動都很困難,只好各打各,彭老總訂下「東頂西進」之類的戰略,就是針對這個特點來的,而我軍擅長的大兵團迂迴包圍戰術手段在這裡受到了極大限制。

    你想想吧,就這麼個地方。

    翻過一座山,前邊還是山……中間不時有道

    道川(江河)。

    爬高山、鑽密林,躲避日軍可能出現的追擊和截擊,至少在春川以前,始終在巨大的危險籠罩之下。

    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清兵丟掉那麼多重裝備和物資。

    看看這條路線,仔細掂量掂量,人能爬過那些山去就不錯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