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三節不屈忠魂——高昇被擊沉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濟遠」號北退之際,清朝僱用運載北塘援兵的英國商船「高昇」號,與裝載著槍炮和餉銀的中國運輸船「操江」號,由西南海面徐徐駛來。

    兩國要開戰了,還要向戰地運餉銀,真不知是如何想的。有錢花得出去嗎?回頭我會告訴你——花不出去。

    前方的炮聲早已停止,兩船根本不知道中日雙方已經發生了激烈交戰。

    「高昇」於二十三日早晨從塘沽出口,裝有北塘防軍官兵1116人,還有行營炮十四門及槍枝、彈藥等件。通永練軍左營營官駱佩德、義勝前營營官吳炳隨船而行,李鴻章請來負責訓練北塘防軍的德國退役軍官漢納根,隨隊一起出征,也乘坐在本船上。統帶官則為仁字軍營務處幫辦高善繼。

    高善繼,宇次浦,江西彭澤縣人。戊子科舉人,保舉五品銜知縣。1894年春,看到國家處在多事之秋,正男兒挺身衛國之時,便去天津見李鴻章,自請投筆從戎,為國效命。不知為何,這次沒有投成,據說是「話不投機」,也可能是李鴻章門檻高。轉投直隸通永鎮總兵吳育仁幕下,被留為仁字軍營務處幫辦。

    這次增援牙山,高善繼是自請赴前敵,受命輔助江自康帶隊同往。在江自康乘「愛仁」號出發後,高善繼帶第二批官兵,乘「高昇」號出發赴朝。

    ——*——*——*——*——*——

    據方伯謙稱(我說的是據稱):「濟遠」號立即發出信號「我已開仗,爾須速回」。但是——

    「高昇」號在前,看到一艘軍艦駛來,上面懸掛著日本海軍旗,但下面還有一面白旗。

    「濟遠」發了一個警報信號,但據「高昇」號人員講,還沒認出的「濟遠」軍艦,擦肩而過的時候,才匆匆降下了日本海軍旗(估計是方伯謙才想起來吧),對這個舉動,還以為是按海上的禮節表示敬意。

    「濟遠」從兩船旁邊駛過,自顧自地向遠海駛去。

    「高昇」帶著疑惑,仍舊向前繼續行駛,步步走向危險之中。

    迎面,遇上了「浪速」和「秋津洲」。

    「高昇」號對面,是「浪速」。

    「浪速」見是運兵的運輸船,打出旗語,命令「高昇」號停船。

    自恃為大英帝國船隻的「高昇」號,起初還想仗勢走人,沒想到,日艦頻頻施放空炮進行武力威脅,只好按「下錨接受檢查」的旗令,停下船來。

    清軍官兵反對停船,見英國船員接受停船命令,便控制了船長和船員。

    清軍最高指揮官、仁字軍幫帶高善繼慷慨激昂地鼓舞士氣說:「弟兄們,吾輩自請殺敵而來,豈可貪生怕死?今日之事,莫要驚慌,要聽號令!」

    此後,據記載,日艦為逼迫「高昇」號隨其返航,兩次派出人見善五郎海軍大尉登艦檢查,並進行交涉。

    艦長高惠悌有意按日軍的命令行事,並試圖說服清軍將士對敵降服,但清軍堅決反對,把他看管起來,並看守了船上的所有吊艇,不准任何人離船。

    漢納根告訴日軍軍官:「船長已失去自由,不能服從你們的命令,船上的兵士不許他這樣做。軍官與士兵堅持讓他們回原出發的海口去。」

    高惠悌倒也試圖向日本人明確:華人拒絕「高昇」船當作俘虜,堅持退回大沽口。還跟日本人講了一通「國際法」:「高昇」是一艘英國船,並且離開中國海港時尚未宣戰,「考慮到我們出發尚在和平時期,即使現在已宣戰,這也是個公平合理的要求。」

    由於中國官兵不怕威脅,寧死不屈,日本人迫降不成,磨了幾個小時,東鄉平八郎已經決心下毒手。

    至於後人所論,東鄉與坪井因「會不會引起外交糾紛」而猶疑,反覆請示商量了一會,而身為留英學生回來的東鄉熟知「國際法」,認為不會有大的問題。

    扯!

    外交糾紛,那是外交官的事。

    日本的外交是什麼樣子的外交?

    從那個時候起,日本的「軍事外交」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格局:或者外交官幫著打前站、點火,讓軍隊去滅火,或者軍隊惹事,讓外交官抹平,甚至軍隊還拿著外交官打掩護,以便發起突襲。

    再說了,日軍的膽量不是一日練出來的。只要當面佔優勢,還有誰他們不敢惹?

    「英國人的學生」東鄉平八郎斷然下令:「開炮!」

    ——*——*——*——*——*——

    「浪速」在距「高昇」一百五十公尺處,突然發射一枚魚雷,但沒有命中。又用六門右舷炮瞄準高昇,發炮射擊。

    當「高昇」號將沉之際,高善繼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轟擊下,沒有其它方法,唯有用步槍勇敢地還擊。

    明知對敵艦基本沒有任何殺傷力,這種還擊,不如說是悲憤的表達,不屈的宣言!

    這才是真正的「有心殺敵,無力回天」!

    出師未捷身先死,在毫無抵抗能力的狀態下,上千官兵白白付出生命,誰應該為此負責?

    清軍官兵視死如歸,英勇戰鬥,直至船身全部沉沒。

    日艦為了報復,在擊沉「高昇」號後,還對落水的中國士兵進行了野蠻的屠殺,竟用快炮來向水裡游的人進行射擊。

    >哪有半點日本電視劇所宣揚的「武士道」精神那麼光明!

    ——*——*——*——*——*——

    「高昇」沉沒後,所幸,經過的和圍觀的外**艦,對落水清軍官兵進行了救援。

    記載的有:法艦「利安門」號從桅桿上救出42人,德艦「伊力達斯」號運回112人,英艦「播布斯」號運回87人。事後,清政府對三**艦艦長及有關人員授予相應的寶星獎章,以酬勞勤。

    此外,有記載的還有兩名士兵被俘,有兩人鳧水爬上孤島,渴吸海水,饑食野草四十餘日,才得以獲救。

    根據現存資料,可知「高昇」號上的中國官兵共有245人遇救獲生,其餘871名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高昇」外籍船員和工作人員中,只有12人得救,德國人漢納根因水性好,自己游到了岸上。二副韋爾什、大車戈爾頓等5名英國人,以及舵工一名和船員56名,也都葬身海底,成為這場戰爭的無辜受害者。

    ——*——*——*——*——*——

    跟在「高昇」號後面幾公里的是「操江」號。

    「操江」先是忽然看見「濟遠」艦由一海島後傍岸駛出,向西北而行。當「濟遠」駛近「操江」,並超過「操江」船頭駛過,兩艦相距僅八百公尺。

    但是,如此近的距離上,「濟遠兵船原可幫助操江,乃並不相助,亦未懸旗通知。」

    半小時後,日艦「吉野」尾隨「濟遠」艦航向而來——由此可見,「濟遠」艦「腿短」,跑得還是挺及時的,與敵艦拉開了半個小時的航程。在這半個小時之內,「濟遠」除了逕自跑路,竟什麼也沒有做。

    「吉野」以全速疾馳,與「操江」距二千五百公尺處、大致並列位置的時候,「操江」急將龍旗降下,以表示沒有交戰之意。

    「吉野」並未理會,追「濟遠」去了。

    可能「操江」上的人以為沒事了,但是,事實上是「吉野」的當前任務並不在這裡,日本人的盤算是,一個小小的運輸船,等擊沉「濟遠」,再來處理也不遲。

    接下來,「操江」驚恐地看見了日艦「浪速」截擊「高昇」號的一幕,頓時感覺不對勁,連忙轉舵,調頭向西駛離。

    無奈,「操江」號只是個900餘噸的陳舊木質小船,船速慢,秋津洲可是個剛剛建成不久的新傢伙,所以很快便被追上。

    據說管帶王永發見「秋津洲」號越追越近,就要抽刀自殺,被旁邊人勸住。

    日艦逼近過來,截住了「操江」號,將官兵全部擄至朝鮮群山的日本艦隊停泊地。

    中國官兵83人被押往日本佐世保港,上岸之後,被日軍押著遊街示眾,滿城圍觀辱罵,最後被關到佐世保監獄,一年多後,才被放回,受盡了污辱。

    萬幸,命是保住了。

    我們無法更多苛責他們。

    「操江」號此來,本來就無異於一趟有去無回的「斷箭」任務。

    他們這次的任務是裝載武器餉銀,由塘沽出發,經煙台、威海衛開往牙山。

    「操江」本是木質舊式炮船,上海江南製造總局所造,艦齡已逾二十年,實際航速只有八節,是一艘真正的「老爺」艦了,雖裝備五門舊式炮,但已實在難以勝任海戰,所以乾脆被改為運輸艦使用。

    如果是和平時期,或者隨艦隊行動,依靠軍艦的保護,沒有什麼武裝的老運輸艦還能派上點用場。

    但「操江」東駛時,時局已相當緊張,而艦隊仍讓這艘老邁的運輸艦在無軍艦護航的情況下獨自出洋,相當於將其置於危險境地。

    「操江」還是義無反顧地獨自上路,快要駛近豐島了,正好與由塘沽的「高昇」號不期而遇,於是兩船就一起同行,也算壯壯膽子吧。

    沒想到,這趟任務真的是到此為止了。

    據說,驚慌失措之中,受船上洋人僱員的提醒,王永發燒掉了件和密電碼,本來還要將20萬兩餉銀扔到海裡的,未來得及。

    本來……

    我寧願相信王永發危急關頭,鎮定地做完了以上工作。

    可是,據後來日本披露的資料:豐島海戰後,日軍從被俘虜的運輸船上繳獲的電報中,掌握了清軍運兵的情報。

    我翻資料查證才知,估計是有這麼一份電報,丁汝昌所轉。

    是24日下午2時,操江離開威海港,前,丁汝昌將一些書交王永髮帶至牙山,本來是要交給牙山葉志超的。

    結果,可以肯定是帶給了日本人。

    ——*——*——*——*——*——

    豐島海面慘劇還在進行,戰友凶吉未卜,肩負警衛保護(也許不能說是護航,因為李大人沒有這麼明確,也沒有採取伴航行動)責任的方伯謙,隻身一艦,獨自回到了威海。

    豐島海戰,「廣乙」自毀,「高昇」被攻,「操江」被擄。

    還有一千多大清官兵生死未知。

    這樣的情況,作為指揮官,該當做何解釋?

    這一切,都被方伯謙巧言掩過。方伯謙用「濟遠」艦的傷痕,官兵的犧牲,證明了自己是與日寇展開了一場英勇絕倫的戰鬥!

    &nbsp

    電影《甲午戰爭》中,描述了這一幕。回到威海的方伯謙,對著艦隊官員繪聲繪色地講述:

    「我下令:左滿舵,用尾炮連連射擊。……」

    引起滿堂轟笑!

    事實確是尾炮命中「吉野」。但,主動左滿舵,卻是掉頭!

    掉過頭之後呢?

    尾炮如此神勇。但方伯謙卻沒有乘勝倒車回去,攻擊日艦,解救第二批清艦,而是一溜煙地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

    當然,這是後人想像的。方伯謙說是說的「尾炮攻擊敵艦」,估計沒這麼喜感,但也很生動。

    打了敗仗而不被懲罰,就要以謊言遮蓋真相。

    方伯謙那一套,按實情,根本不可能騙過北洋艦隊的將帥們。

    但丁汝昌卻報告李鴻章,「風聞日本提督陣亡,『吉野』傷重,中途沉沒」。

    「風聞」二字,真是用詞絕妙,為誇大其詞做底,以備謊言被戳穿,還有托詞。但……這樣的詞,竟然還能用在要求準確第一的軍事報告中。

    ——*——*——*——*——*——

    這次,方伯謙逃脫了懲處。但真相卻不可能永遠掩蓋,很快,就有人揭露了他的「老底」。

    方伯謙,一名「優秀青年」,戰前即洞悉國際局勢,做出了「必有一戰」的結論,也向李鴻章提出了「集中力量,與敵決戰」的建議。

    一旦遇敵,卻成了「白旗管帶」,並拋下同僚,放棄職責,一味逃跑。甚至他對「高昇」、「操江」,也應加上負有「誤導」責任這一項。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勇者。

    後來,不斷有人為其鳴冤,幾年前,還試圖從學術上,掀起一場「翻案」小高浪。但是,早有其他人的證言在先,豈是那麼容易推翻的?

    據當時隨隊乘「高昇」赴朝鮮的教習漢納根說:當他先在航行中看到一艘日本軍艦時,「心中有些不安,但到現在看見這只日本船駛過我們的船時,以旗來向我們行敬禮,我們對於他們和平的意旨感到安慰」。「高昇」船長高惠悌也加以證實:「我們將近豐島的時候,掠過一艘軍艦,它懸掛日本海軍旗,旗上再掛一面白旗——這隻船後來證明為中國戰艦濟遠號。」

    這說明,他們都把濟遠當作了日本軍艦。

    也證明,方伯謙肯定降下了大清國旗,升起了日本海軍旗和白旗,由於偽裝得太好,把大清運兵船上的外國船員都給「騙」了。

    而且「日艦經過並敬禮」這一幕,顯然使「高昇」號的英國人產生了錯覺。船長高惠悌和大副田潑林等「堅信該船為英國船,又掛英國旗,足以保護它免受一切敵對行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