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一條重要的法則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一支靠錢買來的裝備武裝起來的軍隊,有著先天的不足。
一句話:錢買不來素養,錢買不來傳統,錢還有很多買不來的東西。
僅有裝備,不足為恃,何談戰勝強敵。
************
有錢難買素養——制度建設
要說大清海軍不講制度化建設,那有點委曲他們。
他們也費了一些事,組織人馬、從下級抽調人才,調研、論證,制訂出了一部條令——《北洋海軍章程》。
說實話,這本章程我瞅了n遍,可以概括地講:章程除了官制,待遇,就是禮儀——講紀律的不多,講訓練的也不多,且紀律也體現著對上如何尊敬的禮儀,訓練也體現著校閱時如何迎接、如何匯報,大量繁瑣的禮儀。
就這麼個玩意,花大量的筆墨在跟訓練打仗無關的事情上,不是官僚作品又是什麼?
當然,大清也專門弄過幾本訓練章程、作戰條令的東西。但這個海軍章程,可是個總的指導件,是海軍的「根本法」。
難怪!雖有指導,然大清訓練,用當前形象的概括,是明顯存在「練為看」。
大清自己稱為北洋艦隊,在一定程度上他已經形成了北洋艦隊的規模,但是僅僅是規模。
我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它是不是一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從他的人員構成和編製和訓練上講,他是。但是從它的戰略指導,從他的作戰指導,大的方面來看,它遠遠沒有實現它的近代化。
因此它是一種很怪的軍事體,怪就怪在它是嫁接來的,船是買來的,比如說北洋海軍的訓練水平並不低,他直接聘請了英國人,據講當時海軍在船上的訓練,包括他的操作口令都是用英來發出和執行的。有學者毫不客氣地指出,這只能說明,丁汝昌和大清海軍是多麼懶惰。
但是這個僅僅是皮毛,從戰略意識和戰略指導,到對海軍這一軍種特性的體現來看,它遠遠沒有實現自己的近代化。
************
相比,日本海軍也是英國人一手訓練起來的,皇家海軍的英格斯上校回憶在日本服役時,日本政府曾封贈他以貴族,使他能有足夠的權力和地位,以與日本的高級將領接觸。日本海軍從英國人的教育中得到極大的好處,當他們認為自己有理由**行走時,英**官便體面地告退。而日本人「堅持走著他們在英國的指導下踏上的道路,他們不僅使艦隊保持著英格斯離開時的面貌,而且更趨完善了。」
————————————————
有錢難買實力——後備人才建設。
在後備人才建設上,在學習吸收造船知識形成自建能力上,清朝是有作為的。
一個人,一支軍隊,最後勝出的決定性因素,一定是吸收、轉化新生事物的速度。
在這方面,日本人做得更徹底,更絕。
1875年,日本已自行設計建成第一艘大型軍艦「清輝」號,僅此一點,就比當時號稱亞洲第一海軍強國的中國先進許多。
前邊說到的日本松島級「三景艦」,怎麼來的呢?
1885年12月,西鄉從道任海軍卿,採納法國技術總監貝爾頓的設計,批准海軍建造3艦。就以日本的三個著名景點「松島」「嚴島」「橋立」來命名,表達一種美好的憧憬吧。
日本請法國人建造軍艦,不能白拿合同,他們要派人前來觀摩,還要學習。一邊干,一邊練,不到8個月,便能回去自己也照著建。「松島」、「嚴島」正由法國人建造呢,那邊日本人在橫須賀船廠就開始自行仿造了。法國人不幹了,撤了和同。剩下的「橋立」號,就是由日本人自行完成的。雖然敲敲打打,比法國人多用了一年多時間(1888年9月開工,1891年3月下水,1894年6月才完工),但畢竟弄成了。而且不等「橋立」下水,馬上照著法國人的原圖紙,自己又開工造了一艘「秋津洲」。這次速度趕上法國人了,4年,也趕上參加了中日大海戰。
為專門用以對付中國北洋水師的「定遠」和「鎮遠」兩艘巨型戰艦,按照日本人的要求,修改方案,在「三景艦」排水量均為4278噸、並不算大的戰艦上,各裝上了一門320毫米的巨炮!
這麼單薄的小身板,給拿個這樣大的「傢伙事兒」,他們也不怕一打就震翻了。
這也是為準備和大清的戰爭,給逼的。
敢想敢幹。勇於學習,敢於創造。「偷師」都能偷到這個水平,真是有膽氣,有毅力。
************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事。
日本趕著造船,軍艦艦齡普遍短,幾年內迅速膨脹起來,人從哪兒來?
相比於北洋海軍那些至少在艦上服役5年以上的官兵,日本人不就是「菜鳥」嗎?
按常理是這樣。可是,按常理,一支軍艦從培訓人員到形成戰鬥力,沒有幾年工夫恐怕是不行的。外人不知道,培養一支軍隊有多難,可對企業培養熟練的技術工人需要多長時間,應該有印象。就算日本海軍水兵都是聰明的一休,也不可能違背了這個基本規律。
難道日本人是用「菜鳥」們上陣的嗎?我看絕對不像。膽子大跟有技術,是兩碼事。
唯一的可能是:日本人在計劃造船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培訓海軍人員了。利用現有的軍艦,輪流上艦或一崗多
多人,完全能夠做到。
我所知道的,大清卻根本沒有這麼雄厚的後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