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一節亞洲第一海軍是誰?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首先聲明我不是為北洋戰敗找借口。這個問題是研究者和讀者們爭論很多、分歧很大的問題。

    我們經常講,亞洲第一、世界第六(也有說第七、第八,誠實說我沒有找資料查證。因為如果世界第一100艘軍艦,第二50艘,就是第六,也是弱旅)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日本海軍。

    1881年時,北洋海軍已有了「定遠」、「鎮遠」這樣兩艘在德國定制的一等鐵甲艦,1887年又從英德兩國接回了四艘巡洋艦。到了1888年,按裝備來講,北洋水師確實是世界第六位或第七,在亞洲地區也是無可置疑的第一名。

    十幾年間,幾乎從零起步,跟我們自己比,也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這一點,不光是我們自己這麼說,歐美列強都承認,日本不僅承認這一點,還非常焦慮,焦慮得吃不香、睡不好。

    但是,我指的第一,只是1888年的「年度排行榜」上的排名。

    而且,這還是只從裝備上來講。

    我們應該有個正確概念,就是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變化。1894年不再是1888年,甚至1891都不再是,排名榜變了——亞洲第一海軍的座位已經傳到日本人屁股底下。這才是事實。

    ——*——*——*——*——*——

    東亞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中,日本是後發動,但決心大、投入高,以當了褲子、節衣縮食的精神,鉚著勁追趕。前邊是盯著大清,後邊已經是回望大清,且行且努力。

    海軍戰鬥力的重要標誌是——艦船。

    且看大清這邊的實情。

    甲午戰爭前,李鴻章上書朝廷,稱「伏查戰艦以鐵甲為最,快船次之。北洋現有『定遠』『鎮遠』鐵甲二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快船五艘,均系購自外洋,『平遠』快船一搜,造自閩廠。前奏所云戰艦,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揚威』二船,均系舊式,四鎮蚊炮船,僅備守口;『威遠』『康濟』『敏捷』三船,專備教練學生,『利遠』一船,專備轉運糧械……歷考西洋海軍規制,但以船之新舊、炮之大小遲速強弱,不以人數多寡為較量。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臣前奏定海軍章程及兩次校閱疏內,迭經陳明在案。」

    看這份奏章的前半截,李大人列出的清單,我們就會知道,大清的北洋水師其實沒什麼豪華可言,甚至有些寒酸。

    而李大人的奏章,後半截,讀來讓人心酸。

    第一、1888年之後,咱們不撥錢不添新船(前邊我們已經論述了),所以總戰力不足,北洋艦隊僅八艘可以打大仗,其它只能用於訓練、守備、運輸。

    第二、具體戰力裝備的技術太落後,19世紀90年代前後,戰艦採用大量新式速射火炮,以高射速對大口徑,彌補火炮火力的不足。

    不能不佩服李鴻章老大人諾大年紀,還注意學習,對決定艦船戰鬥指數的因素——噸位、裝甲厚度、航速、火炮威力,把握得相當準確,認識得十分到位。

    但也不得不說,另一邊的天皇和他的臣子們認識也十分到位。航速和射速上的優勢,恰恰是日本人賴以取勝的「法門」。

    這些問題,也是李鴻章在1894年檢閱海軍之後的報告中提出來的,與那個「就渤海門戶而言,有深固不可動搖之勢」一起。

    可是,大清的統治者只看到了「不可運搖」這個報喜的話,卻對李鴻章提出的大量的不足之處、海軍的急需,都選擇性地遺忘了。

    ——*——*——*——*——*——

    如果對李大人列的清單還沒有什麼「概念」,可以對比一下。

    再看日本那邊。日海軍艦數、噸位,炮數、航速,都已非「吳下老二」。

    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可出海作戰的主力軍艦是——31艘(二等鐵甲艦3艘、巡洋艦11艘、炮艦17艘),其中包括專門為克制中國「定遠」「鎮遠」2艘鐵甲艦設計建造的3艘「松島級」軍艦——「三景艦」。

    還有號稱同時代的冠軍艦——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吉野」號。

    據說這個「吉野」,就是中國定制的,適逢戶部奏請停止購買外洋軍艦,這事黃了。日本一看,我買,大不了再當一次褲子。於是,大清棄兒就成日本的養子,改日本姓了。

    這些兩國艦船的資料隨處可以查到,被轉來抄去的很多,一大串枯燥的數據我也不再綴述。我只說一個結論性的數據即可——就是重量級的主力軍艦數量上,總噸位上,幾項指標一對比,結果大致就已清楚。

    再往前數幾年,情況是:

    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1892年,北洋海軍——不變。日本海軍,總排水量72000噸。我數了數,其中二千噸以上的主力戰艦11艘,總噸位30000噸以上。

    還應說明的是,以2000噸劃線,是委屈大日本海軍的。

    因為,北洋水師除了「定遠」和「鎮遠」2艘七千多噸的巨艦外,其餘艦船排水量全在3000噸以下。

    而日本聯合艦隊,雖然沒有5千噸以上的超大軍艦,但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戰艦外,其餘戰艦排水量全部大於3000噸。

    如果比喻一下,兩相比較,大清北洋艦

    隊是兩頭大象率領著一群狼,日本海軍,整個就是一群獵豹。

    日本海軍在規劃上,完全是按照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來討論需求問題,他們的目標可次僅僅是大清,而是包含英國在遠東的艦船。為了防止中日開戰時英國可能幫助中國,日本海軍在計算軍艦需求時,目標定在超過中英軍艦總噸位之和。

    所以,才有那麼巨大的海軍軍費需求。

    在這個軍費支出的支撐下,從1888年起,日本海軍基本是以每年兩艘戰艦(不算小炮艦也不算輔助船隻)下水的速度在擴張。

    要知道一點:1892,甲午戰爭前兩年,日本就已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

    日本海軍此時的規模已遠遠超過了北洋海軍,而且,還沒有停止購買軍艦。直到甲午戰爭中,也沒有停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