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三節刀弓戰馬時代的指導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一群「門外漢」,如果有業務上的需要……

    當然,會有。但,領導還需要親自動手幹那些粗活嗎?

    他們會抽調部分專業人員,臨時組建班子,去研究解決一些問題。

    比如,《北洋海軍章程》,就是李鴻章帶著周馥,抽取部分管帶們一起搞出來的。

    當然,醇親王對這個《章程》十分重視,多次接見周馥,提出修改意見,也算是親閱、定稿了。

    實質上中央機關出力最多的,不是海軍衙門的管理人員們,而是兼職的會辦大臣,兵部左侍郎、出使英國回來的曾紀澤。

    其他,海軍衙門也就是當個「快遞」,負責把它呈給太后和皇上,簽完字再原路返回就是了。

    因為有這機會,劉步蟾、方伯謙才露了一把臉,結結實實地火了一把。

    史書講,方伯謙似是一名出色的參謀人才。但為什麼不調上去呢?

    還是因為,海軍衙門不需要。

    也許朝廷還會覺得,這樣的人才就該放在艦上,而不是衙門裡。

    ——*——*——*——*——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這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會有什麼影響。或者換個角度說,難以起到什麼作用。

    從理論上來講,海軍衙門應當負責海軍建設和調度的軍政軍令大權的。但象大清這樣,卻弄成了一個地道的軍政部門。

    軍令(也就是指揮權)在哪裡呢,在內廷,軍機處。

    再加上人員的配備,就形成了掌管軍政的滿族部員不知海軍事務,掌管軍令的皇帝和軍機大臣(官)不知海軍運用,這樣一個糟得比糟心蘿蔔還不如的格局。

    即使要想把它作為參謀機構,海軍衙門都基本不合格。

    當日本已經按近現代參謀體制的樣子,建立起參謀本部,海軍參謀部也已在醞釀之中,我們的海軍衙門,卻看不出什麼參謀體制的影子。

    在軍事指揮越來越專業化、精密化的條件下,大清的指揮體系,完全停留在刀弓戰馬時代。還是「皇上——軍機處——李鴻章」這個體制,未來的戰爭中我們即將看到,海軍衙門基本站到了一邊,或者僅僅是奉旨準備軍資裝備,還辦不到位。

    ——*——*——*——*——

    這套體系,最要害的問題在這:

    新衙門老班底,老班底老思路,自然是以老一套體制,來搞海軍的指揮和使用。

    大清這段時間始終在討論海軍建設,但徘徊很久,老是轉圈圈,就是離這個海軍戰略和指導思想有段距離,始終沒有找到「法門」。

    仔細查看大清的海軍建設指導,如果要讓我概括一下,我覺得最確切的就是一條——「以陸制海,以艦護港」。

    馬背上打出江山的大清終於變了一種形式,繼續延續和重現前朝人建設「長城」的偉大實踐,不過是在海邊,用上了「艦隊加炮台」而已。

    這套舊東西能否經得起一場新式艦船、槍炮的檢驗,還未可知。

    今天的人們已經清楚地知道,這種指導思想給大清、給北洋艦隊帶來了無法逃脫的厄運。

    但今天的人,對歷史是說了不算的,至少在沒有掌握「時空機器」之前。

    當然還是要說,那個時候,就這麼一幫高官,能思考出這麼個東西,已是最出色的發揮,實在是不能要求他們能有什麼創新了。

    而且,大多數時間,海軍衙門並沒有干海軍這一項本職業務。他們一度還修起鐵路,和熱衷於搞其它的工程建設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