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四章 日本人想要什麼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回答這個問題,應該說——如果把你放到一個孤島上,待上三年,你就會知道,日本想要什麼。

    如果把你放到一個孤島上,待上十年,估計你就會說,我得想想,日本還有什麼不想要的。

    四面環海,國土狹小,地震頻仍,火山不斷爆發,像一頁孤舟漂蕩在茫茫大海之上,終生生活在沉沒的恐懼中。何時才能有一個堅實的立足的地方,這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渴望。加上近代以來,日本科學家們又拋出一個又一個嚇人的「塌陷論」、「沉沒論」,更加劇了這種緊迫感。所以,日本人想要大陸。

    長期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化落後,儘管善於二次開發,加以改造後為我所用,但原創很少。好比技術開發終究是原創理論之應用層面的東西,二次開發套取個專利還行,知識產權總是個問題。雖然日本人對世界明進步的貢獻少得可憐,對外影響力太小,卻比誰都渴望政治上的尊重。所以,日本人想要得到承認。

    資源貧乏,幾十塊地加起來可能才夠一畝,除了產點森林,就是向大海要吃的,特別是本土的戰略空間實在太小。要有絕對的安全,必須極力擴張自己的安全空間,構造海外的戰略緩衝地帶,恨不得天下歸其所有。所以,日本人想要空間。

    以上這些,對日本人來講,不像是我們有功夫嬌情的「你幸福了嗎?」的問題,而是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以上的原因,還給日本人造成了一個相當不好的狹獈的民族心理——只要我好,別人的死活我不管。

    從這一點上去理解日本人的行為,一切就有極為顯然的「正當性」了。

    **********

    日本研究我們比我們研究日本多,過去現在都是如此。

    我不知道在日本關於中國的書有多少,但我知道我們關於日本的書很少,想多找些來看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說專研究日本的了。看看nhk電視台拍的關於中國歷史和發展的紀錄片,比我們介紹日本的多,而且有些研究問題很有深度。

    我們是罵日本的多。

    作為我們的強大對手,日本一直在研究我們,而我們對日本知之甚少,除了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是的日本產品,像我們罵完日本又顛兒顛兒去買的日系車,把錢留著等風頭過去再買的日本車,貼上中國國旗、標個「我是中國人,我的中國心」、「釣魚島屬於中國」之類口號的日系車,呵呵。其他,甚至只有一個籠統的概念——日本人太壞了。

    到底壞在哪,不大清楚。

    一切的根源來自:發自古代的自大心態+資本衝擊下的市儈心理,塑成了今人浮於表面的傲慢+掩於內裡的虛弱。

    **********

    日本的原創,好像是插花,歌舞伎,相撲,有很多。

    而日本引進的化,有儒家化、道家化,以及字、書法(書道)、水墨畫、圍棋等化載體。

    吸收並發展出來的化,武術(劍道)、摔跤(柔道)、音樂(和樂)、茶道花道等,也是獨具日本特色的代表性成果。

    日本對中華化的吸收,是不遺餘力的。如果花點時間,瞭解和欣賞一下日本的書法,或者其它的化成果,也許會在教科書的敘述之外,有更具體更新鮮的感覺。(搜索一下的事。)

    一次偶然機會,我在一套日本書法名作中,看到小野道風為醍醐天皇書寫的御令《智證大師謚號敕書》,還有精選白居易《玉泉寺》等四首詩作書寫的《玉泉帖》,真是開了眼界。楷書、行書、草書俱全,濃淡相宜、大小錯落、極盡變化,釀出渾然一體的調和美。讓人恍然如面對魏晉風骨、隋唐氣象。

    進一步瞭解,又長見識了。日本古代各個時期,都有著名的書法家,最著名者是被稱道的「平安三筆」: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勢,被譽為「日本三跡」的小野道風、籐原佐理、籐原行成。從身份上看,有皇家代表嵯峨天皇、光明皇后,大臣代表小野道風、橘逸勢,還有最澄、空海等高僧,從這些代表人身上,可以看出宮廷內外、朝野上下、僧俗各界,對中華化的深深癡迷和高深造詣。

    我瞭解的一點知識是,後來日語一般用漢字和假名混合書寫,日語的漢字讀音有音讀和訓讀,所以讀音是不好隨便猜的。但看著那些與中國古幾乎並無二致的日本古,一下子便理解了中日間筆談的可行性。但想像不出,純言書寫的章,古代日本人是怎麼個讀法。

    實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據說,只有到京都、奈良,才能領略唐代風格的建築,聽到日本的古典音樂,才能領略到大唐超凡脫俗的韻律。

    「想看唐朝到日本,想看宋朝到韓國,想看民國到台灣」——網友的一句話。

    所以,一般瞭解研究中日關係的,喜歡從化著手,我覺得是歷史留下的一個必然而直接的通道所致。

    就是因為中日這種化上的內在聯繫,正如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所言,通過兩國歷史上這般交往,日本「恰如嬰兒追求母乳般地貪婪地吸收了朝鮮和中國的先進明,於是從野蠻階段,不久即進入了明階段。」

    但是,這種有良心的話所指的,也僅僅是「那個階段」罷了。

    以前,我們很少把目光投向「那個階段」之後——遣唐使之後,「畢業」了的日本人,在那些島子上都鼓搗了些什麼玩意。

    中華明傳到日本,包括經中國傳入日本的佛學,卻意外地結出了一個惡之果,奶大了一隻惡狼。

    那些精緻的外在美之下,怎麼就掩藏著一顆惡魔

    魔的心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