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四節暴起的武力支撐——皇國皇軍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該說說「大日本皇軍」了。

    按日本人的觀念和設計,在維新的三件事中,富國強兵當然建立在政治改革和殖產興業的基礎之上,但卻是排在絕對首位的,也是最終的目的。

    在這個首位的目標之中,強兵又自然應當排在富國的前面。

    山縣有朋對「富國強兵」這一建國總目標是如此解釋的——

    「兵強則民氣始可旺,始可語國民之自由,始可論國民之權利,始可保交往之對等,始可得互市之利益,而國民之勞力始可積,國民之富貴始可守。」

    若論自強自保的話,道理絕對是這麼個道理。但若論對外擴張掠奪,這個道理就是「以武力開拓利益」的道理!

    日本沿著這個道理的指向,走上侵略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大國崛起的經驗和榜樣,教育了日本人——那都是流血和浴火的歷程,都是對其它國家的掠奪、殖民地的擴張。

    夢寐以求對北海道、琉球,乃至台灣、朝鮮的「進佔」,就是留給日本人的「家庭作業」和「培訓結業考核」。

    ********

    日本人毫不掩飾「強兵為富國之本,而不是富國為強兵之本」這個思想意識。

    明治維新鎖定的總目標是「富國強兵」。

    而按照日本政府的理解和思路,「富國強兵」的最終結果,是建立了國內軍事警察統治和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體制,以實現在國內的法西斯統治和對外的侵略擴張。

    又是一個「動機不良」導致的衝破「和平籓籬」的惡之果!

    ————————————

    改編軍隊

    為建設現代軍事強國,日本維新大臣們不遺餘力地強化軍隊。日本先後實行徵兵制,編製新式軍隊,並大力擴展現役軍隊規模和發展後備役力量。

    戊辰國內戰爭結束不久,明治政府騰出手來,整頓軍制。

    要建新軍,必須處理好舊軍隊。「卸磨殺驢」可不是一件隨便的活兒,而是一件實在有風險的事。殺驢不成,搞不好會被驢踢。

    天皇和手下一班能臣不是傻子,有招兒!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第一步,是在1871年,發佈建立近衛軍的法令,先從參加推翻幕府軍事行動的原薩摩、長州、土佐三藩的部隊中選拔出大約1萬人,建立起專門保護天皇的近衛部隊,叫作「親兵」。

    這樣做,既穩定了中心,又安撫了有功的各藩,同時,也抽掉了各藩軍隊的精華、支柱。就各藩那點兵力,基本上留了個皮皮。

    第二步,將原屬各藩的軍隊調整改編,作為新政府軍隊的核心。

    先湊合著,還是為了穩定。

    這還不行。這也不是明治天皇和大臣們的最終目標。

    一來,舊的封建軍制**,武士打仗為的是賞錢,為的是封地,仗打完了還要長期養著,如果生活條件差了,吃不上肉了,就常起來鬧叛亂,是決計不能再全盤接收了。二來,從內戰中體驗看,大家都感覺到,有民眾參加的非正規軍(日史上記的「奇兵隊」、「農兵隊」等),反而戰鬥力更強。明治政府決定倣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軍制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打仗過去是武士的職業,一般人想參加沒資格,現在讓農民參加,對渴望政治地位的農民來講,非常有吸引力,好像一下子就有了「身份」,調動群眾積極性不足為奇。

    挖開這個「源頭」,日本軍隊的規模和戰鬥力,就有了新的更大的來源。

    於是,第三步,吸收新鮮血液,更換軍隊肌體。

    1872年11月,日本發佈徵兵詔書。

    1873年1月頒布《徵兵令》,正式著手建立近代資產階級國家模式的常備軍。

    國家統一了,各藩蕩然無存。明治政府在全國劃片,設6個「軍區」,「軍區」的管理機構叫「鎮台」。

    鎮台這個名稱很形象,功能也很明確。負責建立陸軍的山縣有朋揚言:「鎮台就是為了鎮壓人心。」設立鎮台,既達到軍令統一歸中央的目的,也是為了分片駐守、穩定各地局勢。

    有了「鎮壓人心」的軍事機構後,按照《徵兵令》,1873年4月,第一次徵兵的應徵者在東京鎮台入伍。之後,各鎮台都接連不斷地徵召新兵入伍。

    第四步,訓練、整編。

    海軍以英國為師,陸軍以德國為范,加強軍事訓練。

    為對外戰爭的需要,日本不斷改組軍隊編制體制。

    1885年,日本陸軍特意從德國聘請了梅克爾少校,幫助日本將軍隊的編制改成德國式。

    在這個框架下,設置了預定在戰爭時期能夠擔任軍團長的監軍。

    下面的層次中,先制定旅團條例,整頓了旅團編製,使旅團能在戰時作為基本的作戰單位。

    而後,又改鎮台編製為師團編製。

    很明顯,「鎮壓人心」的使命完成了,分片駐防的「鎮台」也就沒有意義了,需要適應新的需求。

    而師團這級編製,完全是為了適應野戰機動作戰需要。

    這

    是一步相當大的躍進。好處和目的,都不言而喻。

    整軍工作卓有成效。

    據統計,1873年剛開始實行徵兵制時,新建的日本軍隊平時編製不過3。1萬人,戰時編製4。6萬人。到1879年,日本陸軍的編制總計達16個聯隊(團);騎兵1個大隊(營)1個中隊(連);炮兵10個大隊,工兵3個大隊1個中隊;輜重兵1個中隊2個小隊(排)。

    第一批改編,全國共編成了6個常備師團,天皇的「親兵」則改編成了近衛師團。

    以上只是常設的兵力,稱為戰列隊。戰列隊之外,還有對應的0。5倍兵力的補充隊。

    除了由戰列隊和補充隊組成的常備軍外,還設置了與戰列隊同樣數量的預備役人員——後備軍。這樣,日本可動員的兵力一下子增加到了原來的二倍半。

    這個擴軍過程,正是日本對外戰爭的所謂「十年備戰」之中完成的。

    ********

    還有最後一步,關鍵的一步。

    第五步,皇軍化。

    在長期諸侯割據的基礎上,迅速建立國家軍隊,想來難度不小。但日本政府找到了兩個支柱——一是天皇,二是神道。

    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統制,維新大臣們先以憲法確定了天皇的統帥權,並在軍隊中大力鼓吹和發揚「忠君」思想,滿滿地灌輸「武士道」精神。

    1881年1月建立了憲兵制度。

    1882年1月,以天皇名義頒布《軍人敕諭》,向士兵灌輸忠節、禮儀、武勇、信義、質素等5項「武士道」精神——舊武士道的升級版。

    後來令我們印象深刻、大人小孩皆知的大日本皇軍的「武士道」始於此時。這套從舊時代承接過來的「武士道」精神,首先是保證忠於天皇,讓每個日本軍人時刻牢記,「朕是汝等軍人的大元帥」。然後又借助「神道」,讓每個日本軍人相信為天皇而死,一律變成神,進入皇家神社,所以不但不應怕死,還應積極追求進神社、被供奉起來。

    如此努力加大步伐前進,從精神、思想到編製體制,終於建立起了大日本帝國陸海軍,並且「世世代代由天皇統率」,也是名副其實的皇家陸海軍——皇軍。

    ————————————

    軍令**

    從調整編制到成為皇軍這一步中,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相當具有決定性的動作——軍令機關**。

    據日史稱:它的緣起是,日本政府從打擊本國武士反判勢力的西南戰爭的經驗中,認識到參謀組織的不健全,於是決定——使軍令機關**。

    這是什麼邏輯?

    參謀組織不健全,你就建立機構、細化職能、增加人手,讓它健全吧,跟**不**有什麼關係?一個兒子頭腦或身體不健全,你就讓它分家過嗎?

    對,就是這麼個邏輯。統帥權**,這是軍隊系統努力的結果,也是天皇想要的結果。

    那麼,這個「參謀組織不健全」的緣由背後,一定有深層的用意,巧妙的設計。

    軍政、軍令,簡言之就是軍隊的管理和指揮。古代軍隊一般是軍政軍令統一,將軍有管理和指揮軍隊的權力。後來為了限制將軍的權力,從歐洲一些國家開始,設立陸軍大臣,掌管軍隊管理權,軍政、軍令便分開了。

    日本剛好是反著來的。

    開始的時候,是在政府內設陸軍省、海軍省,陸海軍大臣掌管軍隊的管理權,同時通過陸軍省下設的指揮機關、各級長官,行使指揮權。

    日軍所採取的,是軍令首先與軍政分開,將指揮權從政府中分離出來。

    1878年(明治十一年)12月5日,日本廢除了以前的陸軍省參謀局,新設參謀本部。

    我們要注意的是,日本軍隊為什麼這樣做。

    這樣做,確實大大提高了指揮效能,使日本具備了「現代戰爭」的作戰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把參謀機構從陸軍省剝離出來,也等於軍事指揮機構脫離政府節制。

    陸軍有了成功先例,海軍自然不甘落後,起碼要爭個平起平坐。原來1886年3月(明治十九年三月)設立的參謀本部海軍部,好像從體制上決定了海軍從屬於陸軍,那怎麼配稱帝國陸海軍呢。在海軍的不懈努力下,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5月,海軍的軍令機關也終於從參謀本部**出來,變成海軍參謀本部,次年改稱海軍參謀部,到1893年(明治二十六年),甲午戰爭前一年,藉著帝國對外戰爭的需要,海軍再努一把力,也如願以償地脫離了海軍大臣的支配。

    這下就徹底改變了陸軍和海軍的軍政、軍令(作戰)都統轄在陸軍卿和海軍卿之下的格局,使作戰指揮機關成為與軍政機關陸軍省、海軍省地位相等、互不節制的二元組織。

    這下,誰也管不著誰了。痛快了吧?

    但**出來的日本參謀本部,應該歸誰管?直屬於天皇。

    作為軍令機關,參謀本部直屬天皇,從此天皇直接掌握軍隊,內閣無權指揮軍隊,議會也不能左右政局。

    這就從指揮體制上保證了天皇統帥權的**。

    以後,日本又在憲法中具體加以規定,來保證統帥權的**。憲法明確——有關軍事各務,用兵作戰由參謀總長(陸軍)、軍令部長(海軍)輔弼,其他的事務由陸海軍大臣輔弼。

    &nbsp

    就是說——從此,陸軍省、海軍省,對軍隊只管著給人、找錢,而如何運用、如何打仗這些事,陸、海軍省無權過問。

    我們知道,日本的明治憲法根本就不是保證議會、內閣的權力,而是強化皇權的。毫無疑問,以憲法規定將統帥權置於政府議會的干涉之外,制約著內閣的責任政治,更架空了議會。

    然後憲法還進一步賦予天皇以開戰和指揮權力……到這個地步,還有誰能控制得了軍隊?

    這就是日本創新發展高度集權**的德**事指揮參謀體制,搞出來的獨特創意。

    這也是個很危險的創意。

    這還不夠,玩什麼都要玩得徹底、玩到極致的皇軍還是動腦子想辦法,充分運作修訂和利用憲法,爭取到了現役軍人出任陸相、海相的條件,保證陸軍省、海軍省是自己一家的。接著又動輒以不出人參加組閣使內閣「流產」,或以陸、海相辭職使內閣「破產」相要挾,進一步削弱政府對軍隊可能存在的約束和牽制。

    所有這些,都有意無意指向一個目的——為以後日本明治至昭和天皇與政府推行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創造了條件,掃清了障礙。

    可以認定,從此,已經幾乎沒有力量能阻止日本軍隊「暴走」了。

    這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給亞洲帶來災難的前奏。

    同時,這也是軍國主義將日本自身帶入深淵的制度根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