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五節非比一般的恩遇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大清朝對海軍極為珍視,說不上是「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是待遇優渥、恩遇有加。

    光從北洋海軍的編制品秩上,便可以明顯看出大清朝廷的大方。

    光緒十四年,海軍衙門奏定官制,設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經制外委等官。

    查閱資料,由於海軍成立得較晚,在大清官制的記載中是單列的,但應該是對應早有的武官品秩(職務、官階、銜)。我試著對比了一下:北洋提督,按「提督軍務總兵官」的規定,是從一品。兩個總兵官,按陸軍的鎮守總兵官,就是正二品。五名副將,都是從二品。其它設置的參將游擊人數不等,參將,正三品,游擊,從三品。

    看一個人官大小,比較複雜,得仔細分析。這麼簡單說吧,林泰曾和劉步蟾,按實際職務雖為管帶(艦長),但官階為左右總兵,基本品級為正二品,這樣一來,可以理解為兩人屬北洋艦隊級領導,是兼著艦長的,打起仗來,還能指揮分兵作戰或擔任分艦隊指揮員。

    平步青雲的方伯謙管帶,副將銜,從二品級別,都相當於副省級了。厲害吧?

    按編制的基本品級,再通過加銜,高定一兩級待遇的也比較普遍。丁汝昌雖應為正二品,但也曾給加到了正一品,尚書銜。那就是部長級的提督了。

    當時日本海軍與現在的職級軍銜基本一樣,艦長為大佐(上校)。想想吧,要是以官銜壓人的話,一個管帶能頂日本海軍一群艦長。

    當然,人家遇到大清海軍,是實實在在按艦長與管帶相對等待遇的。對林泰曾、劉步蟾,則按艦隊副職(或分艦隊長官),少將軍銜待遇。日本艦長東鄉平八郎大佐的軍艦在海上遇上「鎮遠」,一看旗幟是林泰曾總兵的座艦,馬上首先敬禮,就是按這個關係來的。

    按規定,北洋有提督一、總兵二、副將五、參將四、游擊九、都司二十有七、守備六十、千總六十有五、把總九十有九,一個規模不大的艦隊,數一數,七品(這才實際相當於現在的艦長)以上官員就有272人!

    這哪是艦隊,整個一個官僚機構。

    大清朝派「官帽子」,還真是捨得呀。

    單純與陸軍比官大小,感覺還不夠驚人的話,再考慮到升職過程,估計就足夠震憾了。

    大清軍官好當嗎,升職容易嗎?回答是:不好當,不容易。搞不好,官沒當,人先死掉了。

    別看大清兵少、官大,一個總兵才管不到一萬人。但是,這些總兵卻不可能是一日「煉」成的。就是熬,一個職位也要熬很多年。淮軍、湘軍,還有一部分綠營的總兵,包括很多人還是虛銜的「記名總兵」,基本都是與丁汝昌同期「入伍」的,哪個不是身經百戰,提著腦袋過來的,哪個身邊不倒下一大片同袍?

    而大清的艦長們,基本未經戰陣,趕上了政策,一下子就副將,參將啦……還不夠優遇嗎?

    ****

    官銜,往往和待遇掛鉤。官銜高,不光臉上好看,腰包裡也有實惠。

    大清北洋海軍工資待遇更是優厚,工資單是相當體面的。

    按照《北洋海軍章程》,海軍採取「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的方法,一般來說,提督丁汝昌,年收入白銀8400兩,總兵級的管帶林泰曾、劉步蟾,年收入3960兩,副將管帶,像方伯謙,年收入白銀3240兩。前邊所講的琅威理,副提督銜總查,月薪達到600兩,年薪那就是7200兩。

    綜合各種資料上查證的數據,如果按購買力來算,光緒初期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200元。那麼,提督的年薪相當於168萬元,方伯謙年薪都在64萬元以上。到光緒末,銀子再貶值,也沒低過150元,方伯謙最終也得拿40萬以上的年薪。

    如果這個可比性概念還不夠清晰,那麼換個說明:琅威理一年的薪金,當時在北京買一處三進四進的中型四合院足夠。

    此外,每個管帶每個月,還掌握著350兩到850兩的「行船公費」支出,這麼算下來,比工資還高——我這麼想是有點「邪」了,但這確實是個「活錢」。其它還有發給各艦的防暑、降溫、取暖等公費,不一而足。

    不跟現在比,跟大清其他官員比(按基本工資、其它辦公費等雜項加上朝廷給的「養廉銀」實行),北洋海軍軍官的工資也是高出不止一個檔次。普通海軍士兵的工資,也是陸軍士兵(八旗、綠營都算)的三至五倍。

    當然這是賬面上,大清明裡給的。你可以說,大清其他地方官員「工資基本不動」,有很多法子生錢,有很多渠道來錢。

    但是我說,北洋海軍官員不會嗎?

    下來,我們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

    各國海軍都有軍旗,這是一支海軍的重要標誌,是國威軍威的象徵。

    沒有軍旗,連海軍對外交往都缺了門面,很成問題。

    李鴻章奏請遵循各國海軍的做法,設立大清海軍旗。皇上、太后指示——用大清龍旗。

    一下就把大清的國旗黃龍旗讓海軍作軍旗用了,榮耀得足夠讓陸軍眼紅冒火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