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19 中藥學 2 文 / 月之輪迴

    清代折疊

    清代研究的特色一是由於醫藥學的發展,有必要進一步補充修訂《本草綱目》的不足,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二是配合臨床需要,以符合實用為原則,擷取《本草綱目》精粹,編撰成節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備要》、吳儀洛《本草從新》、黃宮繡《本草求真》等。

    三是受考據之風影響,從古代獻中重輯《神農本草經》,如孫星衍、顧觀光等人的輯本;或對《本經》進行註釋發揮,如張璐《本經逢原》、鄒澍《本經疏證》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藥專著,也為綜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內容。

    五是清代專題類本草門類齊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民國時期折疊

    辛亥革命以後,西方化及西方醫藥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這對中國的社會及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隨之出現了一股全盤否定傳統化的思潮,中醫藥學的發展受到阻礙。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學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繼承和發揚方面均有新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藥學特點主要表現為:

    1隨著中醫學校的建立,湧現了一批適應教學和臨床運用需要的中藥學講義。這些中藥講義,對各藥功用主治的論述大為充實。

    2藥學辭典類大型工具書的出現,是民國時期本草學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者,當推陳存仁的《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年),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

    3本草學的現代研究開始起步,植物學、生物學工作者對確定中藥品種及資料調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許多藥學工作者則致力於中藥化學及藥理學研究。

    當代成就折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揚,並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隨著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本草學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中醫藥獻的整理刊行折疊

    從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門根據衛生部的安排和建議,積極進行中醫藥獻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陸續影印、重刊或校點評注了《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殘卷)、《證類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彙精要》、《本草綱目》等數十種重要的古代本草專著。六十年代以來,對亡佚本草的輯復也取得突出成績,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發行。對本草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當代學術成就折疊

    當前湧現的中藥新著,不僅數量多,而且門類齊全,從各個角度將本草提高到嶄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當代本草學術成就的,有各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志》、《中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等。

    理論基礎折疊

    中藥自有它的藥理,如前所述;還有它的哲理,常為人所忽視或不識。知道,哲學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層次認識事物、認識世界,並從中找出規律。以更好地指導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裡僅就藥中哲理略談一二。

    (一)藥性有「陰陽」:「折疊

    陰陽」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概括了天下萬物相對的兩種不同屬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魚蟲的矛盾與對立、共性與個性,無不盡在其中。這裡僅擇一些與自然、醫藥、人身有關的概念,以見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剛柔、動靜、升降、生死、長消、寒熱、正邪、益損、增減、氣血、臟腑……《神農本草經》說:「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後世醫藥學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藥理。金代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味之厚者。為陰中之陰,味厚則洩,酸苦鹹寒是也。氣之厚者,為陽中之陽,氣厚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洩,辛甘淡平涼寒是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湧洩為陰。」通過陰陽,既闡釋了藥之特性,又闡明了藥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規律性

    (二)治則有「反治」。折疊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還有「反治」。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生格拒而採用的治法。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藥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藥,或熱藥涼服才發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藥,或寒藥熱飲才發揮作用。這既體現了中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中醫藥化的獨特之處。(

    三)補益有哲理。折疊

    在其三中,講到兩方面的藥補,金代醫家張以正論補,頗具哲理,別樹一幟。1、他在《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一中,從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醫五行理論,認為祛邪就是扶正,獨出心裁,提出了與《素問》不同的「五補」:「辛補肝,鹹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的觀點。以「辛」為例,辛味原本入肺,屬金;肝屬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補肝」(以下均仿此)。張以正治病強調以祛邪為主,認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謂「補」,實際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後世稱他為「攻下派」。2、他在《補論》中,更是高論迭出:「予請為言補之法,大抵有餘者損之,不足的補之,是則補之義也。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那

    麼,具體如何補呢?他是這樣闡述的:是熱證,就用芒硝大黃一類的寒藥,為了「損陽而補陰」;是寒證,就用乾薑附子一類的熱藥,為了「損陰而補陽」。他的結論語出驚人:「豈可以熱藥而雲補乎哉?而寒藥亦有補之義也。」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這正是張從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處。其中的哲理和化底蘊,需要細細品味,方解藥化之三昧。(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