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18 中藥學 1 文 / 月之輪迴

    基本簡介折疊

    中藥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我國古代優秀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古代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時代」大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對各種農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瞭解,對它們的藥用性能也開始有所認識。所謂「嘗」,指的就是當時的用藥都是通過人體自身的試驗來瞭解其治療作用的。而一種藥,能治兩種截然相反的病,這是一些中藥奇特的地方。如:當歸能治月經過多或過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雙重作用,三七、白藥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義古人謂「諸藥草類最多,諸藥以草為本」。由於中藥的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獻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創造和卓越貢獻,並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因古代勞動人民所使用的藥物,絕大多數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為多,故中國古代藥物學著作,幾乎都稱「本草」。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出現於漢代。該書共載藥物365種,是由若干醫家陸續寫成的。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把新發現的藥物又整理出365種加進去,編撰成《本草經集注》。唐、宋時期,朝廷曾組織專人整理修訂中藥學書籍。唐代蘇敬等人編寫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明代李時珍又著成《本草綱目》,該書52卷,共載藥1892種。繪圖1160幅,這一巨著對中國醫藥學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中國的藥物學,是一代代的後人不斷豐富補充前人著作的結果。

    中藥起源折疊

    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由於採食植物和狩獵,得以接觸並逐漸瞭解這些植物和動物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某種藥效反應或中毒現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們懂得在覓食時有所辨別和選擇。為了同疾病作鬥爭,上述經驗啟示人們對某些自然物的藥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經過無數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酒的發明促進了醫藥的進步

    原始社會的後期,人們從野果與穀物自然發酵的啟示中,還逐步掌握了酒的釀造技術。至殷商時期,釀酒業已十分興盛。酒不僅是一種飲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將酒譽為「百藥之長」。

    發展過程折疊

    秦漢時期折疊

    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出現於漢代。該書共載藥物365種,是由若干醫家陸續寫成的。唐、宋時期,朝廷曾組織專人整理修訂中藥學書籍。代表作:《神農本草經》,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

    作者:該書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充實和完善過程。

    成書年代:其成書的具體年代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於公元二世紀。

    載藥數目:365種。

    版本情況:《本經》原書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來學者考訂、整理、輯復而成。

    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

    1.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養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即後世所稱的「三品分類法」。

    2.每藥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境,部分藥物之後還有別名、產地等內容。

    3.所記各藥功用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4.《本經》系統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折疊

    代表作:《本草經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所輯。成書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載藥數目:730種。

    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顧本草學的發展概況,接著對《本經》序例條逐一加以註釋、發揮。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2.針對當時藥材偽劣品較多的狀況,補充了大量采收、鑒別、炮製、制劑及合藥取量方面的理論和操作原則。

    3.增列了「諸病通用藥」、「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藥食忌例」(原書無標題,以上題目為後人所習用)等,大大豐富了藥學總論的內容。

    4.各論部分,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所載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各類中又結合三品分類安排藥物順序。

    隋唐時期折疊

    代表作《新修本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作者:李績、蘇敬等主持編纂,依靠了國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成書年代:唐顯慶四年。

    載藥數目:844種。

    主要特點及學術價值:

    1.書中增加了藥物圖譜,並附以字說明,這種圖對照的方法,開創了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

    2.無論形式和內容,都有嶄新的特色,不僅反映了唐代藥學

    的高度成就,且對中外後世藥學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折疊

    宋代官修本草宋代本草書籍的修訂,乃沿唐代先例以國家規模進行。宋代的官修本草有: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開寶本草》

    2.1060年刊行《嘉祐補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圖經》。《本草圖經》亦稱《圖經本草》,所附900多幅藥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版刻本草圖譜。

    明代折疊

    代表作《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

    成書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載藥數目:1892種(新增374種)。

    主要內容和體例:全書52卷,約200萬言,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餘首。各論分16部、60類。各藥之下,分正名、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諸項,逐一介紹。

    主要成就和貢獻:《本草綱目》集中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海外,先後有多種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