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16 西醫學 2 文 / 月之輪迴

    追溯起源折疊

    西醫,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由於製作木乃伊,處理屍體的同時產生瞭解剖知識。這一點非常重要,要特別說明。解剖學,屬於基礎醫學知識,原則上屬於生物學研究範圍。古埃及的解剖學,對於臨床醫學沒有什麼作用,但對藝術卻起了巨大作用,西方的雕塑、繪畫,自古埃及時就非常形似,就是因為重視解剖而導致,中國畫、雕塑裡動物和人遠不如西方繪畫、雕塑準確。古埃及的醫生和巫師是不分的,留下一些片斷的記載,有個人說:「巫師們哪,你們接觸到死人的手指的時候,要知道那也是心臟的一部分。」類似的記錄還有一些,說明他們已經知識心臟與手指的血脈是相通的。而中國起碼到西周,醫生就是職業,「醫師」這個詞,是官名,西周時醫師負責考核醫生,統計醫生治癒治死人的記錄。

    到了相當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古希臘時期,西方醫巫分家,醫生和木匠一樣成為職業。相當於扁鵲的同時代人,出現一個有名的醫生,叫希波克拉底。本主要介紹西方醫學的進展,人名書名盡量不講,講了大家也記不住那些洋人名字,但希波克拉底不能不提,他的名字有如中國的華佗一樣重要。他出名的是寫了一個《誓言》,主要是幹這一行的傳授行規,對師傅要感激,師傅的後代要學醫的話要免費教,還有一部分師傅要感激,師傅的後代要學醫的話要免費教,還有一部分是行業道德方面的,做醫生對病人要一視同仁,不論是貴族富人窮人都同樣看待。要保守病人的**,其它還有不給病人毒藥和教給毒藥的使用方法、不墮胎等等。他的《誓言》對幾千年西方醫學影響甚大,時至今日墮胎在西方人觀念中仍然是難以接受的,與

    相悖的。在基礎醫學上,他提出「體液說」,現在心理學等仍然沿用這種學說。

    到了古羅馬。大約東漢、三國的華佗同時,又出現了一個叫蓋倫的醫生,這個人的名字也不能不提,他寫了一本書,作為信條壟斷了西方醫學1500年之久。他提出臨床要以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為基礎,這個典定了西方醫學的發展途徑,同時還給出了人體構造,1500年裡幾乎沒有人懷疑他講的構造對不對。與中國不同,中國的封建社會是發達的。西方的封建社會是窒息的,被神學壟斷的,因此叫「黑暗時代」,西方醫學也一無發展。中國醫學重視臨床,「神農嘗百草」,從植物、礦物中尋找治病的藥物,因此藥學發達,療效明顯。西方醫學重視解剖、生理。輕視臨床,由於化學工業還沒有發展起來。藥物限於常見食品,酒是重要的藥物。現在西方民間仍然將食品、酒視為容易獲得的藥物。中國遠古時期也是如此,「醫」字的繁體字從「酉」,就是以酒做藥導致。古代西方藥物缺乏的結果,就是手術發達,沒有麻藥的時代。就依據解剖學、生理學知識做手術。到了相當於中國明朝的藝復興時期,神學統治才被打破,也帶來了西方醫學的快速發展。人們實際解剖屍體,而不是根據動物去想像人體,打破了蓋倫的信條。解剖學有了很大的進步,慢慢接近中國的解剖學水平。同時擺脫了籠統的「體液學說」,接受了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作為哲學基石,單獨分塊地研究疾病原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認識越來越精,進展很快。中國的解剖學水平保持領先到清朝初年,後來被西方醫學超越。

    藝復興以後,西方近代醫學裡手術學奠基完成,各種器械發明完成,變化不大。工業革命以後,化學工業有了發展,為西醫提供了化學藥物。解剖學、生理學、化學藥物、手術,這一切,典定了西醫的大局,直到如今沒有大的改變。以後的發展,就是化學藥物越來越多,解剖越來越細。在大部分疾病的臨床治療上,西醫達到或超過中醫的效果,「西醫治急病,中醫治大病」的觀念就是這種進步的反映。

    近代發展折疊

    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1543年,維薩裡發表

    ,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17世紀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哈維發現血液循環。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其中之一,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18世紀莫干尼把對疾病的認識由症狀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學,為研究疾病的生物學原因開闢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種的發明,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的一些問題引起人們的重視。

    到了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微爾嘯(virchow)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的原因解釋為細胞形式和構造的改變。細胞病理學確認了疾病的微細物質基礎,充實和發展了形態病理學,開闢了病理學的新階段。19世紀下半葉巴斯德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科赫(kochr.)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發現。巴斯德還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i.)系統闡述了吞筮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

    在臨床醫學上,19世紀診斷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叩診法在臨床上推廣應用;雷奈克(laennecr.)發明聽診器;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19世紀中葉以後,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藥物學方面,19世紀初期,一些植物藥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到19世紀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藥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