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10 中醫學 3 文 / 月之輪迴

    二、聞診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1、從病人發生的各種聲音,從其高低、緩急、強弱、清濁測知病性的方法。1聲音高亢:是正氣未虛,屬於熱證、實證。2語聲重濁:乃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肺津不布,氣鬱津凝,濕阻肺系會厭,聲帶變厚,以致聲音重濁。2、嗅氣味可分為病人身體的氣味和病室內的氣味。1病人說話有囗臭,多屬消化不良、腐臭多屬體內有潰瘍。2病室內有屍臭氣味,多屬腑臟敗壞。有爛蘋果氣味,多屬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問診

    問診是詢問病人及其家屬,瞭解現有證象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明代醫家張景岳認為問診「乃診治之要領,臨證之首務。」綜觀四診所獲證象,大半均由問診得來,即知此言不謬。問診範圍甚廣,現在僅將《景岳全書》所列十問加以增損進行研討,余未備述。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疼痛四問便,五問嘔眩六問悸,七苦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團,病機全從證象驗。婦人尤必問經期,先後閉崩宜問遍,再添片語告兒科,外感食積為常見。

    四、切診

    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瞭解病情的一種方法。本節僅論切脈,余未備述。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切脈辨證。早在《內經》、《難經》就有記載,經歷三千年來的不斷總結,對於何證出現何脈已有詳細論述。但對證象與脈象間的內在聯繫,卻無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瞭然,以致學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脈證間的內在聯繫,如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氣血津液出現虛滯,五臟功能出現盛衰。才會出現不同脈證。只有弄清氣血津液的生化輸洩與五臟間的關係,才能將氣血津液虛滯和五臟功能盛衰出現的證象與脈象聯繫起來,也才明白切脈能夠察其五臟病變的道理所在。不同脈象的形成,與心臟、脈絡、氣血津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脈象的不同變化反映了心力強弱、脈絡弛張、氣血津液虛滯三個方面的變化。由於氣血津液都需五臟協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輸洩,所以氣血津液的虛滯也就反映了五臟功能的盛衰,從而反映於脈,形成不同的脈象。心臟搏動的強弱,脈絡的弛張。是引起脈象變化的根源。心臟搏動有力,脈象隨其病因證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數等脈;無力則脈象常呈遲細微弱等脈。心臟搏動與脈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絡交替收縮與舒張的反映。如果血絡鬆弛則呈孺、緩;緊張則呈弦緊;痙攣則呈結代等等。只有將固定的心臟、脈絡和流動的氣、血、津液連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脈象變化的本質,對於何證出現何脈才有理有據,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氣血津液虛滯變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脈象。

    四大經典折疊

    《黃帝內經》折疊

    簡稱《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每部分各為81篇。共162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傳統醫學巨著。它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反映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難經》折疊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托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衝門(消化道的7個衝要部位)和八會(髒、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洩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註釋本。(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