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09 中醫學 2 文 / 月之輪迴

    精氣學說折疊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折疊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五行學說折疊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學說折疊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像: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像」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參見:針灸學及腧穴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病因學說折疊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病機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元氣學說折疊

    中醫認為,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後天脾胃來濡養。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佈並瀰散全身。

    治療方法折疊

    中藥折疊

    &nbs

    p;按治療作用分為: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溫裡藥、理氣藥、消食藥、收澀藥、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利水滲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活血祛淤藥、止血藥、瀉下藥、驅蟲藥、芳香開竅藥。

    針灸折疊

    針灸按人體十四體表經脈循行常用穴位針灸,根據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選取不同的進針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經脈為:任脈、督脈、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拔火罐折疊

    拔火罐療法是用罐狀器,借火熱的作用,使罐中產生負壓,吸附在皮膚的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瘀血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把上述治療方法割裂開來,或者以一種經典理論(如六經辨證)來限制和阻止其它醫學理論的發展,都是非常錯誤和不得人心的。

    望聞問切折疊

    一、望診

    觀察病人形體、面色、舌體、舌苔,根據形色變化確定病位、病性,稱為望診形體觀其形體,可知五臟盛衰,軒岐早有論述。《素問.脈要精微論》云:「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按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腦為元神之府,腎精生化之髓充實其中,才能神光煥發,思維敏捷。苦頭往前傾,目睛內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將憊現象。背為胸廓,心肺居於胸中,背曲肩隨,是心肺已虛象徵。腰為腎臟所在部位,不能轉搖,是腎臟功能衰憊的表現。(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