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04 醫學 5 文 / 月之輪迴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這一工作由a.維薩裡完成。維薩裡先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只允許進行3或4次解剖。維薩裡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此書指出加倫的錯誤達200多處,如5葉肝、兩塊下頜骨等。並指出加倫解剖學的依據是動物如猴等。維薩裡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瞭解剖學。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

    16世紀,尼德蘭發生革命,產生了**的資產階級國家荷蘭;17世紀,英國推翻了**王權,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商業支持科學技術,提倡寬容,這些都有進步作用。哲學上培根提出經驗主義,提倡觀察實驗,主張一切知識來自經驗,並提倡歸納法;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激勵了後人的探索熱情。笛卡爾是唯理論的代表,他重視人的思維能力,同時,又把機械論觀點運用於對生理問題的研究,對後世的生命科學影響很大。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科學社團,它促進了交流。推動了科學進步。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生理學的進步。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裡奧(1561∼1636)。他製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血液循環的發現。

    w.s.哈維(1578∼1657)也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心臟血循的環節。年,西班牙學者m.塞爾維特(1511∼)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臟作「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回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但是**解剖已發展的極為殘忍,虐待動物,**解剖過度應用,必須改革。

    顯微鏡的應用。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臨床醫學和t.西德納姆(1624∼1689)。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家t.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係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癒力」的思想。這既說明了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18世紀

    在18世紀歐洲各國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確立時期。18世紀,美國**。法國發生革命,資產階級在西歐多數國家取得政權,並且向外擴張勢力,發展世界貿易。在商品需要的刺激下,首先在英國的棉紡織業發生了技術大革新,織布機和紡織機都發明了,1784年j.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它不但應用於紡織工業,也應用於各種工礦業。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這便是所謂產業革命。手工工人變成機器工人,工業無產階級首先在英國形成。同時資本主義生產力也就大為發展。

    1病理解剖學的建立。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意大利病理解剖學家g.b.莫爾加尼(1682∼1771)於1761年發表《論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書,描述了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並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科學的推測。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而且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在他以後醫師才開始用「病灶」解釋症狀。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

    2叩診的發明。18世紀後半期,奧地利醫生j.l.奧恩布魯格(1722∼1809)發明了叩診。他的父親是酒店老闆,常用手指敲擊大酒桶根據聲音猜測桶裡的酒量。後來,奧恩布魯格把這個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尋找「病灶」。經過大量經驗觀察,包括屍體解剖追蹤,他創立應用至今的叩診法。但叩診法的推廣應用,還是19世紀的事。

    3臨床教學的開始。在17世紀以前,歐洲並無有組織的臨床教育,學生到醫校學習,只要讀書,經過考試及格就可領到畢業證書。17世紀中葉荷蘭的萊頓大學開始實行臨床教學並取消宗教派別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國學生。到18世紀,臨床醫學教學興盛起來,萊頓大學在醫院中設立了教學病床,h.布爾哈維(1668∼1738)成了當時世界有名的臨床醫學家。布爾哈維充分利用病床教學,他在進行病理解剖之前,盡量給學生提供臨床的症候以及這些與病理變化關係的資料,這是以後臨床病理討論會(c.p.c.)

    的先驅。(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