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七回 乘大勢絞殺大金 誓雪恨祭奠英豪4 文 / 任我*飛揚

    第五節

    祭禮完畢,天子起身,走向點將台正面,看著台下如林的將士,澎湃的激情衝擊著心田,一股浩然之氣在胸膛中猛然升起,提氣高呼:「討還血債、復我河山!」

    「討還血債、復我河山!討還血債、復我河山!討還血債、復我河山!」

    十萬大軍雄壯的聲音直升入天空,大地也被震得瑟瑟發抖,上天彷彿也被大宋軍民的血性所感染,本來還飄動著幾絲雲彩的天空突然睛空萬里,明媚的陽光普照在大地上,天地間一片光亮。

    天子猛然舉手,山呼海嘯一般的呼喝聲慢慢靜止。天子拿起內侍送上來的金印、兵符和令箭,拜將大典正式開始!

    隨著天子一道道旨意,奉到君命的大將不斷的向天子發出誓言,然後退到一邊等候。

    拜將大典一直進行了半個時辰,各路兵馬主將皆已分派完畢。

    天子最後向諸將舉杯:「諸位卿家,朕現在將大宋的國運交付到諸位的手上,為諸位將軍奉酒以壯行色!」

    諸將皆將內侍所奉御酒一飲而盡,然後向皇帝最後一禮,莊重發誓:「精忠報國,死而後已!」

    「諸位將軍先行一步,打到大金中都的時候,朕為大家置酒歡慶!」

    「請陛下放心,臣等定然不負聖望!」

    踐行已畢,天子趙惇抬頭看了看天色,猛然抬手一揮:「北伐,大軍出征!」

    軍號和戰鼓響起,諸將向天子拜別,然後起身向點將台下奔去,台下軍隊開始按次序開撥。

    看到三弟趙平和侄子趙義也起身準備走向台下,天子上前一步,伸手拉住了他們。

    二人有些詫異的看向他,趙惇無奈的笑笑:「三弟、義兒,一切小心,盡量……安全的回來。」

    「二叔,你就放心吧,趙家子孫也有英雄好漢。」成安侯趙義深怕事到臨頭二叔又反悔,自己又沒有上戰場的機會了,著急回應了一聲就想開溜。

    已經經歷過一次生死關的定義王趙平,卻明白自己兄長的深情厚誼,點點頭應承道:「惇哥,我會小心的,也會看著義兒,你自己也要小心。」

    兩人快速的下了點將台,趙平上馬之後,忍不住回頭向台上遙望:父皇、兄長、母妃、妻子,還有無數親人、朋友和故舊都在伸長了脖子看著出征的將士。

    看著愛妻耶律可玲抬手擦著眼睛,趙平心中也湧起了一絲不忍:她最親的人現在全都上了戰場,難怪可玲會擔心、會害怕,但趙平還是狠下心腸,頭也不回的縱馬遠行!

    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勝負,還包括了各種因素的較量,比的是敵對國家的綜合實力。就以此次大宋出兵來說,不僅耶律氏的起事是遵從了宋朝的安排,以後至少有三次大的起義也都是傾天網在暗中運作,事先就把大金攪了個翻天覆地。

    準備出兵之時,無數物資集中於靠近金宋邊境上的各個州府之中,堆積如山的糧草足夠百萬大軍使用五年以上。各種軍械、營帳之類的軍用物資,由幾乎看不到頭的車輛滿載著,無數的船隊不斷的在向邊境上運送。

    為了保證此次北伐的勝利,天子趙惇下旨,一口氣徵調了超過五百萬的青壯年加入廂軍,負責後勤。

    這下看出了」養馬法」和」保甲法」巨大作用,當年強制推行之後,十七年來,民間蓄養大型牲畜成風,百姓平時也參加軍事訓練。在朝廷抽調了如此多的青壯年之後,由於有大型牲畜的幫助,剩下的人仍然足以維持正常的糧食與物資生產,持續供應前線。

    用天子趙惇的話來說,戰爭比拚的是國力,大宋現在的本錢遠比大金要厚,就看你大金還拚不拚的起。

    這點確實不假,大宋境內的總人口本來就超過大金,國家收入主要不再靠賦稅,而是海外貿易,民間和國家的財富之多無法想像。再加上之前大金境內的天災**,大金和大宋之間已經有天壤之別。

    更主要的是,大宋臣民有著明確的目標:「還我家園」!把此次大戰當成了清算血債的好機會。,為了報仇雪恨,他們願意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全力配合宋金之間的決戰。

    大宋北伐的主要將領都有一個特點:不是從一開始就參加了西征,就是滅夏時立過軍功,都有很不錯的戰場經驗。

    這點上,大宋又比大金有了巨大的優勢。大金這些年除了北部的韃靼諸部總也不安定,不斷的爆發戰事,其它時候還算平定,軍隊和將領參加戰爭的機會大大減少,沒太多的實際經驗。更要命的是,大金軍方最主要的成員——女真貴人耽於玩樂、貪享富貴,早已不是當年驍勇善戰的女真鐵騎。看看大金北方被韃靼諸部折騰成這樣就知道了,女真人能夠帶兵作戰,還能應對如此大戰的將領已然不多。

    按事先議定好的方略,北伐大軍共計五十八萬,分三路過淮河進攻大金。

    其中,東路軍有十四萬,從楚州出發,渡黃河進入山東,在譚稹、詹度義軍的接應下,進取濟南府,然後會攻大名府。主帥為孟忠世,他是原楚州駐軍京北路軍主將,西征時已經是都勝禁軍主將。孟忠世的副帥為南天候(字天機),原臨安武校學子。與他們配合的謀士團首席軍師為燕天樂(字景原),原樞密院五品都虞侯。軍法官為東路軍軍法制使諸葛誠(字伯生),重興二年武舉第四十七名進士。

    西路軍擁兵十二萬,從原西部的利州東路出發,進攻京兆府,然後與義軍呼應,攻掠河東南路。主帥為王信開,原張俊部下王德之子,八字軍王彥之孫。副帥為尉節(字虎業),原都虎禁軍副將軍。謀士團首席軍師為楊析(字文重),原樞密院謀士。東路軍軍法制使常藝林(字傳心),為軍法官。

    陣容最強大的是主攻的中路軍,兵力近三十萬,從安豐軍堡出發,攻克穎州後,直逼開封府,也就是原大宋的都城汴京。

    中路軍簡直快成了西征軍元帥行營的翻板,成員也大部分是西征軍將領和幕僚,現在的主帥是岳雷,副帥換成原任都興禁軍左上指揮使的張義第三子張北進;軍師任欣德(字修文)留任;軍法官——軍法制使不再由任欣德兼任,而是魏節亮(字長生)。原西征軍主帥岳雲年事已高,天子趙惇讓其留在京師臨安,可他自己堅持跟了上來,擔任幕僚。

    現在還留在原西夏夏州的禁軍,任務和在高麗的宋軍一樣,就是不斷的騷擾大金,讓它無法全力應對宋軍北伐。

    第一階段預定戰略完成之後,三路大軍再一同北上,進攻幽雲腹地,最後會攻中都大興府。

    當然,這些出征的軍隊和將領大都到達了各自的位置上,在臨安領金印、兵符和令箭的,只是部分主將。要等到舉行完出征儀式,再來到各自的出發地點,那大金還不早就做好了準備,天子趙惇才不會辦這種傻事兒。

    出征令一下,各路的軍隊都已經動了起來,中原大地上波瀾壯闊,「討還血債、復我河山!」響徹了淮河南岸,無數英勇豪傑將要為了自己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第六節

    大宋重興十五年十一月,寒風已至,大金河北西路大名府吳村早已被大雪覆蓋。

    已經七十八歲的何雨雖然頭髮已經全白,但精神卻還很是不錯,他按往常習慣,早早的起身來到虞允文大人的墓地,依例打掃著墓前的積雪。

    前段時間聽到消息,說是大宋已經起兵北伐,而且是連戰皆捷,如今已經攻下舊都汴京,前鋒於半月前渡過了黃河,直指幽雲重地。

    想到這裡,何雨的心中十分快意,不由的放下了手中的掃把,走到墓著默默的祝禱:「虞大人,您知道了嗎?您的外孫——大宋天子趙惇已經親自領兵北伐,報仇雪恨的時候到了。請您一定要保佑他們,早日平定中原、復我河山。」

    此時,遠處吳村那邊突然傳來了吵嚷之聲,未等何雨搞清楚到底出了什麼事,幾匹快馬已經衝近了大墓。

    眼看快到墓前,為首的一名青年騎士猛然一拉韁繩,止住了飛奔的馬匹,從馬背上一躍而下,來到何雨的面前急急的拱手詢問:「老人家,請問您是何雨何大人吧?」

    看著這名身著北方服飾,長相不似漢人的青年人,何雨心中甚是疑惑:自金宋戰爭爆發以來,吳村所在的山口外已經被金兵封鎖,外面的人已經不能來為虞允文大人掃墓。但看對方焦急的樣子,他還是回答:「正是老夫,公子是?」

    「在下耶律義,故遼耶律氏子弟,但現已歸順大宋,是大宋的子民。」年輕人立刻自我介紹,怕何雨不信任自己還說明了一下,然後將一個信物交給何雨驗看,著急的說道:「何大人,請您告訴我們忠義郡王虞允文大人遺骨的準確位置,請出他老人家的遺骨之後,快些跟我等離開。」

    「出什麼事了?為何要移動大人的遺骨?」何雨正在仔細看著手中的信物,剛剛確認是傾天網的,聽到耶律義這樣說,頓時一驚,立刻追問。

    「該死的迪古乃,他贏不了陛下,為了破壞大宋軍民的士氣,便要毀了忠義郡王的墓地。」耶律義憤慨的說道。

    之前何雨與這位大金皇帝接觸的也不算少,但還是實在無法理解這個迪古乃是怎麼想的,簡直是有瘋病:「他怎麼敢這樣做?不怕激怒大宋軍民,反而弄巧成拙?!而且,兀朮一直對忠義郡王很是尊重,他這麼做,不怕自己的祖父在地下罵他不孝嗎?」

    「迪古乃本來就是個瘋子,不可理喻。我等就在附近與金軍周旋,得到了傾天網的指令才趕過來的,請大人還是快些指點一下地方,金軍很快就會過來。」

    「請跟我來。」

    耶律義吩咐兩人跟自己一起走,其他人在外面守衛,準備等到接上何雨家人的同伴一起離開。

    何雨領著耶律義他們繞過了前面的墓堆,來到與大山相連的地方,指著一處背陰坡上的大石板:「把它搬開。」

    耶律義他們依言把大石板移開,下面是一個黑洞洞的洞口,何雨看他們驚訝的扭回頭看向自己,歎了口氣:「雖然金人一直對忠義郡王表現的很敬重,但我還是不敢完全相信他們。所以,留了這麼一個洞口,準備隨時把大人的遺骨轉移。耶律義,跟我進去把大人的遺骨取出來。」

    等何雨和耶律義小心地捧著一個半人高的瓷罈子來到洞前的時候,何雨的家人也已經接了過來,但此時,吳村方向傳來了人喊馬嘶的聲音。

    耶律義臉色一變,小心的放下大瓷壇,一名守在松柏樹林外的下屬已經跑回來報信:「二當家的,金軍已經來了,正在吳村裡搜索,只怕是在找何大人。」

    「我們馬上離開,從山後走。」耶律義立刻做了決定,然後看了看面前何雨四位親人,又轉向何雨:「何大人,你們一家和我的幾名部下帶上虞大人的遺骨先行一步,我們留下,拖住這些金軍一些時間,好讓你們走遠。」

    何雨搖搖頭,拒絕了耶律義的好意:「不了,你們走,我留下。」

    「不行,傾天網要求我們把您一家都接走的,我們必須做到。」耶律義愣怔了一下,立刻勸說道:「您不走,金兵不會放過您的。」

    「我老了,已經跑不動,會拖累你們的。」何雨還是搖搖頭,他看著面前的空墓:「不瞞你們說,這墓的旁邊還有好幾個人的骨頭,是我已經過世的舅子和老伴他們的。當初我把他們葬在這附近,既是為了陪虞大人,也是為了有這麼一天的時候,能把虞大人的遺骨替換下來。可如果我不在了,金人不會相信的,他們立刻追蹤的話,你們也走不掉。」

    「可是……」

    「不要勸了,快走吧。再不走,你們也走不掉了。」何雨不再和耶律義他們說下去,而是提起掃把,慢慢的向前面走了過去:「我去取骨頭,你們快些離開。」

    耶律義和同伴們一臉敬意的看著老人離去,咬了咬牙,帶上虞大人的遺骨和何雨的家人快速向後山跑去。

    大宋重興十六年一月,正在已經被攻克原大宋汴京,現開封府駐留的大宋天子趙惇心中一直很是不安。早在去年十一月,他就得到傾天網的稟告,說是迪古乃準備毀掉自己外祖父——忠義郡王虞允文虞允文的墓地,以打擊大宋軍民的士氣。

    當時傾天網就派出了正在大名府附近活動的耶律義前去吳村,好保護何雨一家和外祖父的遺骨。

    只是,金人這段時間不斷的發動反攻,而且封鎖的比較嚴密,時至今日耶律義都沒有準確的消息。反倒是金人在得意的宣揚,他們已經毀了虞允文的墓地,何雨一家也不幸被害,迪古乃還把虞允文的遺骨拿去餵了狗!

    天子趙惇已經下旨,要西夏、高麗的宋軍和水師立刻出擊,配合北伐的宋軍全面發起了攻擊,被激怒的宋軍將士在前線和金軍打成了一團。

    這天一早,天子趙惇剛剛召見了天子行轅的數名幕僚,準備商討下一步的進攻計劃,外面便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沒多久,傾天網頭領之一的林飛已經快步來到了門前,躬身下拜:「參見陛下。」

    隨著歲月流逝,傾天網的第一批頭領相繼過世,還在的也已經歸隱。汴京被攻克,林飛立下了大功,後來被提撥到第二代領導者的位置上。

    「平身吧,耶律義有消息了嗎?」趙惇立刻示意他起身,馬上追問。

    「陛下,耶律義已經迎回了忠義郡王虞允文大人的遺骨,連何大人的家人也一起帶了回來,明天就能進入宋軍的防區。」

    「這就好,何雨叔祖一家還好吧?」

    趙惇鬆了口氣,轉而詢問何雨的情況,可是林飛的臉上卻露出了悲傷的表情,低聲回奏:「何雨何大人為了掩護耶律義他們脫身,獨自留下應對金兵,據說已經遇害。」

    「該死的迪古乃!」趙惇聞聽何雨不幸遇害,雙手瞬時用力,將握在手中的奏章揪成了一團,憤怒的臉色鐵青:「害我忠臣,朕絕饒不了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