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五回 議開邊大宋重興 佔先機時光如梭3 文 / 任我*飛揚

    第五節」唉,人老了,就會多思多想。」長風道長向著太上皇感慨了一句,然後自嘲的搖搖頭:」想當初,貧道和師父、師弟們被金兵追殺,不得不分開的時候也沒太多的難過,可如今,卻總在想出了師的弟子會不會有事。」」這也是人之常情,出家並不等於無情。」太上皇笑著回了一句,他看看下面的晚輩,也不由的心生感觸:」他們在眼前的時候,朕天天看著,總還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的,比師兄還差勁兒。」」都是惇兒不好,不能讓諸位長輩逸養天年,反而累得大家為我擔心。」趙惇看父皇和恩師都有些傷感,立刻出言自責。

    長風道長笑著搖搖頭,拍拍趙惇的胳膊:」惇兒,從當初與你母后父女二人相識,我和你師祖從沒怪過他們多事,而是為能幫他們做點兒事驕傲。你這樣說,不是太看低了師父。」」是啊,長風師兄說的對,長輩們想的是後代子孫能過的好,其它也別無所求。」出言贊同了一句,太上皇看向趙惇:」惇兒,河湟移民之事如何了?這是關係到河湟能不能穩固的大事,一定要做好、做細。」」父皇,直到現在,報名移民的人還不足千戶,剛剛超過六千人。」趙惇皺起了眉頭,輕輕搖搖頭:」大宋百姓如今收入激增、生活安定,要他們離鄉背井,遠赴西部荒涼之地,也的確是難了一些。不過,大宋素有行商的傳統,假以時日,百姓應該能理解朝廷的舉措。」」問題就是在時間上,如果移民時間過久,會影響到下一步的進行。」長風道長聽趙惇這麼說,也皺了皺眉頭,他雖然不主動干預朝政,但與皇家特殊的關係,卻使得他對朝廷之事的瞭解也並不少。

    趙惇一時沒有接口,三人陷入了沉默:此事的確是難辦,如果按過去使用強制命令開邊不是不可以,但卻不能保證效果,歷史上失敗的例子並不在少數。

    此時,北侯何興拉著自己的妻子張清可起身來到三人跟前,跪了下去:」師父、皇姑父、惇哥,我們夫婦有事稟告。」」興兒、可兒不必多禮,起來吧。」太上皇連忙叫何興夫婦起身,笑著問道:」你們有什麼事?」」我們想請長輩們和惇哥准許,讓我去河湟開邊。」

    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院子裡立時鴉雀無聲,大家全都看向這對夫妻。連清河公張義都是一臉的錯愕,看來他事先也不知道。」興兒,你這是為什麼?」愣了一下,太上皇才驚異的問道:」難道,大家對你們有什麼不妥之處嗎?」」皇姑父不要多疑,我一直過的很好。我會這樣決定,就是想為朝廷出力。」何興依然平靜,向著大家掃視了一圈:」從我和月月回歸大宋以來,皇姑一家對我們是恩重如山,不只是恩師收我們為弟子,還得享高位。這不是因為我自己為大宋做了什麼,都只是因為祖父為忠義郡王守靈,這樣的回報已經太過了。」

    趙惇聽到這裡,連忙插話:」小興,不要這樣說,你也幫了我不少。」」惇哥,我說的是實話。論武功,我不及師兄們;論文采,我也不怎麼樣,位列朝堂只怕會誤事,但我至少會醫術。」何興接著趙惇的話說了下去,看趙惇又想開口,他擺了擺手:」惇哥,你讓我說完。我們到河湟去,一是可以在那裡行醫,救助百姓;二,可以讓大家看到朝廷開邊的決心;三,我們一家在朝廷也算是位在超品的富貴之家,我們都敢全家遷移至河湟,可以讓百姓們相信朝廷所承諾的賞賜。這是一舉三得的好事,我也可以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一家?你是打算……」長風道長聽到這裡,心裡頓時一驚,馬上插言問道。」師父,我已經和清可商量好了,念心才三歲,還太小,要拜託岳父一家照顧,念北跟我們一起去河湟。」何興臉上出現了自信的笑容,看向自己的妻子:」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在河湟紮下根來,為我大宋開疆拓土。」」小興,你真的考慮好了?現在西去要吃大苦,我當初對叔祖說過,一定會好好照顧你和月月。」趙惇看著何興臉上的自信的神采,一時間心中一片茫然,在性格內斂的何興身上,這樣的風采極少出現,他不知道該如何勸說,只是喃喃的問道。」惇哥,謝謝你一直以來的真心相待,現在該我為大宋做些該做的事情。」

    太上皇見何興夫妻態度堅決,便轉向了清河公張義,這張清可一直是張義最疼愛的孫女,只怕他不會同意孫女跑去河湟吃苦受累:」張老愛卿,你也同意他們走嗎?」

    張義並沒有立刻答話,而是慢慢的站了起來,大家看著他一直走到何興和張清可的跟前:」你們做出這樣重大的決定,為何不事先告訴老夫一聲?」

    張清可看張義沉著臉,心裡忐忑不安,畢竟爺爺一直最疼愛自己:」祖父,我不是故意的,是……」」祖父,不是清可和我不相信您。我交卸了清查的差事才和清可商議,做出決定也不是很久。」何興看妻子畏縮的表現,知道她是覺得對不起祖父,立刻接過了話頭

    「好!好小子!」張義突然抬起了手,重重的拍了何興的肩頭一下,差點兒把文弱的何興給拍倒了:」不枉祖父把清可嫁給你。當初,太上皇賜婚的時候,我贊成是為了報答你祖父幫我照顧大哥父女,還為大哥一直守墓的恩義。如果不是為了這個,我不會同意清可嫁你這麼個文弱的小子。」

    誇完了何興,張義轉身向上一禮:」兩位陛下、長風師傅,請你們同意何興和清可去河湟吧。我張家沒有孬種,就是女兒家也能為大宋出力。」」就是陛下他們不同意,我也答應了。」長風道長微笑起來,滿意的點點頭:」興兒,雖然你不是我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卻已經算是不錯,不必妄自扉薄,師父希望你能在西部闖出一片天地,光耀門弟、為國效力。」」謝恩師一直以來的教誨,徒兒遵命。」」承繼,你過來。」長風道長點手把自己道家的徒兒承繼道長叫了過來,看他在自己跟前施禮,開口吩咐道:」承繼,你帶上一些師兄弟,跟興兒一起去河湟,建立新的道觀。」

    第六節」恩師,您這是……」趙惇一驚,承繼師兄在道家弟子之中最為出色,大家都認為長風道長之後,承繼必會成為顯慶觀新一任主持。」惇兒,西部地區宗教甚多,那些外族多信仰一些奇神怪鬼,常常被人利用,不利於我大宋的統治。朝廷歷來遵奉道家,道家在大宋影響力極大,如果能讓道家在西部傳播,自然會使那裡的百姓有心向大宋之心。」

    長風道長說到這裡,淡然一笑,語氣中透出了自信:」道家傳播,講的是潛移默化,慢慢的影響他們。我顯慶觀是皇家道觀,原本就地位崇高,能夠在河湟建立新的道觀,既可擴展我道家的影響力,也可以讓剛剛進入寒苦之地的大宋百姓有個寄托,這比只讓朝廷出面要好。」」長風師兄真的一切是為了大宋考慮,朕實在是汗顏了。」太上皇聽到這裡,讚歎了一句,然後看向趙惇:」既然你師父已經決定了,還是由朝廷明發天下比較好,這樣影響力更大。」」是,兒臣明白了。」

    北侯何興一家放棄在京師臨安的榮華富貴,自請前往河湟開邊的消息再一次震動了大宋。何興雖然在朝中沒有實職,但甚得天子寵幸。這從上一次他和定王趙負責清算皇家資產就可以看出,也算是大宋的新貴。他居然放棄京師的好日子,請求前往河湟,這不能不讓人吃驚。不少人懷疑何興是否在什麼事上得罪了天子或皇家,被迫前往河湟那個寒苦之地。

    出人意料的是,天子下旨對何興大大封賞,並親筆批給了何興河湟之地的萬畝良田。隨後,朝廷調高了前往河湟地區的賞額:全家遷往河湟的,除每人一百兩銀子的補貼外,還可以每戶得到五百兩的獎勵;三年內遷往河湟的百姓,每人能夠得到永業田或者牧場一百畝。

    沒多久又傳出了新的消息,皇家道觀——顯慶觀已經由天子允准,派出弟子隨何興同行,前往河湟地區建立新道觀,以在當地傳播道教。何興離京的時候,郡主何月也跟著哥哥一家前往河湟,因為她想去看望自己的丈夫任欣德。

    這些消息,不斷的衝擊著、攪動著大宋臣民,這讓百姓看到了朝廷開邊的決心,使得不少人意識到朝廷這回是真的要永久的佔領河湟之地。優厚的賞賜和朝廷安排好的一切,也吸引著大家的眼光。

    正如天子趙惇說的那樣,大宋百姓並不缺少遠行的勇氣,也不缺少這樣的動力,只是之前大宋從來都沒能真正的佔領外族的土地,百姓們不敢相信新佔領的土地能夠保得住。現在,朝廷的舉措和北侯何興這樣的富貴之家主動遷移,使得不少百姓有了信心。

    從重興二年十月開始,-開邊-成了大宋百姓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不少人心動了。

    到重興六年正月前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前往河湟和西部邊境的百姓達到了數十萬戶、近百萬人口。大宋百姓大量湧入河湟和新佔領地區,改變了那裡的人口組成,使得大宋下一步的戰略有了堅實的基礎。

    大宋重興七年三月,原西夏西平州黃河以南的草原。

    春天來到了草原上,極目望去,綠油油的草地延伸到了天邊,草原上全是星星點點的花朵,在微風中搖擺著。遠處一陣陣傳來撲鼻的香氣,遠處的牧畜在草原上撒著歡兒,互相追逐、嘻戲,有時還在軟綿綿的草地上打個滾。

    連馬匹都歡快起來,坐下的駿馬不住的打著響鼻,有時還揚起脖子嘶鳴。」惇哥,這裡真的好美。」馬憶靈轉頭看向自己的丈夫,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原來總聽人說這塞外苦寒,現在看來,和江南差別也不大嘛。」

    趙惇微笑一笑,用馬鞭向遠處隱隱約約的帳篷一指:」憶靈,這裡原先可是地廣人稀,能有今天的局面,是西行的百姓和當地官員努力的結果。」」說起來,好幾年沒看到月姨和姨父了,不知道他們成了什麼樣子。」最年輕的趙文興致勃勃的說道,然後轉向自己身邊的馬韻:」韻舅母,你和月姨接觸的不多,要是看到她以前的樣子,一定會給她嚇到的。」」你啊,就是長不大,還說自己已經是大人了。」後面的劉文卿」哼」了一聲,對自己這個小師弟的這種形象很不以為然:」月月再調皮,現在已經是孩子的母親,也應該有些做娘的樣子了。」」這回,我倒是贊成文兒的意見,月月當了娘也好不到那裡去。」趙惇向自己的愛妻一指:」你弟妹不也是兩個孩子的娘,你看看她,調皮、搗蛋,還是老樣子。」」惇哥,你說什麼呢?!」看著趙惇大笑著策馬跑遠,馬憶靈又羞又惱,追在後面大叫:」你回來,你給我回來。」

    看著這兩個從來就不守規據的夫妻笑鬧著遠去,同行的人也只好見怪不怪,快馬加鞭趕了上去。

    幾年的時間,大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重興三年二月,出使倭國的使團終於有了消息:倭國最終拒絕了大宋提出的條件,兩國必有一戰。倭國出乎意料的強硬激怒了朝野,在大家眼中那個只配當跟屁蟲的小國居然敢與堂堂的中原大國叫板,實在是狂妄無行!

    天子趙惇直接下旨:如果倭國敢於與大宋作對,就算最後它被打服了,也要保證今後它絕不敢再有膽子翻天,必須永遠臣服!按天子直白的說法,不管是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要是敢不服從大宋,打也要把它打服,或者乾脆滅了它。

    琉球的傑英收到了天子趙惇旨意,授予他戰與和的全權,此時幕府的使節也已經到了琉球。

    明白了朝廷底線的傑英在接見倭國求和使節的時候,直接提出:1、倭國天皇去」天皇」稱號,只能稱為」國王」,必須按時向大宋進貢;2、為了方便大宋商人來往於倭國行商,不得再限制他們的行動,而且,要求倭國在涉及大宋商人的問題上,必須與駐倭國的大宋天使協商;3、割對馬島作為大宋水師的軍港,並約束自己的臣民不得再掠奪大宋商船,否則大宋水師有權進行自衛;4、不得再偷運大宋銅錢,倭國所需銅錢可以用黃金和白銀向大宋兌換,兌換數額和比例由大宋和倭國協商;5、倭國政府交出本次戰爭的罪魁禍首,今後必須制止本國反對大宋的行為,不得有損害大宋利益的舉措,本次戰爭賠償為黃金一百萬兩;6、大宋對倭刀的技術很感興趣,要倭國派出至少一百名制刀工匠前往大宋傳授技術。

    這樣的條件,在幕府的眼中根本是苛刻之極,幾乎是掌握了倭國的命脈。但看著在江戶城外虎視眈眈的大宋禁軍,和在海上不斷進行襲擊的大宋水師,倭國的這些將軍和大名們再也沒有和大宋對抗下去的勇氣,只得同意。

    和談結束之後,倭國人提出希望宋軍放還被俘之人,早就受了天子訓教的傑英提出要他們每人出一千兩銀子來贖,貴族還要更多。結果,光贖身的銀子倭國就交出了近百萬兩。還有一部分實在沒人替他們贖身的俘虜,則是被水師押到了對馬島建設軍港。

    重興三年六月,大宋使團終於完成了使命,除了留下駐對馬島的大宋天使,其他人返回京師臨安。此次出使,不只是解決了倭寇的問題,更有利於將來大宋商人與倭國之間的貿易,還宣揚大宋的國威。而且,也讓關心著倭國和大宋之間勝敗的高麗看到了大宋的實力,為未來與金決戰又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