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五回 議開邊大宋重興 佔先機時光如梭2 文 / 任我*飛揚

    第三節」話不是這麼說的,既然不少人都堅持-仁義-、-忠恕-之說,至少該搞清楚這說法的來由和意思,再來討論違沒違反吧?」

    劉守節聽到這裡,臉上出現了不耐煩的表情,可當著天子的面還得回答,沒好氣的答了一句:」孔子說過:-克己復禮為仁-,早就把仁義定為儒家的精髓了。」」哦,原來孔聖人說的義是指克已復禮,只是針對的是-人-,而並沒有提到國家!」岳義靖故作恍然大悟,話說的可不好聽了:」諸位僅以孔聖人所說對人的-禮-,來指責陛下為了大宋而做的一切,有些過分了吧?!」」從漢武帝以來,這儒家學說早已成為治國方略,如何不可用於國家之上?」劉守節沒想到這位岳家的小殿下在這裡等著自己,連忙分辨」儒家確實為我朝的治國方略,但我想請問劉大人,你們所謂的治國之策,究竟是以孔聖人、還是亞聖,還是董仲舒,或者乾脆就是現在正在爭執不下的各家學派為治國的基準?」」儒家-仁義-之說歷來為一體,何曾有過差別?」劉守節急了。現在的儒家各學派朝廷早有定論,只許爭辯不做為治國之策,至於孫子、孟子和董仲舒的儒家理論也並不完全一致,他當然心知肚明,自是不想與岳義靖在這個問題上再扯下去。」怎麼沒有?劉大人的記性還真是不怎麼好。」岳義靖才不會給這些守舊之臣半點回轉的餘地,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這些兄弟姐妹在姑母孝賢皇后休養的那半年裡,可是在她的指點下好好的就儒家的這類學說爭辯過,搞不清楚才怪:」孔子所談仁義禮智聖,五常並未曾並列,只是分述,指明這是個人的修養。孟子是說仁義禮智根於心,是天賦的。董仲舒卻又認為為仁義禮智信五者高於君權,就是天子也必須屈服於這五常之下。這就是漢武帝用儒家,卻又不讓董仲舒成為朝廷重臣的最主要原因吧。」

    看到劉守節被自己質問的狼狽不堪,岳義靖還加強了語氣,冷冰冰的問道:」按儒家自己的說法,皇帝乃是天子,是天之子,按儒家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而言,奉天承運自是天然之義。那就請劉大人回答一句:儒家的三綱和五常究竟是以何為重?!」」……」劉守義給岳義靖搞的冷汗直冒,吱吱唔唔的說不出話來。」三綱在前,自然是三綱為重;五常在後,-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世的標準,這才是儒家學說的真義。臣翰林學士、閣天章待制喻良弼,有話要說。」烏傷四君子中的喻良弼此時站了起來,代劉守節回答了岳義靖的問話,他向天子行禮之後,轉向劉守節:」劉大人,你我都是儒家子弟,首先就應該遵守五常中的-信-,儒家各派學說廣傳於天下數百載,這裡面的變更,劉大人就是不說,難道別人還不知道嗎?!」

    這位翰林學士、閣天章待制喻良弼不僅與陳亮關係良好,而且還是陳亮永康學派的得力之人,亦是當代的儒家大師,他站出來,自然是要反對那些以理學為主的」性理」學說:」就是諸位堅持的義理等學說,又有多少是來自其它各門各派?你們的學說中玄學、佛、道無不包括,還把仁義提高到無以倫比的地步,以自己製造出來的-天理-來批判陛下的舉措,其心又在何處?」」喻卿,今天僅以事說理,不討論儒家學派的學說。」天子此時出言制止了喻良弼繼續質問理學言論,又向下面說道:」眾卿不贊成此次朕的旨意,無非是反對朕有違聖人之道和出於擔心。有違聖人之道,幾位卿家已經向諸位解說過了,朕也不必再多說什麼;至於擔心,無非是擔心一是有損大宋名譽、二是擔心周邊部族到時以怨報怨,到時戰禍連連,軍費支出加大,受苦的還是百姓。」

    看下面的臣子都已經沉默下來,天子趙惇這才繼續說道:」朕認為儒家所言-仁義-,指的是對自己國家的百姓,而不是不顧事實情況,對所有外族皆是如此相待,那根本是在犯傻。朕早就已經說明:凡我大宋百姓,朕一視同仁,不因出身、民族而有所不同。至於那些不服教化的外族,敢於與大宋作對,就要準備著大宋的報復,朕不會以一還一,朕會以一還十!」」陛下此言才是正理,想漢唐之時,我中原王朝威名遠播,靠的不僅僅是武力,更是靠容留天下的宏大氣魄。」看天子停了口,翰林承旨、端明殿學士許翊出例向天子深施一禮:」全以武力壓服周邊終究不妥,也免不了再起戰端。」」許卿不會認為,朕只要龍成近衛禁軍以血醒征服河湟各族,以殺戮平定邊患吧?」」陛下自主政以來恩威並用,大宋才有今天蒸蒸日上的國勢,老臣再怎麼愚鈍,也不至於連這點都不懂吧。」許翊一臉輕鬆的回答了天子的問話,他已經是兩朝的老臣,平素對天子的施政也持贊成態度,自是不擔心天子會懷疑他有什麼其它的想法,但話還是要說完的:」臣是想提醒陛下,既然是恩威並施,龍成近衛禁軍已經收回河湟地區,這地方官員的任命就要跟上。如果有個萬一,當年之事只怕又會重演,那就白費功夫了。」」許卿這點可以放心,朕已經挑選了部分官員準備派往河湟地區,而且,此次錄取的進士,也會有一部分派往河湟,以便他們盡快掌握實務,早些能成為朝廷的可用之才。」天子趙惇這才淡然一笑,把自己早就考慮好的打算說了出來:」此次前往河湟地區的官員,以集賢院大學士、宣徽院副使辛棄疾為首,願意同去的官員也可自請前往。只要能牢牢地控制住河湟地區,所有在當地任職的官員加三級選用。」

    第四節

    臨安武校學政、清河公張義捻著自己的鬍鬚,皺著眉頭一邊思索,一邊出言提醒:」看來陛下考慮的已經是比較周全,但河湟地區北部與西夏接壤,只怕他們不會眼看著我大宋控制河湟,一定會惹出些事來。而且,大金也不可能看著大宋控制西部各族,定要破壞。」

    時光如梭,當年的老將軍有的已經離去,還在世的大都也退養在家,現在仍然留在朝廷的也只留下了清河公張義數人。做為唯一一個還擁有豐富戰場經驗的中興名將,張義當然是盡自己所能盡量幫助朝廷實施西進戰略。」張公爺說的沒錯,大金和西夏都不會看著大宋輕易控制河湟。不過,西夏現在想阻擋大宋也沒那個實力,他們自己還自顧不瑕。夏主李仁孝現在已經無法控制自己內部之事,下面的人爭權奪利十分嚴重,西夏已經不是前些年那個積極進取的西夏了。」一邊的資政殿大學士、樞密副使王德開了口,他搖搖手:」至於大金,他們這次遷都和天災導致國力受到很大影響,暫時也沒能力阻止大宋西進。」」既然得到了河湟地區,就一定要守住,可不想白花力氣。朕還準備下旨,讓百姓們自願遷往河湟開邊,此事,由中樞和戶部協商之後,拿出個優待西遷百姓的辦法來。」

    天子趙惇對西征事務做了個最終的結論,然後舉杯起立,嚇得臣子們也連忙隨著起立:」諸位,大宋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希望諸公以國家為重,以公心侍國。等到我們重回汴京的時候,朕會在汴京宴請復興我大宋的功臣。」

    聽到天子最後這句話,不少臣子是熱血沸騰,可也有不少人心頭直打小鼓:這簡直就是在向大金髮戰爭信號嘛!

    不過,想想大金這幾年的作為,臣子們也只能對一北一南這兩個舉世少見的君主搖頭歎息了:一對瘋子皇帝!就是不知道,最後獲勝的是誰。

    宴會之後,天子才宣佈了殿試的三科狀元:文科海天心、武科常封義、雜科薛雨,此三人雖然對朝廷的舉措有著不同的意見,但都以策論中的務實態度打動了天子。趙惇隨即下旨,一改過去狀元留在朝廷中的傳統,任命三人為西進的辛棄疾副手,讓他們到河湟去鍛練一下,以備今後大用。

    藉著此次西征大勝,天子趙惇對西征有功人員大加封賞,岳雲和岳雷自不用說,不只是得到了樞密院元帥之職,而且岳雷也被封為定西侯。任欣德等人也都提升了官職,其中,化名蘭林的林安南因功直接跳了三級,當上了禁軍少指揮使,成為年輕一代將領中最耀眼的新星。

    西征功臣封賞過後,天子再次對官員的品級進行了整理,並由軍部對所有的將領職位和職權進行重新配置,按朝廷的品級進行設置,與文官同一品級的武將將與文官平起平坐,從根子上切斷文人輕視武將的基礎。

    更讓大宋臣民們吃驚的是,朝廷的坻報、《朝報》同時發出了天子詔書:希望百姓們能自願前往河湟地區開邊,並承諾凡前往河湟的百姓每人可以得到一百兩銀子的安家費,還可以在河湟得到百畝良田,如果是牧場還要加倍。

    龍威近衛禁軍這回在回鶻人的指點下,橫掃整個河湟地區,對不肯屈服的吐蕃人、黨項人和其它小部族進行了清掃,敢於反抗的更是血洗一空,戰後,整個河湟地區只有十多萬忠於大宋的各部族成員留下。

    現在,河湟地區已經太過空曠,本來就是地廣人稀,只有數十個部族在此地放牧為生。此地盛產牛羊馬匹,對大宋的意義十分重大,只要能將它控制在手中,基本可以解決大宋缺少大型牲畜和馬匹的問題。

    但想要真正完全控制此地,必須有宋人在此定居。這也是經多年的血淚凝成的經驗,當年孝賢皇后就曾經對晚輩們說起過:幽雲地區淪落於外族鐵蹄下兩百多年,就是因為漢人佔了居民的大多數,使得幽雲之人還是心向中原。如果沒有大量的漢人在當地定居,你就算再佔領的時間久,新征服的土地最終不會是你的。

    為了鞏固已經佔領的土地,天子趙惇已經下定了決心,再怎麼樣也要將大宋百姓遷居到新的領土上去,徹底把這些邊地變成大宋百姓的樂園。

    重興二年九月,又是孝賢皇后虞水靈的祭日。

    每年到這個時候,皇室成員和親友們都會來到顯慶觀,為孝賢皇后祭掃和守靈。雖然臣子們也多次要求前來顯慶觀祭祀孝賢皇后,但因為長風道長說皇后並不喜歡這些俗套和虛禮,故此太上皇從不允許外戚親屬以外的人前來。

    隨著歲月變幻,已經年過七旬的長風道長也開始顯老。天子趙惇每年的這個時候,再忙都會抽出時間回顯慶觀祭祀母后,探望師父和觀中人。

    祭掃過後,大家都聚在顯慶觀的後院裡談心、聊天。

    這些年來大宋的重興已經是越來越明顯的趨勢,長風道長也是十分的寬慰:虞叔父、恩師和師妹的心願眼看著能夠實現,自己總算對得起他們臨去前的托付了。

    對於從不主動干預朝政,卻以自身的行動影響朝廷,協助孝賢皇后的長風道長,無論是太上皇這些長者、還是晚輩們都是十分的敬仰,也十分尊重。

    長風道長和太上皇對面而坐,天子趙惇則是站在父皇和師父身邊侍奉。其他人在下面排開,皇后則是和兩位庶母、再加上一群女眷坐在一起,剛剛滿週歲的小公主趙靈坐在奶奶太上皇后的懷裡,好奇的轉動著大眼睛看著大家。

    看著大家一起說笑了一陣子,長風道長突然想到了什麼,轉頭問自己的愛徒:」惇兒,你大師兄史浩南那邊還沒消息?」」恩師,琉球大島距離太遠,又是海上,大師兄他們只怕要過一段時間才會回來。」趙惇恭恭敬敬的回答。

    從趙惇開始主政,長風道長的俗家弟子們也大都進入了朝廷效力,現在只有幾個還沒出師的俗家小師弟,還有一些道家的師兄北在陪伴恩師。史浩南他們十幾名弟子都是師父撿回來的孤兒,對恩師來說,他們就如同自己的後代一般,自然會關心他們現今的狀況。

    何況,大師兄史浩南帶領龍威近衛禁軍出征,現駐紮在琉球大島,他們的成敗也干涉到朝廷,恩師自然放心不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