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五回 大手筆整頓軍政 爭平等終結國恥3 文 / 任我*飛揚

    第五節

    現在,趙彥中正輕鬆的看著發飆的完顏宗雋,想著皇太子提供的情報中金人朝廷的現狀,嘴裡沒有絲毫的讓步:「閣下,本使不過是好心提醒一聲,貴使如果真的不想完成使命,那就請回,本使也急著要回去聽諸位大師們的精彩辯論呢。」

    「你!」

    完顏宗雋給這個愣頭青氣的夠嗆,卻沒了主意。

    這是因為金主合剌現在的性情極度不定,常常無故殺人。喜好漢家學術的他居然改變了朝中稱皇帝為「狼主」的舊規,堅持用漢人尊稱天子的「陛下」。

    在得知大宋將舉行儒家辯論之會的消息之後,金主合剌還歎息自己要不是皇帝就好了,那樣就可以親自前往大宋觀瞻。而且,還不顧眾臣的反對,派出專使來宋收集辯論的內容。如果因為自己堅持禮儀,而導致皇帝掃興,只怕人頭不保還會累及家人。

    一直在旁邊觀看的宇文虛中終於開口:「完顏大人,外交禮儀之變屬於國之重事,非我們兩個小小使節可以決定。我看,就派快馬回京請陛下旨意示下,如何?」

    完顏宗雋轉頭看向宇文虛中,見他微微頷首示意,也只得點頭同意,心中雖然明知,以皇帝愛好漢家文化而且任性而為的個性,一定不會把外交禮儀放在眼中,同意大宋要求的可能性極大。但完顏宗雋再怎麼也不敢真的因為禮儀之爭而挑起兩國戰爭,就皇帝那關都過不了,更不要說現在的大金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太多的將領能夠指揮兩國大戰。

    宇文虛中見完顏宗雋同意了自己的提議,轉向趙彥:「趙大人,我等需要向朝廷請旨,請趙大人等候幾天如何?」

    「好說,反正諸位大師還在陸陸續續趕往臨安的路上,我還等的起。」趙彥中輕鬆的回答,心中佩服皇太子的判斷,金使果然不敢擅自作主,也不敢輕易挑起戰端,看來這外交禮儀之爭大宋贏面的確很大:「宇文大人,皇太子殿下讓我轉告於你,大宋歡迎曾經的同胞返回來探親、訪友,決不會有任何歧視。」

    「什麼?這是你們皇太子的意思?」宇文虛中呆住了,從被俘北上,他多年不敢與宋人接觸,不敢有回大宋的念頭,甚至不敢去為虞允文大人掃墓,就是害怕被人指責變節、無恥,可這些都不能減少哪怕一分對家鄉的想念。

    卻沒有想到,大宋的皇太子趙惇竟然主動歡迎自己這個叛臣回宋探親,這在儒家學說盛行的大宋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而且還是出自傳說中個性強硬的太子,心緒頓時就成了一團亂麻。

    「是啊,宇文大人,殿下說過去的事情不必再提了,是非曲直也很難說清。您曾經是虞允文大人的同僚,也算是殿下的長輩。拋開國禮不論,僅以私誼來說,殿下還很想能和您會面暢談。」趙彥中淡然一笑,難得在宋金交往之時能由大宋掌控局面,這種感覺實在是太好了:「宇文大人,您有不少朋友、故舊如今還都在臨安,就算金宋此次無法達成一致,也請大人不要錯過機會,還是前往臨安一行的好。」

    不出趙惇預料,金主合剌放棄了外交禮儀中大宋「接伴使」必須屈膝下拜的要求,命令金使與大宋「接伴使」平等相對。

    消息一出舉國歡騰,從當年秦檜賣國投降到今天,數十年的奇恥大辱一朝結束,大宋終於獲得了和大金在外交禮儀上的對等地位,無數臣民都是激動的泣不成聲。

    一開始害怕金人會藉機發難的部分朝臣,也不得不佩服皇太子的謀算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不少守舊的文臣在私下極為擔心,原本文武雙全的皇太子就被視作恢復中原的代表,在百姓中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如今,因為皇太子的堅持,大宋最屈辱的一幕終於翻了過去,皇太子趙惇在全天下臣民心目中的地位直線上升,他的果斷和幹練如今也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同,以後還如何牽制他的行為?!

    此時的臨安城,幾乎變成了學術辯論的場地。

    陸續抵京的學者和大師們,按照朝廷的安排,在國子監、太學、各家書院和臨安城內的園林之中,開始宣揚自己一派的學術見解,或者互相辯論。一天之中,甚至有十數場辯論或講座,被吸引而來的數十萬學子們不斷的穿梭於各個場地之間,而且不少吏民百姓也前往聽講,頗有當年汴京士林之盛況。

    借了這個時機,皇太子趙惇將數十位被一般士林人士看不起的專才也請了出來,在臨安東城最知名的柳園開了「雜術」講座,以討論學術為由,專講各種實務和技術,並印發大量諸子百家、歷史、地理、醫藥、農業、工業、天文算法、文學作品、宗教經典等各種專業書籍免費發放。

    此次「雜術」講座所涉及的範圍之廣世所罕見,農學、數理、建築、商業、製造等等無一不包。一系列的講座頗受百姓和一般官吏們的歡迎,幾乎是場場爆滿。免費發放的書籍被聽眾爭搶一空,受歡迎程度遠遠出乎了事先的預料。

    而且,由於免費書籍供應不足,還導致了大宋印刷業的一次巨大變革。

    在此之前,大宋都是使用雕版印刷,耗費人力巨大,受到的限制也太大。雖然大宋號稱是人文彙集之地,但有能力出版自己著作的人還是少數,學術的討論和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傳播方式的制約。

    早在慶歷年間,臨安本地百姓畢昇就已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一個是,由於活字印刷要變更很多設備,初期投資過大,一般的私人書坊承擔不起這個成本,官刻機構雖然沒什麼成本壓力,但往往不用趕時間,也沒這個需求;二是,紙張的質量一直不怎麼過關,無法適應活字印刷術,導致了它一直不得應用。

    此次,皇太子所要追加的印數、種類實在太多,時間又緊,一時之間就算整個臨安的書坊全部開工也來不及。為了趕工期,就有人提出使用活字印刷術,初期慢一點,後面卻可以快的多。

    皇太子趙惇在聽了工部官員的介紹之後,十分感興趣,下旨試用活字印刷,以確定它的實效。經過確認,活字印刷的優點明顯,遠勝雕版印刷,而且如今紙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經能夠適應活字印刷的需要。於是,皇太子趙惇下令,以後的官刻機構逐步換成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它誕生近百年之後方才發揚光大,由於官方大量應用了它,引導了民間的風尚。民間書坊應用之後,使得印刷更為簡捷方便,出版業迅速擴張。

    第六節

    京師臨安原本就是民間書坊集中之地,但由於活字印刷術的應用,後期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出書成為普通人也可以進行的行為。臨安書坊開始向專業化發展,逐步分成了專印一類書籍的專業性書坊,也因此使得書的品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久之後,臨安還出現了定期出版的民間坻報「簡冊」,專一向百姓通報以朝廷動向為主、兼顧商貿等的各種消息,受到了吏民百姓的歡迎。連朝廷後來也開始向民間書坊學習,每個月都發行一期《朝報》,專門講述朝廷的新政、軍事動向等等內容,用以引導民間的風尚,堅定大家振興國家的決心。

    對於臨安城裡繁盛的印刷業,皇太子趙惇持支持的態度,只給它規定了一條:涉及到軍事技術、國家機密和謀反之意明顯的書籍不得刊印,更不得出口,否則以反叛罪論處!

    為了保證這一點,涉及以上內容的書籍在刊印前,必須送交大理寺專設的審查司檢驗後才能出版。

    大宋臨安所產書籍物美價廉,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各國、周邊各地,光這一項增加的賦稅收入,就抵得上臨安之前三年的賦稅。

    而且,出口的書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周圍民族和國家,要在後世,大概會被人認為是「文化侵略」了。

    但在這個時候,這些出口的書籍卻被周圍開始和已經漢化的國家、民族視為至寶。不少地方的學者、學生前來他們心目中的文化之都——臨安留學,學習漢家文化,倒也算是自修德政而傳播於外的實例。

    可這樣的成績,卻是靠著一幫子腐儒們看不慣的奇技淫巧之術得到的,也實在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辯論,儒家學術之爭集中在了兩點上:一是對儒家學說根本觀點的認識,在這個上面差別較大,但各個學派都出自於儒家文獻,還有可以調和的餘地,一時也爭不出個勝負來;二,就是對朝廷正在進行的改制、以及北上恢復中原的態度,在這第二點上,不同的認識可以說是針鋒相對。

    在需不需要改革朝廷舊規和恢復中原的態度上,理學認為「自修德政」即可,整兵備戰是浪費資財和精力,反對恢復中原,把其所謂的「理」撥高到了能夠解決一切、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對金的戰略上,開始朱熹還支持收復中原,但又要「無為而治」,反對為了強盛國力而改革舊政。之後,朱熹發生了轉變,堅持以「仁」治天下,不再贊成恢復舊河山。他一方面主張忠君死節,反對投降,另一方面又主張不戰不和,對朝廷進行的備戰,認為是浪費國家資財。

    朱熹甚至對忠義郡王父女也頗有煩言,當初也是他故意向朝廷上書,變相指責孝賢皇后,惹出一場事端來。只是由於忠義郡王虞允文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他還不太敢公開貶低,只是說虞允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過於的執著了。

    其他的三個影響力較大的學派卻都支持朝廷變革,希望大宋能恢復中原,極力主張抗金。在對金關係上,陳亮是最堅決的主戰派,提出:「江南不必憂,和議不必守,虜人(金朝)不足畏,書生之論不足憑」的四不主張,在民間的影響力頗大。

    但理學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卻是其他三個學派所無法相比的。理學對外的思路,與一直掌控著朝廷大權的主和一派正好合拍,都是堅持偏安、反對變革。這也就是不少大臣並不支持理學的學術思想,但卻仍然會支持理學為儒學之首的重要原因。

    朱熹和陳亮的辯論在京師臨安的太學之中舉行,吸引了士林之人的眼光。他們二人原本還是至友,後來因為雙方在學術和實務中的分歧日益加大,最後才成了對手。此次辯論,還是他們分道揚鑣之後第一次見面。

    連大金和西夏的使節也要求參加,皇太子趙惇直接告訴他們,由於幾十年的戰爭所遺留的創傷尚未撫平,此次爭辯勢必會涉及金宋兩國、西夏和大宋之間的關係,陳亮又是代表著堅決抗金的一派,只怕到時火藥味兒會很濃。

    聽了皇太子的話,金、夏使節只得放棄前去旁聽辯論的要求。實際上他們心中也有數,大宋朝野要求收復失地的呼聲一直未斷,而大金徹底滅亡宋朝的叫囂也從未真正停止過,完全靠雙方實力的危險平衡才保住的和平局面,到底能持續多久,只怕誰也不敢下定論。

    此次辯論也正是因為涉及了比較敏感的金宋關係,故而沒有公開進行,到底辯論的結果如何,外界也不知曉。

    只是,自從此次辯論之後,朱熹放下了自己一直以來反對變革和北伐的意見,不再在講學中提及關於金宋關係的任何見解;陳亮在這之後也沒有再如過去一樣的狂放,而是應皇太子之詔,成為了參與組建樞密院參謀機構的辛棄疾副手,開始正式參與朝政。

    朝廷並未對此次學術論戰給出個明確的結論,只是明令:今後省試和殿試依據傳統的儒家經典,不再固定一個或幾個學派的學說,參加考試的學子們可以儘管發揮,只要你能言之成據即可。

    對於原來高宗趙構時期「樹理學、打壓其他學派」的做法,皇太子趙惇很是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學術之爭靠的就是辯論,道理越辯越明,用權力去壓服或是認定,根本沒什麼意義。

    只要是在正常的學術討論範圍內,大家儘管暢所欲言、百家爭鳴,學說應該是可以兼容並蓄、共同發展的。對於各派之間的互相攻擊,朝廷反而應該進行制止。

    皇太子為原來被奸相蔡京等人列為「罪臣」的北宋名家蘇軾的文集作序,並讚揚其為人、學風,隨後奏請天子趙慎,追諡蘇軾「文忠」、其弟蘇轍「文定」,追贈蘇軾為太師,支持他所創立的蘇氏蜀學重新興起。

    此次辯論對大宋朝廷是個收攏人才的好機會,原本一些為了各種各樣原因不願意出仕的有才之人,此時大都來到了京師臨安。

    皇太子正式下旨召願意留在朝中任職的賢才從政,一大批在民間素有名望,卻因為科舉等原因無法入仕的賢才進入朝廷。雖然他們暫時擔任的都是一些閒職或低級的職務,卻為後面官制的變革準備了可供選擇的人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