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五回 大手筆整頓軍政 爭平等終結國恥1 文 / 任我*飛揚

    第一節

    有了上一次朝會的經驗,諸位大人再也不敢泛泛而論,一開始就是以沒有經驗進行外貿、而且也沒有值得相信的人手,如此衝動的放開外貿風險太大云云上奏。

    等大家都說的差不多了,皇太子趙惇這才開口總結:「你們的反對意見,不就是集中在派出去的人員、船隊不好管,允許過多商船來我朝貿易,會導致不可測的風險嗎?」

    看眾臣點頭贊成,趙惇淡淡一笑:「這些問題已經解決的差不多了,諸位卿家倒是不必擔心。」

    看到眾臣露出一臉的茫然,他向一邊招了招手:「請幾位卿家上朝,與大家一見。」

    從左邊上來五名年齡在二十到四十多歲文士打扮的人,向太子行禮後,轉向大家。

    趙惇指點著給大家介紹:「這兩位年長一些的是原延慶殿學士趙良嗣的孫子,也就是本宮外祖父至交馬林的兩位兒子:長子馬允、次子馬文,後面的是康公為、左企毅、韓民功。馬林一家在大食國經商多年,熟悉我朝與各地的外貿情況。康公為、左企毅、韓民功三人也在外經商多年,這次外貿的改動,就是因為有他們的幫助和前面的經驗。」

    「原延慶殿學士趙良嗣我等都聽說過,馬林先生在二十年前來朝賀孝賢皇后的時候,不少臣子也與他見過。但馬家多年久居海外,並非我大宋治下之民,這……」五相之一的參知政事折彥質猶豫著說道,現在留正和龔茂良都因為上次被皇太子給駁了回去,不敢輕易開口,他只好站了出來,但話還是沒敢說全。

    「折卿是想說,他們不在我大宋治下,這忠誠之心無法保證,對吧?」皇太子趙惇倒是直接,把折彥質沒說出來的話給補全了。然後他掃了一圈下面的臣子,看他們大都露出贊同的表情,淡淡的說道:「折卿的這個擔心倒也不是沒道理,畢竟這外貿之事關係著國家命脈,理當小心謹慎。至於本宮為何會信任他們,這裡有十幾個帳本,你們傳看一下吧。」

    內侍將帳本捧了下去,遞給前排的大臣向下面傳看,所有翻看過的臣子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發出了驚歎之聲。

    等大殿裡的群臣看過一遍,帳本又回到了趙惇的桌上,趙惇抬手撫摸著這厚厚的帳本,似乎在撫摸著母后的一顆拳拳之心:「當年馬林叔祖返回大宋之時,母后為了尋求國家強盛之道,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摸索,這外貿便是其中之一。母后將自己歷年來所得的賞賜、還有出嫁時所得的禮金禮物,再加上孟太后、韋太后和景姨她們幾個知道的人集中來的錢物,一起交給了馬林叔祖,托他經營取利,摸索出增加國家收入的方法。如今,當年僅值不足百萬貫的錢物,經多年經營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千六百多萬貫,還有一支由十七隻大型商船組成的船隊。此事,只有我父皇、母后和數位第一批參與出資的人知道。」

    「這些帳本,是馬林叔祖一家幫助經營的資產變化的全部帳目。這麼多年來,我母后從未查過帳,也沒有問過經營的狀況,全憑叔祖回報。但是,這帳目一本本、一筆筆清晰明確,沒有半點差錯。我想請問諸位愛卿,請問你們有誰敢說自己能做到?」

    趙惇慢慢的拿起一冊帳本,舉在手上,然後掃視群臣:「更主要的是,多年的經營不僅獲得了資產,還訓練出了一批熟悉商貿往來和經營的幹才,康公為、左企毅、韓民功他們原為義撫堂收養的孤兒,在馬林叔祖一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和他們一樣熟悉外貿的商業活動的有一百多人,分佈在與大宋有著貿易往來的各地和各支商船隊上,他們就是此次外貿之規變更的基礎。而且,早在本宮被冊封為皇太子之前,父皇已經下旨,讓他們中的佼佼者集中回歸大宋,以備本宮應用。現在,諸位臣工還想說什麼?」

    下面的眾臣無語,沒想到這場似乎是突如其來的變革,居然是起自早已過世的孝賢皇后,不得不佩服她的長遠眼光,看來連太上皇都被蒙在了鼓裡。

    總不能說這些為國求利之人有違聖人之道吧,這裡面可是有帝后、岳王一家、數位太妃和兩位天子后妃的娘家在內,連原來的孟太后和韋太后娘家也有份額。

    在大宋這個有著深厚的經商傳統的國家,富貴人家參與商業經營原是常事,朝廷也從不禁止。孟太后甚至還以太后的身份發了懿旨,要求各地官員放行,這可是賢惠、自仰的孟太后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公然發旨行為。只是,孟太后懿旨的內容涉及的僅僅是外貿,所以沒有引起眾臣的注意。

    當然,那些出資的外圍人員,並不知道是此次出資,居然還有為國家開拓財源的打算在裡面。

    皇太子沒有公開說明的是,這支名義上掛在馬家的船隊上還有派出的皇家近衛護從,這是從忠信郡王世子岳雲手下挑選出來的。派他們輪流前去護衛,是為了讓這些將士能有實戰的經驗。此事,只有父皇、母后和舅父岳雲才知道。

    趙惇並不打算現在就讓臣子們知道關於外貿的全部謀劃,只是繼續解釋自己堅持放開外貿的原因:「我朝自建立以來,錢荒一直十分嚴重,南遷之後尤甚。這既是因為我朝錢幣品質精美、能夠保值,使得周邊各地都用我朝錢幣,加重了本朝的負擔;也是因為我朝銅礦極少,銅的產量一直不高。但根據海外歸來之人言說,在南方海外就有富產銅礦之地,只是當地只有很少人口,沒有錢幣流通,沒需求也就不會去開採這些礦產。發展外貿,就算可以解決一直以來的錢荒,都是值得的。」

    見眾臣再無異議,皇太子趙惇下旨,封馬允為第一任榷易院六品院使,負責全面理清外貿,馬文、康公為、左企毅、韓民功協助。

    在有經驗的官吏們的主持下,已經建立成的大宋皇室對外經經商網絡從此公開。表面上剛剛放開的外貿,一年之後就有了豐厚的回報。尤其是,在原先馬家為皇室求財所建立的船隊基礎上建成的皇家遠航船隊,兩次遠航所得的利益就超過了兩百萬兩白銀,已接近大宋之前一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在大宋進行大規模變革的情況下,朝廷政策的調整一定會影響到當年、甚至今後數年的財政收入。大宋外貿的擴大,使得民間和國家的收入在幾年的時間裡巨增,朝廷有了進行深入變革的底氣。

    更主要的是,激增的收入和逐漸減少的賦稅也使百姓們看到了國家振興的希望,朝廷的變革更得到了臣民們的普遍支持,大宋已經轉向的車輪很難再剎住它那巨大的慣性。

    在大宋對外貿易獲得明顯成效之後,年過七十的馬林方才落葉歸根,回國定居,被天子趙慎封為義侯,追復趙良嗣謚號「文義」,給了當年聯金滅遼事件一個最終的評價。

    第二節

    在上述兩項措施順利實施,以及外貿收入激增的基礎上,皇太子趙惇開始對冗軍下手了。

    此時的大宋,只有一直由岳雲等幾名將領負責訓練的十萬近衛軍還有點兒戰鬥力。他們主要是由御前諸軍改編而來,來自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大將的部下,原來朝廷中的禁軍已經不復存在。但曾經上過戰場的老兵,經過近二十年的淘汰已經不多,餘下的也擔任了將職,新兵大都沒有什麼戰鬥經驗。

    再次是邊境上守衛的邊軍,他們分為各地部隊,有一定的戰鬥力,但分佈過散。

    各地廂兵還算多,整個是養老的地方,沒什麼戰鬥力。

    由各地自行訓練的鄉兵們大多來自抗金時期的習慣遺存,倒是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卻沒有一個定規,有些隨心所欲。

    好在這個時候的大金也比大宋好不了多少,老一代的將領相繼離去,新的一代貪戀富貴,早已忘記了祖先創業的艱難。如今的金朝與靖康年間的宋朝沒什麼區別,君昏臣庸。再加上大金還沒能進化掉的奴隸制尾巴,部族首領和朝廷共同管理著這個國家,金朝現在比大宋還麻煩,暫時倒也沒有大金會南下攻宋的風險。

    經過與諸位還建在的老將軍,如岳帥、張俊等人的商議,也是吸取了他們在外駐軍和抗金時的經驗,經樞密院謀士團的再三商討,皇太子決定在當年王安石變法中的"將兵法"基礎上,改變現有兵制,將全國的軍隊分成地方駐軍及中央軍團。

    地方駐軍為「**路軍」,負責守衛地方的安全,並有奉中央之令出戰的義務。將全國分成四十多路,每路設一個地方駐軍,每路駐軍在數千到一萬不等,設主帥、副將領各一名,其他將領若干。各路駐軍低層將領不作調換,保證將領對下屬的瞭解,以做到「知兵」。中層將領在升職前赴臨安武校參加培訓的時候,同時接受評估,看是調任還是返回原位,但一般在一支隊伍中的時間不少於五年。

    如有涉及數路的大戰事,則由朝廷將涉及的各路統一合編成「**軍」,由朝廷派出高級將領為帥進行指揮。比較特殊的是邊境上的邊防軍,他們直接被改編成了十支邊防路軍,暫時未做大規模調整。這也是怕被大金、西夏等佔了便宜。

    中央軍團還是以「禁軍」相稱,但卻分成了兩級。普通禁軍有八支名稱為兩個字的禁軍,每支禁軍有八千到一萬左右,都是從下面挑選上來組成的,戰鬥力強於地方駐軍。他們的各級將領是從下面選調上來的,都必須有在地方駐軍從軍的經驗。

    最精銳的是皇室親領的近衛禁軍,一共有三支,名稱為「龍威」、「龍勝」、「龍成」。由皇帝或者指派皇室成員帶領,每支人數大概在三萬人左右,由現在的近衛軍改編而來;原以武林人為主的至勇軍也併入「龍威」軍。近衛禁軍的將領則是來自地方軍隊和下面的普通禁軍,必須有軍旅經驗。

    各級軍隊有軍、師、隊三層固定的編制,統兵官有將、指揮使、校尉三個級別,士兵分為軍兵和備軍兩級,每級又分若乾等,下級將領必須服從上級將領的指揮。每支軍隊中都有專門的後勤隊,主官為副將,負責非戰鬥類的後勤任務,隨軍醫官隊也包括在其中。

    從地方駐軍以上,每一級最高的指揮機構都配備有謀士團,由精通兵略的文士組成。他們起到為將領提供作戰參考和分薄部分軍權的作用,這也是得益於天子趙慎和皇后虞水靈在太子行在設立謀士團的經驗。

    如果領兵的將領不接受謀士團的建議,打贏了,謀士團不能分割軍功;如果打輸了,將領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相反亦然,這樣既可以控制將領的胡亂作為,也可以防止謀士團的文士過於牽制將領的指揮。如果將領真的有了謀反之心,那謀士團可以起到牽制和分化的制橫作用。

    設立懂得軍事的謀士團約束將領過於隨意的行為,比起軍權完全掌握在一名將領手中,或是設置不懂軍事的監軍來控制將領的行為,應該要好的多。

    為了不影響軍隊的戰鬥力,以上的軍隊的軍制整頓從上往下進行,先動近衛軍,再動大宋的核心地區,邊境最後動,一層層的推廣開來。這樣,大宋現有的軍隊就從原來的一百九十多萬縮減成了七十萬左右,大大減輕了財政的壓力。

    至於淘汰下來的大部分廂兵,皇太子在諸臣的建議下,並沒有把他們直接趕回地方,而是按照他們原來的歸屬,編成專門負責後勤的附屬大隊。凡完成了廂兵編製的地方,由廂兵負責原先百姓必須服的傜役,百姓可以用銀錢支付酬勞,價格由當地公論。

    這樣,廂兵們可以有了收入,百姓們也用不著非得丟下自己的生計去服傜役。

    至於原來那些二溜子、進廂兵就是為了混日子的,一律清除。

    當然,軍制改革後,軍人不用再在臉上刺字,原先發配到軍中的罪犯不再從軍,而是改由當地廂軍監管,一同參加傜役服刑改造。

    如此大規模的改變軍制,也得益於臨安武校多年培養的將領,現在大都在地方上任中級、低級軍官,高級將領中也都基本經過臨安武校的培訓。除非國家從此偏安一方,再無恢復之志,否則軍制的改革勢在必行,這也是大家都清楚的事。

    為了保證地方軍隊的變革不發生太大的變故,皇太子趙惇接受了部分臣子的建議,由臨安軍校的那些功勳老將出面,每人負責一片。他們對朝廷的忠誠不用質疑,而且下面的各級將領大多是他們的部下和學生,能夠保證大部分將領的忠心和服從。所以,軍制改革在軍隊中的阻力並不是很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