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四回 查家底考校軍政 機關盡高宗病亡5 文 / 任我*飛揚

    第九節

    此時,趙惇聽到下面傳來了一個細小的聲音:「有什麼好爭吵的,我還是認為設立一個專門的監察機構,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聲音是從右側臣子們的後方傳來的,趙惇心中一動,如果不是自己的耳朵非常靈敏,還真聽不到。他向聲音傳來的方向掃視了一下,注意到那邊有幾個年青的官員正站在一起說著什麼,剛才那個聲音就是從那些人中傳出來的。

    看那幾個年青官員都穿著諫院下層官員的服飾,看來他們是身份較低的諫官。這諫院在大宋是一絕,可以「風聞上」,也就是說捕風捉影也可以參劾朝廷官員。而被參官員哪怕是諸相,也得上書請罪,暫時迴避,等朝廷的查實的結果。所以,諫院官員品級雖低,但這參劾之權卻大。

    現在,這參劾卻大多成為了朝中政爭的工具。

    趙惇把桌面上放著的幾本特意挑出來的奏章翻開,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一本,裡面的建議就是「設立獨立於朝廷現有上下層級關係以外的監察機構,以監控整個國家事務,以免有人欺上瞞下」,上奏之人是諫院的一個小小參事,名劉兵。

    趙惇輕輕的咳了一聲,一邊的內侍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次制止了群臣的爭吵。

    趙惇拿起手上的奏章,淡淡的問道:「誰是諫院參事劉兵?」

    從剛才他注意的那個小圈子裡走出來了一個青年官員,身上穿著六品官袍,上前向他行禮:「小臣諫院參事劉兵,參見皇太子殿下。」

    「劉兵,你的建議本宮已經看過,現在,你給眾人說一下你的想法」

    劉兵一愣,他在看了朝廷下發的清單之後一時激動,上書建議設立監察機構。但在此後,幾位相好的同僚都說他的建議太過魯莽,在這樣敏感的時刻,搞不好他就會成為眾矢之地,勸他還是不要當這個出頭鳥的好。雖然他沒有去撤回自己的奏章,但也想不到皇太子居然直接點了自己的名字,要他當眾說明,心中很有些忐忑不安。

    趙惇把奏章拿了起來,注視著下面站在那裡發呆的劉兵:"劉卿,如果你只是一時衝動,那就把奏章拿回去;如果你的確是經過了深思熟慮,那又有什麼好怕的?"

    劉兵明白,如果自己這個時候再把奏章收回,今後自己的仕途也就從此完蛋。而且,自己的確是因為有感而發,才會上這麼一個奏章,現在要自己再說什麼違心之語,自己也做不到,把心一橫開口說道:「太子殿下,微臣的建議是設立一個獨立的監察機構,專門負責監督各級、各部官員的執政,而且有抽查、詢問之權。」

    「設立獨立的監察機構監視群臣?!那不是和秦檜在的時候,設耳報以監視吏民的翻板?萬萬不可。」吏部尚書晏敦復立刻出班阻攔,他向太子一躬:「上報確有差錯,但事出有因。如因此設立監察,豈不是把天下官吏都當成了貪官污吏?實在太傷人心。」

    「晏卿,朝廷律法因何而設?」

    「為治理天下而設。」晏敦復不明白太子這樣問的意思,愣愣的回答。

    「著啊,既然律法為治理天下而設,那按晏卿的說法,豈不是把天下人都先當成壞蛋,設下防範之法。監察之法如同我朝律法、御史台一樣,是防患於未然,而不是想當然的就把各級官吏都看成髒官。」趙惇看著呆住的晏敦復,搖了搖手中的奏章:「本宮已經決定另設監察台,職責為監察公卿百官政務,有參劾、查察之權,但無自行處置之權,查出的問題要上報朝廷定奪。」

    「這監察之權太大,容易導致政爭,殿下不可不慮。」旁邊的左相留正急了,他可是人老成精,怎麼會不明白,就算監察台沒有直接的處置之權,但它一成立,就等於是在抓眾臣的小辮子,誰能保證自己沒有任何過錯?!

    太子也就可以借監察台之權,將政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他們這一幫子老臣可就只能俯首貼耳了,又拿什麼來控制皇太子。

    「如果不設立監察台,那諸位大人能保證以後送交上的沒有虛假?」此時大臣洪皓出班,對左相留正言道:「左相剛才之言過頭了,殿下已經說明,監察台只有監察之責,並無處置之權。既然眾位大人都是一心為國,又何必怕區區一個監察台?」

    洪皓就是因護送越國王兀朮回國而被金朝扣留的大宋使節,他被困在大金數十年而不屈服,被人稱為「宋之蘇武」。直到此次皇后虞水靈故世,宋使到金朝告哀,他才終得放歸,回國後被任命為「徽猷閣直學士、提舉權直學士」。

    由於洪皓在金朝時間極長,又交遊廣闊,可是說是關於金朝的活資料庫。回宋之後,他雖然沒有負責正式的職務,但在朝野有著很高的威望,他的三個兒子也在朝廷任職,父子們被合稱為「洪氏四傑」。

    洪皓一直支持變革求強、恢復中原,對於守舊臣子們的行為極為反感,這才會主動出來支持皇太子的打算。

    「洪大人,話不是這麼說的。」參知政事龔茂良又接了上來,他雖然和留正有爭鬥,但那是同類相殘,現在這位皇太子可是打算把他們一鍋端:「本來朝廷就是冗官過多,再設一個監察台,又要增加無數官員,這財政上負擔不起。」

    「龔卿原來是擔心這個,倒也好辦。這監察台的人員就從現在的官員中選調,不再另行增加。」趙惇才不會給他們任何反對的理由,直接把龔茂良堵了回去,他當然也明白臣子們一定會拚命阻攔,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使用監國太子的權力,如果退縮,以後就只能由著這些守舊的臣子們玩了,當然也不會有半點的退讓。

    「可這調劑官員也是費力之事,一時之間難以完聚,殿下是否暫停設立,等大比之年再行選擇?正好官員考核已過,也可有個選擇的標準。」又一位臣子上前行禮,小心翼翼的說道。此人是王之望,也是秦檜餘黨,現任吏部侍郎之職。見二相都被皇太子給堵了回來,索性以選官不易為由拖延時間。

    趙惇心中明白,下一次省試要在一年多以後,這根本是臣子們拖延時間的技量:「本宮此次調配官員,不以考核為準。監察之事,過去從未有之,原來的考核又有何用?至於大比出來的士子,他們尚無任何執政的經驗,如何能夠擔任監察官員之責?今次調官,以本次上奏的奏本為憑據,本宮會在其中選擇有才幹、言之有物之臣充實監察台。」

    眾臣這才明白,敢情這位皇太子提前給他們挖了個陷坑,從要下面上報真實情況開始,他就打算著設立一個監察的機構,順便建立起自己主政的班子。現在,此次上報的情況與過去的出現了巨大的偏差,讓眾臣想反對也反對不了,誰也不敢保證今後會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

    第十節

    看下面的臣子們鴉雀無聲,皇太子趙惇知道他們已經明白自己花了一年多時間清查家底的真正目的,就是用赦免臣子們過去的失職來換取自己控制朝廷政務主導權的機會,淡淡的問道:「諸位卿家,還有什麼要說的沒有?」

    吏部尚書晏敦復看看下面的臣子們沒了聲息,知道他們不敢再和皇太子爭執,一時間心灰意冷,長歎一聲:「從我大宋建立以來,素來禮敬士大夫,從無此等羞辱。老夫不才,不敢再立於朝堂之上,請皇太子殿下許我榮休。」

    「晏卿真的要榮休?那好,本宮現在就批復,念在你多年為朝廷效力,加三級薪俸。適哥,你送尊師回府休息。」趙惇看到自己長兄臉上出現了不忍之色,但還是下決心不給這些臣子任何反對的機會,吏部尚書晏敦復雖然為人正直、做官清正,但也屬於守舊一派,他要求榮休,正好給了自己唱紅臉的機會:「另外,還有誰想休息或是想辭職?儘管交上來,本宮絕不會強人所難。」

    看著肅郡王趙適扶著顫顫微微的晏敦復走下殿去,幾乎所有的臣子都閉上了嘴巴,這皇太子可夠狠的!年高德勳的晏敦復到現在已經是兩朝老臣,雖然沒有教過趙惇,卻是其他皇家子弟們的老師,過去孝賢皇后還在的時候,也很得皇后的敬重。

    並無任何過失的老臣,卻因為反對太子設立監察台而被迫榮休,看來,太子絕不會在他想做的事情上讓步。

    這一場大清查的最後,是皇太子趙惇終於按自己的意思建立起了獨立的監察台,與御史台平級,長官稱監察使,官位品級為正四品。皇太子從奏章中和自己的太子宮屬官中,選擇了一批年輕、又有經驗的官員加入其中,那個最早提出建議的諫院參事劉兵也被調入其中。

    一個月後,監察台開始運轉,讓大家震驚的是,監察台並沒有任命第一任的監察使,反而是由肅郡王趙適代管。巒明也進入了監察台,只是由於他的出身,沒有擔任官職,而是負責協助肅郡王調控監察台。

    眾臣只有一個想法:這對兄弟的關係也好的太過了吧?皇太子趙惇就不怕自己的皇兄藉機培養勢力?!

    趙適一開始得知自己的二弟居然想讓他掌控監察台的時候,也給嚇了一跳,連忙推拒。他倒不是害怕自己的二弟會有什麼疑心,但他很清楚,這監察雖無處置權,卻掌握著所有官員的陰私,稍有不慎就會被捲進朝廷裡的爭鬥,當然不願意坐這個蠟。

    可趙惇卻非要把這監察大權扔給他,理由嘛,一、現在趙惇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來掌控監察之權,他信任的臣子卻又都沒有什麼資歷,壓制不住那些老臣,而這兩點趙適都有;二、趙適現今還在參與朝政,那些臣子還是會在兄弟之間搗亂,乾脆把監察之權交給趙適,等於是明確向臣子們表示兄弟之間的牢不可分,讓他們老實點兒;三、趙惇認為趙適太過良善,復興大業要的是一往無前、果斷幹練,讓趙適負責監察,也是讓他看一看大宋官員的真實狀況,改變他過於柔和的個性。

    無奈的趙適只好被弟弟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代管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使了。

    還沒等給皇太子趙惇一棒子打昏的眾臣回過神兒來,這位皇太子的新舉措又出台了,他下旨重新在朝廷設立榷易院主管全國的對外商貿,取消了原廣州、明州、杭州三個市舶司的限制,規定凡境內有良港的沿海省份都可以向朝廷請旨設立市舶司,為榷易院的下屬機構。

    市舶司的權利也不再是限制民間貿易,轉成了收取稅費,控制不允許進口和出口的貨物,其它的市舶司也不再過問;還有就是登記來往船隻和人員,但大宋商人和商船出海要領取憑票,並有家鄉之人做保。而且,還將原來只允許官賣的**、珠貝、牙犀等放開,只需交納超過其它商品一倍的關稅,民間商戶也可以經營。

    所有進出口貨物必須向市舶司通告,便於市舶司的檢查。如有違反法令的行為,市舶司有權進行處罰。並命令在原大宋所公佈的商法基礎上,研究包括外貿在內的《商典》,規範所有大宋境內外的商業行為。

    此旨一下,又引起了一片嘩然。大宋商業繁盛,鼓勵和保護民間商貿,但在對外貿易上一直採取限制措施,這也是因為對外貿易無法控制,自由度太大的原故。雖然對外商貿也佔到了朝廷不小的收入,但從未放開對民間大宋商人出海的控制。

    更讓大家吃驚的是,沒多久,皇太子居然下旨成立皇家遠航船隊,專門負責官辦工場的出口。

    在這之前,官方各工場的產品只供應皇室、官府和軍隊,不會在市面上流通。物以稀為貴,官方工場的產品精緻華美,數量又少,早就成為交易各方的搶手商品。這下,得知大宋同意出口官辦工場產品的商人,早已把剛剛成立的榷易院給擠爆掉了。

    朝中的臣子對這位皇太子的舉措當然是反對的多,但也知道你光跟皇太子說什麼祖宗規據,他理都不會理。所以,有臣子上書,認為海外貿易雖然獲利巨大,但風險也大,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放開對海外貿易的限制,萬一有什麼變故,會導致朝廷政局動盪。

    誰知,皇太子接到大量反對的奏章之後,又召開了一次全體官員參加的朝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