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六回 遭貶斥父女分別 困汴京金兵南下2 文 / 任我*飛揚

    第三節

    外面的風波並沒有驚擾進了大牢的虞允文,這樣的結局也並沒有出乎他的預料,至於最後朝廷會如何處置他,他倒也猜不出來。畢竟他只在大宋當了不到兩年的臣子,還搞不清楚大宋朝廷會怎樣做。應該不至於送掉命吧?之前的大宋從不殺士大夫,這是大宋的祖訓。但也不一定,張覺不是已經被殺了嗎?可這個決定的權力並不是掌握在他手中,虞允文也沒那個心情去擔心。

    這幾個月兢兢業業的如履薄冰,虞允文也累了,他不想再多做什麼推測,乾脆靠在牆上,閉目養神。

    沒多久,一個獄卒慌慌張張的溜到牢門前,低聲道:「虞大人,大理寺少卿張邦昌來了,您千萬小心點,他可不是什麼好人。」然後匆忙離去。

    虞允文並沒有睜開眼睛,這個張邦昌,他在此次奉詔勞軍前在朝堂上見過一面。之前,也聽說過他的名聲,不過是個無恥的佞臣,身正不怕影子斜,沒什麼好怕的。

    很快,牢門響起了開鎖的聲音,幾個人的腳步聲走了進來。

    「虞大人好悠閒啊!」一個讓人聽著就不舒服的聲音,陰陰的響了起來。

    虞允文睜開眼,看到面前站著一個身穿四品大紅官袍的中年人,正是那個張邦昌:「原來是大理寺少卿張大人,這裡應該是你的管地吧,不知大人這麼快的來見我這個欽犯,為了何事?」

    「虞大人,你擅自領兵,違反朝廷律令,罪在不赦!」張邦昌倒背著雙手,沉著臉,還是那樣陰陰的聲音:「現在還有何分辨之詞嗎?」

    「沒有,這都是真的。」虞允文乾脆的承認了,反正這事人盡皆知,否認也沒用。

    「那你認罪伏法了?」張邦昌又緊逼上一句,心裡直嘀咕:不是說這個傢伙尖牙利齒,難對付的很嗎?怎麼這麼快就老實了?!

    「認罪?伏法?」虞允文好笑的問道:「張大人,請問我該認什麼罪?伏什麼法?是認不該救國的罪、還是違了不該打敗金人的法?」

    「好你個虞允文,果然是尖牙利齒!怎麼,覺著自己有功,還想向朝廷邀功請賞啊?」張邦昌聽了,只覺著這個虞允文還真的是不好對付,臉上立刻出現了一道黑溝,眼看著那火苗直往上冒。

    「我可沒這個想法,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也輪不到我來想。」虞允文淡淡的回答,看來這個張邦昌是有什麼目的,明顯是想在自己身上打壞主意,肯定沒好事:「張大人,我想你也很忙,有什麼話請你明說吧,不必和我打啞迷。我能幫就幫,不能幫你也不用浪費時間。」

    「你倒是很直接,好!乾脆。」張邦昌逼進虞允文近前,壓低聲音說道:「很簡單,只要你說出是誰指使你這樣做的,你不但不會有事,還可以憑著這次的功勞陞官,如何?」

    虞允文看了他一眼,果然!這個張邦昌是在代他們這一窩子混蛋傳話,他們想害的人,不用多想也能猜的到:「如果我不說呢?張大人,你是不是打算大刑伺候?』

    『當然不會,你虞大人現在在民間的威望極高,若是你死在這裡、或是出去的時候身上有傷,本官只怕會被那些暴民剝皮!我哪敢有這樣的念頭,虞大人儘管放心。」張邦昌陰森森的回答,然後冷冷一笑:「不過,本官想請虞大人享受一下睡不了覺的感覺,那會非常的有意思。」

    「這我倒是從來沒有試過,張大人還真是有心了。」虞允文依然平靜的回答,然後抬起手,看看自己的手指:「然後,等我堅持不了的時候,你張大人不用我說,只要用它們在供詞上一按就可以了,更簡單、更方便,張大人也不用為難了。」

    「人說虞大人聰明過人,看來是沒錯,可惜,你再聰明也改變不了這個結果。」張邦昌毫不臉紅的回答,得意的晃了晃手中的一張紙:「到時候,只怕沒人會相信你虞大人什麼都沒有做!所以,你還不如現在就招供比較好。你可以少吃些苦頭,本官也可以省點兒事,大家方便。」

    「如果我現在就毀了這些手指,你又如何用它們去陷害他人?!」虞允文不想再和這個無恥的傢伙廢話,冷冷的把雙手的十個指頭反手全壓在牆上,看著張邦昌的臉色變成了豬肝色:「你以為所有人都和你一樣貪圖富貴嗎?我連命都不在乎了,還會在乎幾根手指?!」

    「你……」

    正在此時,一個清幽的聲音在監捨的外面響了起來:「你不在乎自己的命和手指,可還有人會在乎。」

    牢裡的人都驚訝的望過去,只見清義道長手裡拎著一隻食盒,出現在監捨的外面。

    張邦昌的臉色頓時變得鐵青,這個老道士和虞允文的關係,朝中沒人不知道,他這樣急急的來逼虞允文,就是擔心這老道士知道了會搗亂,結果還是沒來的及。

    清義道長走了進來,冷冷的對張邦昌說道:「張大人,你就算是幫著自己的主子,也要懂些分寸。如果虞大人出了個好歹,你小心自己的人頭不保。給我滾!」

    張邦昌咬咬牙,卻不敢惹急了清義道長,只得帶著手下人離去。

    第四節

    看著張邦昌滾遠了,一個小小的身影才從拐角的地方靈活的鑽出來,衝進來張開雙手撲到虞允文懷裡,:「爹!」

    「水靈?!」虞允文看了看滿臉是淚的水靈,然後抬頭看看正在支使獄卒搬桌子、搬凳子,然後把帶來的食盒擺開的清義道長。

    清義道長一邊擺食物,一邊回答:「你這個調皮女兒,我也管不住,只好把她帶來了。」

    等把食物在獄卒搬來的小桌子上全都放好,清義道長揮手讓他們下去,這才在虞允文身邊坐下:「反正,我也是來陪你坐牢的,看那些混蛋還敢不敢來找你的麻煩。」

    「這怎麼能使得,您歲數大了……」

    「少說那些廢話,我不是跟你說過了嗎,道家何處不可修行?!再說,我要是呆在外面,還不得被你女兒吵死,當然就只有進來陪你了。」清義道長才不讓他說出什麼感激或拒絕的話,微微一笑:「放心吧,我可不是來陪你等死的。李綱大人他們正在盡全力救你,而且,百姓們現在已經是憤怒之極,要是你出了什麼事,後果可難講的很。」

    「實話跟你說,我能進的來,還是老官家已經給汴京軍民的激憤嚇壞了,讓鄭太后出面請我來的,就怕你想不開,出了什麼事,真的鬧出大麻煩來。」清義道長向外看了看,然後壓低聲音說道:「宗老將軍派人來傳話,雖然你留下的那些兵馬被朝廷解散,但張義他們早就到了宗老將軍那裡,已經安頓好了。宗老將軍擔心有人找張義的麻煩,又給他改名叫張俊,在老將軍那裡先當個校尉容身。等將來事情過了,沒人再注意他們,老將軍自會好好安排,讓你放心。」

    「這就好,可憐賢弟這已經是第二次改名了,希望有一天他能恢復自己的本名,為張覺父子爭回應得的一切。」虞允文想到被大宋朝廷出賣了的張氏一家,有些傷感的說道。

    「不要管張義了,想想你自己吧,這次,就是官家殺不了你,也絕不會允許你再留在汴京。以你現在在汴京軍民中的威望,睡著了他們也會害怕的。對你來說,很可能就是貶斥遠州,編管蠻夷之地,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清義道長搖搖頭,心裡難過,這大宋的皇帝怎麼都有殺害、貶斥良將功臣的習慣?無辜被害之人,在大宋的史書上已經是連篇累牘。到了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皇帝不僅不改,反而是變本加厲,簡直是不把大宋給折騰亡了不甘心。

    「無所謂,道長不必為我難過,我已經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是非曲直終有公論,至於結果,我不想管,隨他們去吧。」虞允文平靜的回答,看了看懷裡的水靈,輕撫著她的後背:「只是,到時候得找人幫我照顧水靈,她還小,不能再長途跋涉。」

    「才不要,爹,我要跟著你。」水靈不依的抱著父親撒嬌,就是不肯離開。

    「這孩子……」虞允文無奈的搖搖頭,突然想到了什麼,抬起頭問清義道長:「道長,趙良嗣大人他們家情況怎麼樣了?馬林呢?他沒有事吧?」

    「不出趙大人所料,金兵一南下,他就成了替罪羊,連同馬林一起被貶到郴州去了。」清義道長對朝廷的做法實在是沒法接受,可又無能為力,只能是歎息著搖頭,看到虞允文臉上擔心的表情,安慰他道:「不過,你可以放心,現在的郴州府府尹是李綱大人提撥的,李大人已經給他寫了信,要他一定照顧好趙大人叔侄。等過段時間,政局安定之後,再想辦法把他們保回來。」

    「還好,趙叔雖力主與金和議,但至少他是為了大宋。張覺內附的危險,他也早已提醒過朝廷,是朝廷沒有聽他的良言相勸,這事也不能完全怪到他一個人頭上。」虞允文也歎了口氣,這個大宋朝廷還真是……混蛋到了極點,忠於他們?有的時候想想看還真是覺得自己夠傻的。可如果讓他再次選擇,他還是不會選凶殘的金人。

    二選一!不忠於大宋也得忠,這還真的是讓人覺得很無奈。

    「現在,就看與金人議和的情況,朝廷已經下決心多給錢帛。議和能早點結束,你的案子就能早點得出個結果來。」清義道長把現在朝中的情況告訴虞允文,好讓他安心。

    可虞允文卻苦笑了一下,搖搖頭:「朝廷不會是認為只要和議成功,金兵就不會再次南下?想的美。」

    「你先不要管這事兒了,等你的案子有了結果再說其他的。」

    終於,春暖花開的時節,金宋和議有了結果,宋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及附屬土地給金,並給金以大量的金銀珠玉。

    在獄中的虞允文得知大宋決定割三鎮之後,頓時無語,真不知道朝廷是不是又在犯白癡病!

    太原、中山、河間三鎮構成一個品字形,正好擋在汴京的正面。金要南下進攻汴京,就必須拿下三鎮,否則後路隨時可能被截斷。上一次大戰中,就是因為太原的死守,導致了金西路軍無法按時趕到黃河岸邊與東路軍會合,大大減輕了黃河防線正面的壓力。

    如今,金人要求割三鎮,其目的已經昭然若揭,很明顯是準備再次南下,先借用和談的機會撥除前進路上這三顆必須除去的釘子。大宋朝廷居然還就輕易拱手把它們讓了出去,金人連攻都不用攻了,他們的鐵騎這下可以直接打到黃河岸邊,大宋的京師危險了!

    可現在朝廷根本不可能聽取虞允文的意見,他也只能謂歎而已。

    和議達成之後,正如清義道長猜測的那樣,朝廷以虞允文「擅行軍事,不聽朝旨。」為由將他免職;但又以「於國尚算有功」,擢情處置,貶雲南為一小小的縣丞,並由當地官府編管,即刻上路、不得遲緩。

    本書源自看書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