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四回 幽雲變風雨欲來 寒人心義士隕命2 文 / 任我*飛揚

    第三節

    「說真的,我還真是想不通大宋到底是怎麼回事?不殺士大夫,卻對武將如此的刻毒,太祖本人還是武將出身呢。不怕外敵入侵的時候,武將全部倒反、出賣自己的國家嗎?」馬林過去看到大宋的史籍時,就想不明白宋朝的君臣究竟是何主意?難道打算把武將全逼得造反嗎?現在,身在大宋,自己也成為了宋臣的一員,卻更加的想不通。

    李節無奈的笑笑,大概介紹了一下,宋朝為了防止武將擁兵,不聽朝廷命令,甚至叛亂,把軍權給分開了:樞密院調兵、三衙管兵,有事的時候皇帝臨時派將統領統兵。太尉只是一個名義上武官中最高的職務,一般只是虛職。而且不允許武將任高級主官,武將必須在文官、甚至是宦官的壓制和掌控之下。

    所以,朝廷的軍隊效率低下不說,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將領謀反是不可能了,軍隊也就成為一盤散沙,沒有了戰鬥力,打敗仗也就不必奇怪。

    「我想,正是因為太祖以武將掌軍,才有可能黃袍加身、成為一國之君。這樣得來的帝位,他又怎麼可能信任武將?杯酒釋兵權,早已明記在了煌煌史冊之上。」虞允文淡淡的說了一句,然後笑了笑:「不說這些了,雜藝表演開始了,我們好好看演出吧。」

    此時,天街上百戲上演、奇巧百端,歌舞樂聲相雜、互相爭勝。各個重臣府上的家伎舞女也開始為大家免費演出,你方唱罷我登場,四處蕭鼓大作、絲竹婉轉,熱鬧無比。

    京城百姓驚呼、歡叫聲此起彼伏,在一旁大飽眼福,人潮來去、歡騰無比。

    而且,為了祈福國泰民安和慶賀幽雲回歸,皇帝趙佶特命:「觀燈百姓,不問富貴貧賤,老少尊卑,皆到端門下,賜御酒一杯。」

    無數百姓聽到詔令之後,當然都想一粘天恩,擠擠捱捱,一齊往端門而來。

    還好汴京府早已準備妥當,安排諸多衙役在一邊指揮,方才沒有搞出事來。

    李節笑著指給他們看各家的演出,評點新人、口味管弦,也不忘了提醒他們觀賞那些美麗動人的少女。

    大宋風尚開放,這樣的時機,少女們全都打扮的花枝招展,身上佩帶多少不一、大大小小的燈球,美艷不可方物。

    「這些女子倒都是落落大方,不落俗形,恍恍然若凌波仙子,不虧為大宋人物。」馬林看年輕男女互相追趕、嘻戲,覺得甚為有趣,笑著說道。

    「這馬叔就不知道了,大宋婚姻對門第要求不高,一旦能夠被哪家貴公子看上了,就可以一步登天,連帶著家人也會有好處,這是姑娘們尋找聯姻對象的最好時機。」李節也笑著指點著告訴他們,然後促狹的擠擠眼睛:「兩位叔叔現在身邊孤單,都還沒有妻室,乾脆在這些美女中挑選一個,到時候讓我叔父做媒,幫你們提親如何?」

    「得、得、得,節小子你可別害我,我今日沒得罪你吧?」馬林連連搖手,馬上拒絕。

    「馬叔你就不要管了,趙良嗣趙大人正在為他尋找合適的貴家小姐,準備聯姻呢。」虞允文也覺得的好笑:「至於我,暫時還沒這個心情,李兄的媒是做不成了。」

    一直熱鬧到半夜,一長串紅色紗球燈籠挑起在半空,大家都知道這是御駕回宮的信息,街上的百戲演出停止,漸漸安靜下來。

    三聲擊杖聲響過之後,殿前護駕諸衛排開鑾駕,皇帝回宮,百姓在街邊跪送。

    隨後,宣德樓四周的數十萬盞燈慢慢熄滅,百姓們漸漸散去,到其他地方接著觀燈、玩耍。

    元夕佳節此後進入了**,無數繽紛的煙火在漆黑的夜空中綻放,絢爛的華燈將會通宵達旦,整個汴京城早已成為了夢幻之城。

    正月過後,幽雲那邊又出了事。戰略重地平州的主官——身為幽雲漢人的原遼平州軍節度副使張覺,投金後被金人任命為南京留守,掌管平州、營州、灤州。但張覺依然心念漢人,對金人心存疑慮,結果在自己的下屬和路過平州被押送北上的幽雲漢人的支持下,宣佈反金,投向大宋。

    張覺的使者、謀士李石到達汴京請求內附,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大宋朝廷和士林都陷入了該不該接受張覺的投靠、以及如果接受又如何應對金人的爭執中。

    平州內的遼東走廊,連接女真人故地遼東和幽雲,其中的山海關是大金志在必得的戰略要地。天子趙佶為了控制大金進入中原,有意接受張覺反金歸宋的行為。朝廷中的那些只知爭權奪利的重臣們,不是明哲保身、就是糊塗透頂,大多逢迎上意,沒有人站出來反對皇帝引火燒身的舉動。

    趙良嗣急了,以他對女真人的瞭解,認為這個化外民族絕對不好惹,性如虎狼、又狡詐萬分。他深知兩國之約已經明確禁止在對方境內招降納叛,大宋如果收納張覺,是大宋先違約背盟,女真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搞不好會借此機會大做文章。

    已經無法沉住氣的趙良嗣,不僅自己極力上表反對朝廷介入金朝內亂,並通過馬林將他的意見傳達給了虞允文,請李綱等人出面幫助自己,說服朝廷立斬李石,將頭顱送回大金,以表示大宋的誠意。

    第四節

    皇帝還沒能被說服,但已經罷相回到家中、由於身體原因被道君皇帝特許暫不離京的蔡京,發現了趙良嗣居然主動和李綱聯合上書反對皇帝的做法,這回可算是找到了他所認為的、暗中害他的人。

    只顧發洩怨氣的蔡京,根本就沒有考慮趙良嗣為什麼要如此激烈的反對收納張覺、甚至冒著被同黨認為是叛徒的危險,只是想報復自己的仇人,讓自己的同黨故意與趙良嗣作對。蔡京的同黨甚至在皇帝跟前進言,詆毀趙良嗣是收了金人的賄賂,不願意皇帝再立下蓋世之功。

    稀里糊塗的天子趙佶果然聽信了蔡京一黨的讒言,根本對趙良嗣的忠言不予理睬,接受了張覺的內附,將張覺的手下改為泰寧軍,並加封其為泰寧軍節度使,總管三州的兵馬。

    趙佶對自己能夠輕易控制平州要害還很是得意,他就沒有考慮到強盛的金國不是沒落的遼,一旦激怒了大金的後果會有多嚴重!

    李節陪著虞允文從李綱的府上出來,慢慢的沿著街道往前走,兩人現在都沒有說話的興趣。剛剛他們才從李綱那裡知道,朝廷已經決定了接受張覺的內附,還根本沒有考慮到如此做後果。

    三個年輕文士迎面走來,看到李節,便走到了他們的面前,一個文士立刻拱拱手,笑著開口打招呼:「孝節兄,好久不見。」

    「太常兄,你這是準備去哪裡?」李節也笑著和對方答話,順便拱手還禮。

    「我們準備去金明池聚會,高兄他們已經過去了。孝節兄,好久沒有在談詩論文了,你當初可是我們太學中的論辯高手,你也一起來吧。」

    位於京師的太學和國子監是大宋優秀士子匯粹之地,由於大宋風氣開放,思想活躍的年青士子們在學習之餘常常討論實務、評論官吏,乃至軍國大事,還真有當年大漢時期太學的遺風。

    當然,在這裡面能夠因為辯論而被稱讚的,水平也絕對不會差。

    「這……」李節猶豫了一下,轉頭看了看虞允文:「我這裡還有朋友,不方便,下次吧。」

    虞允文聽了,只是淡淡一笑:「賢侄,現在沒事了,你去吧,我自己回去。」

    「這位文士何不一起前去?大家不過是以文會友,是一群士林之人結交英材的聚會罷了。」

    「這不太合適,我並不是太學或者國子監的學生,也不是大宋的貢生,」還沒等李節想到該如何回答,虞允文已經淡然的說道,不等對方開口,他乾脆直接把話挑明:「我來自幽雲,即所謂的『北方蠻子』,只怕沒有資格參加你們的聚會,還是不去為好。」

    「閣下是不是文士?或者乾脆就是大宋的官員?」旁邊兩名文士顯出了有些詫異的表情,面前的張公子卻並沒有什麼意外的表現,而是直接問道。

    「我現在是中書舍人,一個閒官。」

    「閣下應該就是虞允文虞大人了,在下張行華張太常,見過虞大人。」張公子聽了虞允文的自我介紹,立刻向他行禮如儀。

    虞允文甚覺意外,這汴京城裡認識自己的人實在是太少,就算加上自己的同事,估計也不會超過一百個,這位張行華公子應該沒有照過面,他怎麼會認識自己?虞允文扭頭看了看李節,可李節卻向他搖了搖頭,攤了攤手做了個不明白的姿勢。

    對面的張行華看到他們兩個的表現,笑了起來:「虞大人,你的事不是孝節兄告知我的。,是您的同僚劉文全大人對我提到過您。他是我家的世交,對您可是很佩服的。至於您是不是幽雲人,我覺得和參加聚會沒有什麼關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幽雲漢人。虞大人,請原諒我剛剛見面就多嘴多舌,但我覺得,想要讓大家接受幽雲漢人,還是應該和大家多接觸為好,還是一起去吧。」

    為張行華的真誠所動,虞允文終於答應和他們一起去參加這個聚會,他也想借此機會,看看一般的大宋士子是怎樣看待朝廷最近的舉措。

    一路走、一路交談,經張行華自我介紹,虞允文才知道,張行華是大宋主管軍隊調動和指揮的樞密院副長官——同知樞密院事張叔夜的孫子,為人灑脫,在太學士中很有威信。另兩位同行的文士也都是太學士、官家子弟,宋太文,字同節;曹義,字守文,在太學中十分活躍。

    金明池是汴京城裡著名的名勝之地,也是京城人士最喜歡的聚會之所,這座江南風味濃郁的園林佔地足有近百公頃的面積,亭台樓閣充斥其中,樹林花草無數。金明池中分成了九個獨立的庭院,以方便客人們在此聚會、行宴。

    現在,位於左側的流香園裡隨處可見身穿文士長衫、頭帶文士帽的士子,正這兒一堆、那兒一群的在高談闊論。

    看到張行華一行進了大門,就有不少士子熱情的跟他們打招呼,四名士子都忙著還禮應答。

    虞允文看著這些風華正茂的大宋年青士子,心中不由得想起自己學習的時候,可惜,那時的大遼管制甚嚴,除了關係默契的至友,誰都不敢在一起談論國事,以免禍從口出。從這點來說,大宋還真不虧是人文匯粹之地。

    穿過十多個庭院,他們才來到了流香園的院子裡,這裡十分寬敞,人也聚的最多。此時,一名文士正在中間發表著高見,神采飛揚。

    張行華把他們帶到院子旁邊一個石桌邊,笑著說道:「今天本來是要會文,可聽他們討論的內容,全是最近的國事。現在,我們先坐下,聽一下他們怎麼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