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秦家有女

正文 第79章 霧失津台 文 / 無痕之歌

    純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

    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方太君緩過神,抬手示意自己無事,突聞長孫女的噩訊,猶如抽走大半條命,造孽呀!再是天王老子,眼看著搭進兩個孫女,也恨得牙根緊咬。捅出去,衍聖公換人,讓曾外孫如何自處,秦家從中不得利,反受其累;不出這口氣,真窩火。真是活的太長了,早早閉眼,萬事都落個乾淨。

    雙福請了太醫到廂房去,轉頭從知言手中接過帕子,示意她去用飯,知言毫無胃口,默不作聲為方太君除去頭上首飾釵環。

    正好各房太太並大奶奶聞訊趕來,府裡今日動靜不同尋常,各位太太在房中坐臥不寧,時時派人打聽。才探聽得到下人們用春凳抬著送大太太回房,身邊跟有太醫,老太太身邊的小丫頭們來傳話,說老太太身子也不好。

    二太太帶著兒媳並常氏、六太太行色匆匆,不掩慌色,都圍過來瞧方太君。瞧見婆母今日模樣,二太太偏頭望向雙福,探詢究竟,雙福神色凝重微搖頭。

    知言垂目站到一旁,把榻前位置讓給幾位太太並大嫂。

    方太君閉目躺著,虛弱地開口:「我無妨,分個人去你大嫂處。」

    二太太乖巧的地應下:「兒媳這就過去,讓明兒媳婦陪著老太太。」

    方太君微不可察地點了下頭,再做假寐,不理會諸人。

    二太太和兩個弟媳打個眼色,正欲出去,卻有個婆子來報:「二奶奶怕是要生了,晚飯前開始喊痛,已去了數趟恭房。」

    方太君聽信猛翻起身,直覺天眩地轉,撲倒在枕上,強撐著說話:「為何不早點來報,正好太醫在府裡,先讓他們瞧,再讓穩婆們都過去。」

    二太太連忙扶住婆母,安慰道:「兒媳去盯著,不會出差錯,老太太莫心慌,旭兒媳婦從娘家帶來兩個善經管生產的婆子,有她們在,萬事穩妥。」

    方太君想及此處,索性放話:「你大嫂身子不好,你先把家管起來,平時多受累,也給我分憂不少。」

    二太太略猶豫,若說以前三房不在京,她時不時暫管家沒人嚼舌頭,眼下三太太在身邊,接也不是,不接更不是。這當下緊要關頭,可是不敢做推辭,等空閒了再同老太太說,故也應下。

    方太君叮囑常氏和六太太兩人:「你兩人在旁多協助,等過了這陣子,我再謝你們。」

    常氏和六太太連說不敢。

    常氏忖度情形,子嗣為大,陪笑說:「老太太,我現在就陪二嫂過去盯著侄兒媳婦。」

    方太君再加一句:「缺什麼只管來拿,用不著可惜藥材,萬事以大人為重。」語氣深沉,重若千鈞。這是給兩人兒媳吃定心丸,倘若有變,先保大奶奶,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秦家再不敢出差錯。

    有老太太發話,二太太心中石頭落地,衝著六太太示意一眼,先和常氏直奔秦旭住所。

    六太太湊到婆母身邊,溫聲說:「老太太,不知大嫂是個什麼情形,她身邊眼下也沒得力的人,兒媳過去盯著,您可要好生休養。」

    方太君復又躺下,微點頭。

    六太太走時又同大奶奶叮囑許多,這才帶著丫頭去大房。

    眾姐妹得信也陸續趕來,除了知嫻去了大太太處,其餘幾個頂著疑惑,默默陪坐在一旁,滿屋珠翠,靜如空蕩無一人。

    丫頭們送來了幾樣粥,大奶奶請方太君勉強少用點,好一時吃藥時胃裡不空。

    方太君行事有度,總要想著好起來,莫在緊要關頭給兒孫添愁,在雙福和幾個姐妹合力幫扶下坐起身,斜倚迎枕,喘著粗氣,瞬時老邁幾歲。

    大奶奶親自喂祖母,方太君只用兩口,推到一旁,眼淚如串線般,蒼老的臉上滿是傷心與哀痛,語帶哽咽:「九丫頭,你對大家說,早晚都要知道。」

    說什麼,說大姐得急病沒了。知言定神看一眼方太君,明白言下之意,先嚥口水潤喉,瞧一圈滿屋子的姐妹,個個露出焦急的神色,才開口說話:「大姐夫上京來報信,大姐姐幾日前得急病沒了。「語調都不像是自己的,聲音飄忽在空中,虛幻渺然。

    方太君鬆一口氣,再次躺下,就這樣吧。

    消息太過突然,眾姐妹掩口驚呼,花容失色。

    大奶奶心下大驚,手中微鬆,半碗溫粥潑灑到衣裙上,她急忙站起來,走到一旁讓丫頭幫著收拾,把一絲疑惑壓在心底。

    知第一個跳起來,撲到知言眼前,急切地問:「可做准,大姐姐身體康健,怎麼會突然間得病沒了?」

    知言盯著近在咫尺的知,粉面燦若桃花,交織出另一張國色天香的容顏,伊人已逝,真像淹沒。撒這種謊,有種做幫兇的感覺。故她面無表情,再不回答。

    知靜走過來輕拉知,示意她看向方太君,屋裡幾個姐妹輕聲啜泣,不敢哭出聲,生恐讓方太君再添憂愁。

    前頭男人們大概議完事,全都湧進正榮堂,眾姐妹見機告退,知言不給旁人相問的機會,大步走在前,回到自己房裡悶頭睡下,真想把床帳化成殼,隔絕外面的天地,一覺醒來時光能倒流,變回原樣。

    這一夜混亂不堪,秦府中軸三個大院,正榮堂方太君一病不起,大太太人事不醒,掙扎在生死線上;二奶奶年少青春,頭胎產子,母子徘徊在鬼門關前,兩層婆母都自顧不暇。韓家帶來的陪嫁丫頭婆子毫無主心骨,如熱鍋上的螞蟻到處奔走,還是二太太吐出方太君之

    之言,她們才安心,背地裡直念佛祖保佑。

    如此數樁事迭加在一起,直苦了二太太並常氏幾人,忙前忙後,好不容易守得秦家嫡長重孫呱呱落地,尚來不及歡喜,轉頭聽聞知琴已疫。二太太先呼老天不長眼,與兩個弟媳抱頭痛哭。

    ******

    知琴暴病身亡已成定局,消息如長了翅膀在府中傳個遍,秦府上下為風華絕代的大小姐扼腕歎息。

    二奶奶為秦家生下嫡長重孫,第四代頭一個男丁出世的喜悅淹沒在眾人的悲傷中。老狐狸為重孫起名秦士章,章哥兒的洗三宴上,只有韓家大太太是真心露笑,家中幾位太太和眾姐妹都強顏歡笑,背地裡默默流淚。

    大太太昏迷兩日後終醒過來,抱著知嫻心肝肉兒地痛哭,大有把女兒揉到懷裡之勢,眾人合力才勸開,她仍是拉著知嫻不放手,日夜不離左右。如此數日後,大太太身體慢慢康復,知嫻瘦得脫了人形,憔悴如春末殘花,只一雙眼睛明亮如斯。

    這日午後,大太太倚著床頭看屋外,目帶失神,孫兒都快滿月,沒來及去看一眼,兒媳頭回生產,做婆婆的不能盡心,虧欠她了。

    知嫻捧著藥碗進屋,脆聲笑說:「母親精神好多了,先用過藥,再睡一個時辰,等明天我帶章哥兒過來,讓你瞧一眼。」

    大太太眼瞅著女兒消瘦的身形,昔日圓潤的臉龐變成了瓜子臉,彷彿一夜之間長大,撐起大房內務,應付人情往來,又欲落淚,終是強忍住,輕喚知嫻過來說話。

    知嫻侍奉母親用完藥,漱口後,使了下人都出去,這才坐到大太太身邊,鄭重其事地說:「母親,我想好了,大姐姐不在,鈞兒和柔兒都無人照看,外人那有親姨母貼心,您就答應讓我嫁到孔家去。」

    大太太說及孔家,面色潮紅,言辭激動:「絕對不行,只要我活著,你死了這條心。」

    知嫻為大太太輕撫後背,緩語說:「母親,大姐死得蹊蹺,你們都不說,難道我就猜不出來。」

    大太太張大嘴巴,把話咽在肚子裡,拉過知嫻的手,懇求道:「老太太為你相了個好人家,門風清正,又是故交,那孩子也是個正派人,聽母親的話,好生過自己的日子,不用跟著再趟渾水。」

    知嫻笑意寥落,輕輕說:「母親,你知道我的心思,嫁不了那個人,同誰過都一樣,不如我替大姐姐去照顧兩個孩子。鈞兒和我最親,每回大姐來信,他都要親自寫一篇字捎來讓我看,柔兒才三歲,諸事懵懂,沒娘的孩子最是可憐。等旁人做了繼母,生下自己的孩兒,能分給他倆多少真心。」

    大太太眼中淚花打轉:「我也疼兩個外孫,可你外祖母當年過的日子,歷歷在目,你二姑母也是做繼室,何等辛苦,才有今日,我都瞧在眼裡,怎麼能捨得讓你去受這個苦。」

    知嫻心中主意打定,無論如何要說動大太太,她半蹲在床前,仰起臉說:「母親,大姐姐嫁到孔家為做一品公夫人,眼下她沒這個福氣,早早撒手去了。我替她守住這個位子,用心把鈞兒和柔兒帶大,將來我也做個一品公夫人,豈不更好。」

    大太太心中刀割,捧在心手千寵萬疼的幼女,卻挑了最艱難的一條路,偏要拿出話來安慰自己,她伸出手捧著知嫻的臉,柔聲說:「母親幼年在揚州日子過得不暢快,因又有你姐姐和哥哥在前頭撐著,故一心讓你過得無憂。世事難料,早知如今,我決不會也不讓你大姐嫁到孔家去,挑個京中平常的人家,時常能回娘家,母親更捨不得你遠嫁。」

    知嫻淚如滾珠,猶在笑,心中明瞭,故也說:「母親,大姐姐怎麼死的,我也不必知道。可她的陪嫁偷偷跑到燕京,因腳力慢,落到大姐夫後面,一回府就被關起來,不只我一人瞧在眼裡。九妹連著數日在人前未吐一言,眾人都說她眼瞧著你吐血,受了驚,自小長大的姐妹性情如何,女兒心中有數,她怎會輕易嚇破膽。一樁樁,一件件,母親還能放心兩個外甥隻身在孔家。」

    正說中大太太的心事,為母則強,她再不能落淚,長歎不語。

    知嫻再語:「大姐夫人品端正,不會辱沒女兒,孔家定是虧欠了咱們,等我嫁過去,還怕了他們不成。」

    大太太搖頭,依是不應下,知嫻懇求道:「母親,你就成全女兒,以前女兒不懂事,心念著不該念的人,讓母親為我擔憂勞心。家中養我這麼多年,該是我出力分憂之時。」

    大太太摟過知嫻,輕輕呢喃道:「我上輩子是造了什麼孽子,來受世間萬般苦。」

    知嫻默默流淚,出聲安慰道:「母親,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

    至此,知嫻與孔家的婚約生效,待大姐夫為知琴守夠孝,知嫻十里紅妝出嫁,撫養兩個外甥成年,自己也為孔家生下兩女一子,先做衍聖公世子夫人、再做一品公夫人、太夫人,待孔鈞為生母請封後,秦家雙姝姐妹花都為一品公夫人,後世傳為佳話,其中艱辛和背後隱藏的真像永遠被湮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