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節 文 / 史鐵生
十四
你或許要這樣反駁:那個「我」已經不是我了,那個「我」早已經不是(比如說)史鐵生了呀!這下我懂了,你是說:這已經不是取名為史鐵生的那一具肉身了,這已經不是被命名為史鐵生的那一套生理機能了。
但是,首先,史鐵生主要是因其肉身而成為史鐵生的嗎?其次,史鐵生一直都是同一具肉身嗎?比如說,30年前的史鐵生,其肉身的哪一個細胞至今還在?事實上,那肉身新陳代謝早不知更換了多少回!30年前的史鐵生——其實無需那麼久——早已面目全非,背駝了,發脫了,腿殘了,兩個腎又都相繼失靈……你很可能見了他也認不出他了。總之,僅就肉身而論,這個史鐵生早就不是那個史鐵生了。你再說「那已經不是我了」還有什麼意思?
十五
可是,你總不能說你就不是史鐵生了吧?你就是面目全非,你就是更名改姓,一旦追查起來你還得是那個史鐵生。
好吧你追查,可你追查根據著什麼呢?根據基因嗎?據說基因也將可以更改了。根據生理特徵嗎?你就不怕那是個克隆貨?根據歷史嗎?可書寫的歷史偏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還能根據什麼?根據什麼都不如根據記憶,惟記憶可使你在一具「縱使相逢應不識」的肉身中認出你曾熟悉的那個人。根據你的記憶喚醒我的記憶,根據我的記憶喚醒你的記憶,當我們的記憶吻合時,你認出了我,認出了此一史鐵生即彼一史鐵生。可我們都記憶起了什麼呢?我曾有過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背後我曾有過的思想、情感、心緒。對了,這才是我,這才是我這個史鐵生,否則他就是另一個史鐵生,一個也可以叫做史鐵生的別人。就是說,史鐵生的特點不在於他所棲居過的某一肉身,而在於他曾經有過的心路歷程,據此,史鐵生才是史鐵生,我才是我。不信你跟那個克隆貨聊聊,保準用不了多一會兒你就糊塗,你就會問:哥們兒你到底是誰呀?這有點兒「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十六
打個比方:一棵樹上落著一群鳥兒,把樹砍了,鳥兒也就沒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它們在別處。同樣,此一肉身,棲居過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緒,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緒也就沒了嗎?不,他們在別處。倘人間的困苦從未消失,人間的消息從未減損,人間的愛願從未放棄,他們就必定還在。
樹不是鳥兒,你不能根據樹來辨認鳥兒。肉身不是心魂,你不能根據肉身來辨認心魂。那鳥兒若只看重那棵樹,它將與樹同歸於盡。那心魂若只關注一己之肉身,他必與肉身一同化作烏有。活著的鳥兒將飛起來,找到新的棲居。繫於無限與絕對的心魂也將飛起來,永存於人間;人間的消息若從不減損,人間的愛願若一如既往,那就是他並未消失。那愛願,或那靈魂,將繼續棲居於怎樣的肉身,將繼續有一個怎樣的塵世之名,都無關緊要,他既不消失,他就必是以「我」而在,以「我」而問,以「我」而思,以「我」為角度去追尋那亙古之夢。這樣說吧:因為「我」在,這樣的意義就將永遠地被猜疑,被描畫,被建立,永無終止。
這又是「我在故我思」了。
十七
人所以成為人,人類所以成為人類,或者人所以對類有著認同,並且存著驕傲,也是由於記憶。人類的文化繼承,指的就是這記憶。一個人的記憶,是由於諸多細胞的相互聯絡,諸多經驗的積累、延續和創造;人類的文化也是這樣,由於諸多個體及其獨具的心流相互溝通、繼承和發展,個人之於人類,正如細胞之於個人,正如局部之於整體,正如一個音符之於一曲悠久的音樂。
但這裡面常有一種悲哀,即主流文化經常地湮滅著個人的獨特。主流者,更似萬千心流的一個平均值,或最大公約數,即如詩人西川所說:歷史僅記錄少數人的豐功偉績/其他人說話匯合為沉默。在這最大公約數中,人很容易被描畫成地球上的一種生理存在,人的特點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之於其他生命)的空前複雜,有如一台多功能的什麼機器。所以,此時,藝術和文學出面。藝術和文學所以出面,就為抗議這個最大公約,就為保存人類豐富多彩的記憶,以使人類不單是一種多功能肉身的延續。
十八
生命是什麼?生命是永恆的消息賴以傳揚的載體。因那無限之在的要求,或那無限之在的在性,這消息必經某種載體而傳揚。就是說,這消息,既是在的原因,也是在的結果。否則它不在。否則什麼問題都沒有。否則我們無話可說,如果從不吱聲的X。X是什麼?廢話,它從不吱聲怎麼能知道它是什麼?
它是什麼,它就傳揚什麼消息,反過來也一樣,它傳揚什麼消息,它就是什麼。並非是先有了消息,之後有其載體,不不,而是這消息,或這傳揚,已使載體被創造。那消息,曾經比較簡陋,比較低級,低級到甚至談不上意義,只不過是蠕動,是顫抖,是隨風飄揚,或只是些簡單的慾望,由水母來承載就夠了,有恐龍來表達就行了。而當一種複雜而高貴的消息一旦傳揚,人便被創造了。是呀,當亞當取其一根肋骨,當他與夏娃一同走出伊甸園,當女媧在寂寞的天地間創造了人,那都是由於一種高貴的期待在要求著傳揚啊!亞當、夏娃、女媧,或許都是一種描畫,但那高貴的消息確實在傳揚,確實的傳揚就必有其確實的起點,這起點何妨就叫做亞當、夏娃,女媧和伏羲呢?正如神的在先於神的名,其名用了哪幾個字本無需深慮。傳說也正是這樣:亞當和夏娃走出伊甸園,人類社會從而開始。女媧和伏羲的傳說大致也是如此。
十九
但這消息已經是高貴得不能再高貴了嗎?只要你注意到了人性的種種醜惡,肉身的種種限制,你就是在諦聽或仰望那更為高貴的消息了。那更為高貴的消息,也許不能再經由蛋白質所建構的肉身來傳揚,不能再以三維的有形而存在,或者僅僅是因為我們受這三維肉身的限制而不能直接與它相遇,甚至不能邏輯性地與之溝通,因而要以超越時空的夢想、描畫和祈禱來追尋它,來使這區區肉身所承載的消息得以遼闊,得以昇華。這便是信仰無需實證的原因;實證必為有限之實,信仰乃無限之虛的呼喚。
二十
因而也可以猜想,生命未必僅限於蛋白質的建構,很可能有著千變萬化的形式,這全看那無限的消息要求著怎樣的傳揚了。但不管它有怎樣的形式(是以蛋白質還是以更高級的材料來建構),它既是消息的傳揚,就必意味著距離和差異。它既是無限,就必是無限個有限的相互聯絡。因此,個人便永遠都是有限,都是局部。那麼,這永遠的局部,將永遠地朝向何方呢?局部之困苦,無不源於局部之有限,因而局部的歡愉必是朝向那無限之整體的皈依。所以皈依是一條永恆的路。這便是愛的真意,愛的遼闊與高貴。
無聊的人總是為皈依標出一處終點,期求著一勞永逸的福果,一尊寶座,或種種超出常人的功能(比如特異功能)。沒有證據說那神乎其神的功能全屬偽造,但這樣的期求哪裡還是愛願呢?不過是宮廷朝政中的權勢之爭,或綠林草莽間的稱王稱霸的變體罷了。究其原因,仍是囿於一己之肉身的福樂。然而你就是鋼筋鐵骨,還不是「荒塚一堆草沒了」?你就是金鋼不壞之身,還不是「沉舟側岸千帆過」?那無限的消息不把任何一尊偶像視為永恆,惟愛願於人間翱飛飄繚歷千古而不死。
二十一
你要是悲哀於這世界上終有一天會沒有了你,你要是恐懼於那無限的寂滅,你不妨想一想,這世界上曾經也沒有你,你曾經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之中。你所憂慮的那個沒有了的你,只是一具偶然的肉身。所有的肉身都是偶然的肉身,所有的爹娘都是偶然的爹娘,是那亙古不滅的消息使生命成為可能,是人間必然的愛願使爹娘相遇,使你誕生。
這肉身從無中來,為什麼要怕它回到無中去?這肉身曾從無中來,為什麼不能再從無中來?這肉身從無中來又回無中去,就是說它本無關大局。大局者何?你去看一齣戲劇吧,道具、佈景、演員都可以全套地更換,不變的是什麼?是那台上的神魂飄蕩,是那台上台下的心流交匯,是那幕前幕後的夢寐以求!人生亦是如此,毀壞的肉身讓它回去,不滅的神魂永遠流傳,而這流傳必將又使生命得其形態。
二十二
我常想,一個好演員,他/她到底是誰?如果他/她用一年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形象,你說,在這一年裡他/她是誰?如果他/她用一生創造了若干個獨特的心魂,他/她這一生又是誰呢?我問過王志文,他說他在演出時並不去想給予觀眾什麼,只是進入,我就是他,就是那個劇中人。這劇中人雖難免還是表演者的形象,但這似曾相識的形象中已是完全不同的心流了。
所以我又想,一個好演員,必是因其無比豐富的心魂被困於此一肉身,被困於此一境遇,被困於一個時代所有的束縛,所以他/她有著要走出這種種實際的強烈慾望,要在那千變萬化的角色與境遇中,實現其心魂的自由。
藝術家都難免是這樣,乘物以游心,所要借助和所要克服的,都是那一副不得不有的皮囊。以美貌和機智取勝的,都還是皮囊的奴隸。最要受那皮囊奴役的,莫過於皇上;皇上一旦讓群臣認不出,他就什麼也沒有了。所以,凡高是「向日葵」,貝多芬是「命運」,尼采是「如是說」,而君王是地下宮殿和金縷玉衣。
二十三
無論對演員還是對觀眾,戲劇是什麼?那激情與共鳴是因為什麼?是因為現實中不被允許的種種願望終於有了表達並被尊重的機會。無論是恨,是愛,是針砭、讚美,是纏綿悱惻、荒誕不經,是唐·吉訶德或是哈姆雷特,總之,如是種種若在現實中也有如戲劇中一樣的自由表達,一樣地被傾聽和被尊重,戲劇則根本不會發生。演員的激情和觀眾的感動,都是由於不可能的的一次可能,非現實的一次實現。這可能和實現雖然短暫,但它為心魂開闢的可能性卻可流入長久。
不過,一旦這樣的實現成為現實,它也就不再能夠成為藝術了。但是放心,不可能與非現實是生命永恆的背景,因此,藝術,或美的願望,永遠不會失其魅力。
二十四
然而,有形的或具體的美物,很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喪失其美。美的難於確定,使毛姆這樣的大作家也為之迷惑,他竟得出結論說:「藝術的價值不在於美,而在於正當的行為。」(見《毛姆隨想錄》)可什麼是正當呢?由誰來確定某一行為的正當與否呢?以更加難於確定的正當,來確定難於確定的美,豈不荒唐?但毛姆畢竟是毛姆,他在同一篇文章中不經意地說了一句話:「他們(指藝術家)的目標是解除壓迫他們靈魂的負擔。」好了,這為什麼不是美的含意呢?你來了,你掉進了一個有限的皮囊,你的周圍是隔膜,是限制,是數不盡的牆壁和牢籠,靈魂不堪此重負,於是呼喊,於是求助於藝術,開闢出一處自由的時空以趨向那無限之在和終極意義,為什麼這不是美的恆久品質,同時也是人類最正當的行為呢?
二十五
所以要尊重藝術家的放浪不羈。那是自由在衝破束縛,是豐富的心魂在掙脫固定的肉身,是強調夢想才是真正的存在,而肉身不過是死亡使之更新以前需要不斷克服和超越的牢籠。
因此有件事情饒有趣味:男演員A飾男角色甲,女演員B飾女角色乙,在劇中有甲和乙做愛的情節,那麼這時候,做愛的到底是誰?簡單說吧,你能要求A和B只是模仿而互相毫無性愛的慾望嗎?這樣的事,尤其是這樣的事,恐怕單靠模仿是不成的,僅有形似必露出假來——三級片和藝術片的不同便是證明;前者最多算是兩架逼真的模型,後者則牽連著主人公的浩瀚心魂和歷史。講台前或餐桌上可以逢場作戲,此時並不一定要有真誠,惟符合某種公認的規矩就夠。可戲劇中的(比如說)性愛,卻是不能單靠肉身的,因為如前所說,人們所以需要戲劇,是需要一處自由的時空,需要一回心魂的酣暢表達,是要以藝術的真去反抗現實的假,以這劇場中的可能去解救現實中的不可能,以這舞台或銀幕上的實現去探問那佈滿於四周的不現實。這就是藝術不該模仿生活,而生活應該模仿藝術的理由吧。
二十六
但這是真嗎?或者其實這才是假?不是嗎,戲劇一散,A和B還不是各回各的妻子或丈夫身邊去?剛才的怨海情天豈非一縷輕風?剛才的卿卿我我豈不才是逢場作戲?這就又要涉及到對真與假的理解,比如說,由衷的夢想是假,虛偽的現實倒是真嗎?已有的一切都是真理,未有的一切都是謬誤嗎?看來還要對真善美中的這個真字做一點分析:真,可以指真實、真理,也可以指真誠。毛姆在他的《隨想錄》中似乎全面地忽視了後著,然後又因真理的流變不居和信念的往往難於實證而陷入迷途。他說:「如果真理是一種價值,那是因為它是真的,不是因為說出真理是勇敢的。」又說:「一座連接兩座城市的橋樑,比一座從一片荒地通往另一片荒地的橋樑重要。」這些話真是讓我吃驚。事實上,很多真理,是在很久以後才被證明了它的真實的,若在尚未證明其真實之前就把它當做謬誤掃蕩,所有的真理就都不能長大。而在它未經證實之前便說出它,不僅需要勇敢,更需要真誠。至於橋樑,也許正因為有從荒地通往荒地的的橋樑,城市這才誕生。真誠正是這樣的橋樑,它勇敢地鋪向一片未知,一片心靈的荒地,一片浩渺的神秘,這難道不是它最重要的價值嗎?真理,誰都知道它是要變化,要補充和要不斷完善的,別指望一勞永逸。但真誠,誰會說它是暫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