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蒼天可逆

正文 第八十五章 好基友好朋友 文 / 家宅平安

    5秀兒姐姐是我好朋友

    叔叔住的房屋是所大四合院,寬寬敞敞的,只租給叔叔和另一位女房客,其餘都是房東家住著。但他家沒什麼人,我經常見到的是一個比我大五歲的姑娘,叫秀兒。一個弟娃和我差不多大,還有老爺爺。他每天大嗓門地說話,很爽朗的一位老人。大概受他的影響,秀兒和他的弟娃姐弟倆性格也很爽朗。有時,也有益,兩個男的或女的回來,但不見他們在這兒住。不多時,秀兒就和我很要好,我對她說:「我們和叔叔住一間房,太擠了,做什麼不方便,你家那麼多空房子,你跟爺爺講一聲,能不能再租給我們一間。」

    次日,一大早,老爺爺就大嗓門地對大大說:

    「你們還想租房子?是不是?」

    大大一時沒料到,頓了一下,連忙回答:「是,是。」

    你咋個不早開口唦!來來來。「一邊說,一邊領著大大進了叔叔旁邊的一間房。「你看看這個屋子。跟那邊屋子一樣大,還有現成的床,桌子,椅子,你們都可以用。」

    大大高興地說:「好,好。謝謝你關照。租金和那邊一樣麼?」

    老爺爺點頭同意:「一樣多,行了唦。」

    於是,我們就住過去了。吃飯還是和叔叔家一起吃。這個時期我們生活比較安逸,不用跑警報,敵機來了,我們全躲在離家不遠的天然防空洞裡。那是一座大山伸出來的山凹,很長一大片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飛機機關鎗,丟炸彈,但它扎不到我們。「夥伴飯館」的三人總是來這裡躲警報,還帶些好吃的來送給我們。敵人不像前些時候狂轟濫炸了,好像有目標地炸些重要機關,所以我們放心多了。

    我在這裡,天天學習語文,算數,寫字,唸書,做作業。秀兒沒上學,有時一同唸唸書,弟娃成天在外面玩。秀兒把飯做好了,爺爺大嗓門一喊:

    「龜兒子弟娃,快回來吃飯。」他就回來了,可有意思。

    那個女房客,丈夫在外地工作,沒有孩子。她成天挑花,四川不興繡花,我也把枕頭拿出來繡,她很驚奇地說:

    「你這個妹兒真乖!還會繡花,繡的好唦。幾時學會的?」

    我說:「舅母教我的。她真能幹,花繡得才叫好呢。」

    她問:「你舅母現在在哪兒?年級有多大?」

    我回答:「她住在前面那座山的難民所裡。年紀大概和你一樣年輕。」她很感興趣,喜歡我。每天,她一挑花,我就繡花。

    只是孝珍很厲害,每天要我去挑泉水,規定她一擔,我一擔,不准少於她。因為她比我大一歲,從小做家務,帶弟妹,鍛煉得會幹活。我怎能比得過她呢!嬸嬸還好,認為她大些,應該多做些。「不行!」孝珍姐姐說。雖然是兩隻小桶,但我挑得晃來晃去,水都晃出來了,人還走不成路。孝珍在旁邊笑得洋洋得意,說我是「膿包。」也不教我怎麼挑法。我去找秀兒來,她一來就說:「我給你挑回去行了。」

    我懇求她:「你教教我怎麼挑法,我一定要學會。」

    她一邊挑,一邊說:「先彎下腰,讓扁擔上肩,用右手抓住前面繩子,左手抓住後面繩子,不要鬆手,等到地時,再彎下腰,桶落地時,再鬆手。來,你試試,」

    我就這樣學會了跳水,但有一截石階的坡路,她又告訴我腰要伸直上去,挑空桶時方法一樣。真靈,我越挑越有勁,越熟練。心中感到無比高興,心想,孝珍再卡不到我了吧。

    這裡山高樹多,處處莊稼,菜地,山谷泉水流淌,清澈見底。晴天沒有警報時,我和秀兒去挖野菜。除了我認識的薺薺菜,她還教我認識了許多野菜,什麼灰灰菜,野芹菜,野蔥,野蒜都能吃。我們總是掐得各種野菜,籃子裝的滿滿的,倒在地上摘乾淨,用泉水洗出來,再拿回家給姆媽,嬸嬸做出來吃。味道清香可口。嬸嬸把薺薺菜醃出來,切得碎碎的,用點麻油一拌,更是香,非常下飯。我拿去給秀兒嘗,她說:「好吃,我也來學著做,讓爺爺嘗嘗。」

    我說:「我們住在這裡喝的是泉水,吃的是野菜,這就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她說:「啥子嘛!文乎文乎的,小小的人,一肚子學問。」

    我`高興地說:「這話是我文開舅舅說的,他才是滿肚子學問呢!在這裡,你教我勞動,生活中的許多知識,我小人就是要跟大人們學嘛,是不是?」

    她逗我說:「大人們也有好多壞的東西,你也要學嘛?」

    我堅定地回答:「不學!,堅決不學!」她笑了,我也笑了,我們抱在一起。我和秀兒在一起過了一段快樂的生活,使我想起運漕的小梅子,不知道她現在怎樣了……

    大家懷了新希望

    四川冬天不見下雪,已經是一九三九年的除夕了,是我們在逃難途中過的第二個年,我是十二歲。姆媽拿了一床被裡子,染成深藍色,給我做了件大褂,蒙在棉袍外面,這就是我過年的新衣了。

    吃年飯時,大大把姑媽家和「夥伴飯館」的三人都接來團圓。舅舅因舅爺爺,奶奶年紀大,過來不方便,他們一家沒來。大傢伙忙了一桌菜,喝酒,吃菜,心中充滿了悲,苦,喜,樂,那複雜的特殊心情,只有經過了戰爭,在外流浪的人才能體會到。

    大大說:「無論怎樣苦和危險,今天能圓滿在一起過年,我們應該高興,大家乾杯。」

    太平子坐在我身旁,我大著膽子,不斷給他夾菜。

    王成武從小在外面闖,是一種四海之人,家在農村,人口多,習慣比牽掛家的單身漢,樂觀派。它高高地舉起酒杯向大大,叔叔說:

    「我敬大老闆,二老闆,您二老一杯,祝你們全家平安,快樂。」

    他放下杯子接著說:「國難當中遭受的災難,痛苦,傷心的事太多了,不是我們一家,無數的人還家破人亡呢,活著就該多快樂一些。天無絕人之路,開春再干兩個月,我們就往重慶走,做生意,當夥計,不講發財,我看混個飯吃,總不會成問題吧!,我對前途看的光明。」

    奶媽無牽掛,是性格強的女人。她跟我們出來,就一心一意靠著大大這個東家,所以不吭聲。文鸞也默不作聲,他有心計,看形勢行事,不過,停了一會,他說:「大老闆到重慶那邊開店,我就為他站櫃檯,行吧?」

    大大開心地說:

    「好,文鸞,你也該滿師了,站櫃檯正合適,你們三人我都留在店裡,各有各的事做,有信心,事總成!」

    姑媽說:「文開接到王再興弟弟來信,他們在重慶附近的一個江津縣住,那裡沒有警報,生活程度低,同鄉很多,好找工作,上中學不要錢,還供住,食。他想早日啟程去那裡謀個工作。」

    王成武捨不得收了這飯館,讓姑媽帶口信給文開舅舅:

    「姑媽,你請他等兩個月,我收了店一道走,一路上我可以幫他忙。」大大趁機做出決定:陰曆三月啟程,目的地到江津,開個日用品百貨店。並囑咐叔叔不要再賣東西,把身體休養好。

    除夕晚上,大家懷著新的希望,有了個奔頭。

    初到江津

    江津也是山城,地勢比萬縣和重慶低,城裡城外望去都是遼闊平坦的土地,山離得較遠。

    從東門到西門有兩條平行的馬路,一條正街,一條背街。橫貫兩條馬路之間有許多街巷,碼頭。我們最熟悉的是斑竹巷。麻紗市,通太門,東門口,西門口,大西門外,黃荊街,中山路,張廟街,其他的街巷會走,記不得路名。

    街道整潔,也是栽槐樹綠化。每當槐花開時,滿街芬香。當地人和下江人擁居一地(對全國各地流浪去的人,四川人統稱為『下江人』),無論是商業經營,公家辦公,學生上學,教員教書,等等,等等,使這個城市非常繁華,熱鬧。四爺爺信上說得對,同鄉很多,大大認識的當塗,蕪湖同鄉就有二十多家。原來此地安徽人最多。在對江,德感壩就有所從安慶遷過來的安徽中學,校長就是有名人士鄧季宣。

    大大的目標是開店。我的目標是上學,但一時都不能落實。因為他沒有租到合適的門面房,我是因沒到新學期開始招生。表姐有小學畢業證書。可以到安徽中學初一上學,吃住不要交費,但也要等下學期開始。我一心想上學,大大為開店的事煩神,我想上學的事只有靠我自己。

    一天,我和表姐在街上看到一個廣告:在東門有所婦女補習班在招生,小學到初中程度免費,我們去了。地方很大,人不多,我倆到報名處報到,不收,說我們是兒童。我求她說:」我們是女孩,總是女的嘛!「我就不走。聽到一個教室在教唱歌,一面彈風琴,一面唱「長城謠」「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內外是故鄉,高粱肥,大豆香……自從大難平地起,姦淫擄掠苦難當……骨肉離散父母喪……大家拚命打回去,哪怕敵人逞豪強……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我就站在窗外,也跟著唱,直到放學,我仍呆呆站在那裡,捨不得離去。一位領導見我那神情,感動了,破格收下我和表姐。從此,我在中班學習,她在高班學習。一月後,表姐為我著想,便提醒我:

    「玉珍,新學期開始,學校就要招生,你考幾年級?」

    「表姐,你別叫我『玉珍』,記住我叫『瑞清』。我報考四年級。」

    表姐主張我報考六年級,路上耽誤了兩年,跳級彌補起來。我擔心算數不行,她答應幫我補習。我們就對婦女補習班先生說明情況,退學了。

    從此,每天表姐教我最大公約數,最小公約數,分數的運算等等,搞了有兩個月。在此期間,大大找到了門面房,在張爺廟街九號。臨近隔三家店就是一所實驗小學,是江浙一帶的人辦的,教學質量很好。暑假七月下旬開始貼出招生通知。我被逼上梁山,鐵了心報考六上班,結果還是算數不行,被錄取在五下班。所以此後我一直上春季班,直到高中畢業。

    令我很驚奇的是,大大的店還沒有開起來,叔叔,姑媽,王成武都要回故鄉蕪湖和當塗。我暗暗想著沿途將近兩年的苦不是白吃了嗎?好不容易到了大後方,盼到了希望,為什麼要走?我確實沒有想到。的的確確是他們離開斑竹巷啟程回去了,只留下表姐在這裡讀安徽中學。

    他們走後,大大才告訴我:「他們各有自己的心事。叔叔想到存放在上海的那批貨,當塗的房子總在,又有住房家屋,像重整家業;姑媽牽掛年邁的婆婆還留在家鄉,孤苦一人,不忍心;王成武曾在蕪湖他姑夫店裡多年,姑夫去世不久,丟下寡婦姑媽和孩子,他想幫助將店撐起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