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3章 心無一物 文 / 亞洲猛男
第七試
呂洞賓祖師坐在榻上靜坐,恍惚之間,走到一個城市裹,看見一位瘋狂的道長,正在賣藥。
道長云:此藥服的人,馬上就會死。但,很快便會轉世,轉世是很有道的人,也即是早成道也。圍觀的人,皆大駭,無人敢買。
道長又說:此藥今日始賣之,過了今日,明天不賣了。呂祖挺身而出,將藥買下。
道長勸呂祖:此藥汝已買,回去可速購棺木準備後事。於是,呂祖先準備棺木,再交代後事,隨即將藥物服下。
道長大笑。
這是:學道不怕死,才有道可成,就算死當前,道心也如如。第八試呂洞賓祖師坐在塌上靜坐,恍惚之間,呂祖來到一條大河邊,此時大河之水滔滔不絕,呂祖坐上一條渡船,渡船划行到河的中心,河的中心有很大的浪濤,洶湧的把渡船搖來搖去。
此時,坐在渡船的人,人人恐懼驚叫。
祇有呂祖,端身正坐船的中心,毫無驚嚇之色,呂祖自知,生死有命也,生的就該生,死的就該死,生死置之度外,不必懼也。
這是:生死皆有定,道心如石錠,天地縱然搖,不若自心靜。第九試呂洞賓祖師坐在榻上靜坐,恍惚之間,忽覺自己獨自一人於室中,見奇形怪狀的鬼物很多很多,這些鬼物全是怒目瞪著呂祖,有的欲打呂祖,有的要殺呂祖,但呂祖端坐之,一點也不恐懼。
又看見約數十夜叉,這些夜叉人人痛哭,血肉淋漓,指著呂祖道:你宿世殺了我們,納命來。呂祖對夜叉言:殺人償命,這是天理,我並不護自己。呂祖隨即索刀,欲自盡之。
忽聞空中叱聲,鬼神都不見了。
這是:有殺定有還,欠債還錢了,天理必昭昭,修道修自然。第十試鍾離權問呂洞賓:我將傳授汝,黃白秘術,此黃白秘術可以濟世,可以利物,可以行善,便三千功行全部能早日圓滿。呂洞賓問:這點石成金之事,是永遠不變的嗎?鍾離權回曰:點石成金的黃白秘術,三千年之後,黃金又要變回石頭。呂洞賓答:這樣子一來,害了三千年後的人,不願為也。鍾離權笑曰:就因汝存此心,故三千功行,便全圓滿了。這是:黃金人人羨,唯獨祖不願,祇因心術正,便是神仙見。這種離權十試呂洞賓,其實也是呂洞賓自心的顯現,大凡魔光十現也正是自己的意識顯現,表面上外魔來考驗自己,其實是自己考自己也。這十試雖然是人間之事,也是平常之事。世俗凡夫卻是很難做得到的,世俗凡夫能做到這些,也就近道了。
這個故事表面上有著道理,但是在真正的仙家之人看來完全是世俗之人牽強附會直說,完全沒有根據,小說家之言不可信,摒棄了七情六慾,連自己的家人都能放棄還算什麼人,仙人仙人,起碼也有個人字,不為人何為仙。
燃燈好像看出了卡門的疑問,出口解釋說道:「道友現階段最為缺乏的就是正統的心境修煉,我西方雖然被玄門誣蔑為旁門,但是無數年來的心境修煉方法絕對不比他們玄門正宗差。」
這話,燃燈說的很有傲氣,的確,在卡門前世佛教的心境修煉的確是讓很多人著迷,反而正統的道家開始沒落,甚至舉國上下沒有多少道教徒,讓人不勝唏噓。
「道家修心的經典是《清靜經》,佛家修心的經典《心經》,你覺得雙方有何不同?」見到卡門微微搖頭,接著說道。
「道家修心:清靜,以至天人合一。因為道家需修行人「天人合一」,對修行人本身具有一定要求,所以道家多為隱傳。《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反而佛家修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因為佛度世間苦厄,所以佛法能夠普傳,信眾眾多。《心經》有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卡門腦海中速度過了一遍兩經的原文,不過由於時間日久,只能記得一個大概,《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最為熟悉,記憶也是最清楚,此刻回憶起來竟然有種陌生的感覺,卡門知道這不是陌生了,而是一種新的理解。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佛教的心經最為著名,卡門只是略有翻閱,不過記憶不是太深。雖然經過這些年從記憶中提純,可是還有些模糊,當初讀的是《心經》玄奘法師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卡門到了此刻方才醒悟,人的心啊,無時無刻不在想這想那的,一想就收不住了,什麼想法都來了,一會想東一會想西,怎麼也靜不下來。有一分妄念,就要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就能添一分元氣。
如果想保真固元,就應該清心寡慾、心無雜念。心無雜念就沒想法了,沒想法就心靜。心靜,才叫心,心動,則是念;念,(字形)是一個人兩個心。一個心為正,正,就是一;兩個心則是魔,魔,(字形)是如亂麻海粟一樣的鬼。
人最難解脫的,就是心中有魔,魔心用事。有心為聖,有心為魔;則心是佛,則心是賊。經書說「心是賊王」,擒賊應該先擒王,修道應該先降魔:所以丹書第一重視的就是降心,佛祖也以「降心」為教義。禪宗的「牧牛」、道家的「牧馬」等說法,根本意思都是說如果能降住自己的內心,就能入定心靜。
古人說的好:「心靜,精神就活了,心動,精神就亂了。」即這就是關於靜心的說法。靜心的方法,一是要心無雜念,二是要無慾無求。心無雜念就不會有欲求,無慾無求就不會亂想了。古話又說:「內心不受環境影響,就是仙人;內心如果會受到環境影響,就是凡人。」這就教導人:心不要為環境、事物、欲求、倫理等制約影響,應該心無他物,一片澄明。佛家戒貪婪、暴怒、癡頑,就是因為這些會影響人的心。所以應該內心空明,完全心無所掛。
空室道人智通說:「都說水能清洗污垢,誰又知道其實水也是俗物頑塵。所以水這種污垢也應該除去。」這就教導人無論凡俗情感還是聖人教條,其實應該全部捨去。手杖應該捨棄,法理也應該捨棄,直到什麼都不剩下,因為人本來就是沒有天生就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人如果能心無雜念、無慾無求,就可以進入無思無慮、無憂無懼、無慾無為、無念無心的境界,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事進入聖境的要訣。所以曰:「心中無一物,天地任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