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四章 節 孤篇 蓋全唐 文 / 照見五蘊皆

    張若虛的問月,讓言羽從小就對神秘的月亮充滿了好奇。

    一個簡單而又深沉的發問,蘊藏著無限的玄機,有著人類曠世的孤獨。正如陳子昂所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接下來的詩句,詩人從疑問而轉入闡發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從哲理的角度看,在永恆的人類、永恆的明月、永恆的流水面前,一個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間,人生易老,惜時的主題又一次得到了體現。

    從抒情的角度看,寫江月待人,實際上是寫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許是漂泊的詩人自己在等待見到家中的親人,也許是家中的親人在等待遠出的詩人趕快回家。相思的主題也得到了體現。

    從手法的角度看,有兩個方面:

    1、內情外化的手法。不寫人的等待,而寫月在等待,這是古詩中典型的內情外化的手法,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岑參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范仲淹的「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蘇軾的「明月夜,短松岡」,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2、主客觀悖反的手法。等待,是人的主觀努力,包含著主觀願望;等到的是什麼呢?是眼前不捨晝夜的東去流水,這是客觀的結果。主客觀的背反,使得這種等待相思的痛楚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加感人。這種抒情模式在古人的筆下也可以找出例證,如「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又如柳永的「想家人,妝樓宇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兩組詩句也都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悖反。

    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和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相通之處,卻更積極主動。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抒顏色,坐見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水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園,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恰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直可憐,憶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著樹下,清歌妙舞落在前。

    光祿池台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東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著古來歌舞池,惟有黃昏鳥雀悲……

    詩的第二層,借月闡理,兼有抒情,突出寫了「月之問」。它包含了三層意思:1、自然宇宙的永恆和人生的短暫易逝;2、月的圓滿與人的孤獨無依;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殘酷無情。這一層裡的抒情,還為第三層集中抒寫相思起過渡作用。

    後邊20句是詩的第三層,集中寫了相思之情,突出了「月之情」。這相思之情虛實相應,實寫遊子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虛寫妻子對遊子的思念之情,起筆寫景,落筆在情,暢想一個旋律,凝結一個主題。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白雲」飄忽,象徵了「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是地名,泛指離別之地,古詩文中「楓」、「浦」本就是離別傷情之所。白雲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明月樓」,指思婦的閨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哪家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詩人由江邊青楓浦上遠去的白雲,想到扁舟離家的遊子。一句寫遊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歎的韻味。「誰家」與「何處」是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想到人間千千萬萬家的離愁別恨,「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往復迴環。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發自內心,纏綿悱惻,「不思量,自難忘」,「剪不斷,理還亂」。

    接下來「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從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緻的描寫: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台了。在這裡,詩人將月擬人化,寫月之「徘徊」,既寫出了月的自然屬性,光影明滅,浮雲遊弋;又賦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憐憫思婦的孤獨寂寞,久久在樓上徘徊而不忍離去。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搗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願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如何能與你相見呢?「雁」和「魚」在古代都和相思有關,古人把木片刻成魚型,兩片一合,中間夾書信,外邊系紅綢,魚就是信封。成語有「鴻雁傳書」,古詩中有「為我雙鯉魚」的句子。

    接下來「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世人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思婦一天天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便自然進入了夢境,這幾句寫她回想昨夜的夢境:閒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托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後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後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遊子思婦,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瀟、湘」,地北天南,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就會越近,思念之情便又加深一層。想到這裡,詩人早已是歸心似箭了,詩的最後兩句說: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回家了!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全詩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發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淒涼,但暗含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只要讀過這首詩的人,一提起它,心中都會浮現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腦中迅速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正如一幅浩瀚深邃、恬靜淡雅的巨幅水墨畫卷,給人以絕美的感受。

    這區區一首詩,竟囊括了人生中無數最美好的良辰美景———明媚的春光、浩蕩的江河、茂盛的花林、皎潔的月光、朦朧的夜色、動人的相思、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有春潮、波光、花林、沙灘、夜空、白雲、青楓、閨閣、鏡台、海霧;有月生、月懸、月斜、月落,有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最終營造出的是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由靜到動寧靜幽遠的氛圍,用大氣磅礡的手法描繪了春江月夜的大自然美景和人性情愛之美。

    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滔滔不絕的江流,香味撲鼻的花林,永恆明亮的月光,萬物夢幻般的銀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黑白相輔、虛實相生,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淒涼,靜謐孤絕的意境美。

    中國古代的寫景詩紛繁多姿,意韻生動,主要通過營造意境來表達感情,因此不管是在詩的創作過程中還是在其解讀過程中都涉及最多的心智和認知因素。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詩人表達意境的過程就是用簡短的語言構建一幅圖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普通的自然事物或身體感受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讀者解讀的過程則是通過詩歌的語言對大腦中原有的意象進行激活的過程。因此單純從傳統的修辭和語義的角度來研究詩歌,尤其是寫景詩是遠遠不夠的,考慮到寫景詩的繪畫藝術效果,就不難發現: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背景分離理論分析寫景詩,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後來先靈派科學家能直接以腦電波聲光電圖像轉化器解析轉化各星系不同的語言,並以此為契機,發明了以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為信息加密傳遞工具在星際戰役遠程通信中使用,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景和情是很難分開的,寫景中含情,抒情中又含有人對美的思索,對理想的思考,珍惜生命的美好。淡淡的相思之情中,在人生代代無窮已的感慨之中,包含著人們對親情和愛情的追求,包含著人類對幸福的追求。

    詩人寫景,緊扣春江花月夜,以「月」為主體,以「月」為線索,在時間上,月升、高懸、西斜、落下,逐字吐出、逐字收束;在情感上,既寫月的美景,更寫月光引起的思鄉之情。良辰美景,詩情畫意,讀起來很美,皎潔、靜謐的夜景,明月高懸,由此引出哲理的思考,有對宇宙奧秘的探尋,有對人生的思考,和人生短暫的感慨,在月光照耀下,一切意象都附有人的思鄉之情、離愁別緒,很自然地引出了抒情,一種相思,兩地離愁,包含著詩人對美景的感歎,對月長圓而人難圓的感懷。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頹廢與絕望,緣於其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後人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

    詩文在格式上也有創新,其中運用了「頂針」、「疊字」等手法,因而有音樂之美;詩句韻律婉轉,對仗工整,加上頂針句式的靈活使用,又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琅琅上口,連綿不絕。

    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換一韻,共換九韻。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歎,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

    此外,《春江花月夜》還有兩點超越。

    一、鴻篇巨製,一字統領。張若虛之前,也出現過不少的長詩,如《詩經》、《楚辭》中有些詩,還有一些樂府詩也比較長,初唐時期,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和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也是長詩。但象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用一字統領鴻篇巨製的情況實屬罕見。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有神,事物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和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二、思想藝術,超越傳統。《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詩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抒發對遊子思婦的同情,結合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邈遠意境,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將深邃美麗的世界隱藏在惝恍迷離的氛圍之中,吸引讀者去探尋美的真諦。

    所以後人點評它:「孤篇蓋全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