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四章 節 也是天下第一關 文 / 照見五蘊皆

    「小藝徒兒,其實世間萬物,照見五蘊皆空,其內在能量本質和外在物質實相之間,皆可相互轉化,你且看我,雖不過是能量化身,卻也可以有這般實相變化。」

    話音未落,但見聖母搖身一變,渾身上下竟立時換了一番光景妝容,正是:

    身穿一件織金官綠紵絲襖,上罩著淺紅比甲;

    系一條結綵鵝黃錦繡裙,下映著高底花鞋。

    時樣幹髻皂紗漫,相襯著二色盤龍發;

    宮樣牙梳朱翠晃,斜簪著兩股赤金釵。

    雲鬢半蒼飛鳳翅,耳環雙墜寶珠排。

    脂粉不施猶自美,風流還似少年才……

    而黑聖女藝抬頭一看,也不由看得呆了。只覺聖母此身裝扮,竟是如此珠光寶氣、艷俗招展,與師尊一向低調典雅、端莊素樸之風格,大相逕庭,無比迥異。

    聖母也看出黑聖女藝眼中詫異,微微一笑,繼續說道:

    「人生感念,是與外境五塵相應而生。外境,亦稱為塵境,其五塵即是:色、聲、香、味、觸。五塵和人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相應時,眼睛所面對的是形狀、顏色;耳朵則是聽聲音的;鼻子則是嗅香味的;舌頭則是嘗滋味的;身體則是用來感觸的。當眼耳鼻舌身,對待色聲香味觸五塵時,便會有五欲產生。而欲之所執,生出分別心,便是痛苦的開始。

    當眼睛對著外面的色塵時,面對一切形形色色的物質(色),眼睛就希望看到好看的。譬如看到蘭花非常的漂亮、清雅,就想多看它幾眼;反過來說,要是看到醜陋的狗屎,就不屑一顧,這就是五欲之一,眼睛要看好的色;

    耳朵也喜歡聽好的聲音,鼻子要嗅好的氣味,舌頭要嘗可口的食品,而人們身體所感觸到的,也希望它是很舒服的,。如果粗糙,讓人們不適的,就會排拒了它,而靡靡之音、聲色犬馬、肉身按摩,只要讓人們有舒適的觸感五覺,便總是很喜歡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對五塵有所希望,所欲所求便是這些。這種愛慾,本應是無記欲,可是由於我們內心的貪慾念頭,起了種種好惡的分別,就變成為不善欲了。

    人生之中,欲、望貪念便乃諸苦之本,而所謂的愛情愛慾,其實只是凡夫愚亂癡迷的妄執習氣。凡夫的心微妙易變,變化無常,因此愛情的本質亦無常性,它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煩惱其實遠遠大於幸福,唯有戒情斷欲,斷欲絕求,方為上乘修行之法,實為人生之真諦。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徒兒今日看我這身行頭,光鮮亮麗,艷俗無比,自然覺得奇怪。其實這便是我當年點化中土大唐三藏法師,助他一路西行取得佛經時所化的妝容。

    當年我邀請了那南海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共同化為人間四美。老身化作一美婦,年方四十五,卻是寡婦,原本姓賈,丈夫姓莫。

    三位菩薩化身為女兒,大女兒名真真,年方二十歲;次女名愛愛,妙齡十八歲;小女兒名憐憐,年齡才十六。

    個個都是蛾眉橫翠,粉面生春,妖嬈傾國色,窈窕動人心。真是九天仙女從天降,月裡嫦娥出廣寒!

    而『色是僧家第一戒,也是天下第一關』。

    當年唐僧師徒四人西行去取佛經,為了考驗唐僧師徒四人,看他們能否過得了情關慾海,我卻偏帶了這三個美貌如花的女兒,定要嫁給他們,看他們能否把持色戒。

    這是唐三藏自西天取經出發以來,第一次遇到的美色考驗,也是他的取經團隊遇到的第一次美色考驗。

    四人在美色面前卻有不同的態度:

    唐僧的態度是:推聾裝啞,瞑目寧心,如癡如愚,默默無言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

    悟空的態度是:我從小兒就不曉得那辦事。原來悟空是一個無性的猴子。

    沙僧的態度是:既跟了師父,又承教誨,寧死也要往西天。

    八戒的態度是: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心癢難撓,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針戳屁股,左扭右扭的,早已忍耐不住心中掛念,卻又礙口識羞,口口聲聲『從長計議』。

    所以當年這場考驗之中,只有八戒一人敗下陣來,成為美色的俘虜。

    當年老身和三位菩薩如此化名,卻是什麼用意呢?原來借三女莫真莫愛莫憐,或賈真賈愛賈憐之名,正是想點化唐三藏:要提高修行,首先要放下一切,心中莫要有真,莫要有愛,莫要有憐。要想修成正果,就不能感情用事。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若要修得千帆渡,心中莫有真愛憐。

    此番情、欲考驗,後世亦有詩為證,正是『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

    驪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薩請下山。

    普賢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間。

    聖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

    從此靜心須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

    黑聖女藝聽了,不好辯駁,卻是順著聖母的話接口說道:

    「師尊啊,您法力無邊,德高望重,當年那觀音、文殊、普賢菩薩,亦只能化身作您的女兒後輩。關於您還有諸多神話傳奇,我也時常聽得眾神提起。

    「便是在這神話大陸,我瓊花派掌教九天玄女娘娘,也曾告訴我依照地球農曆,每年七月十二日便為您的誕辰,要我有機會回返地球之時,也不要忘了常常向您祭拜。

    「而那異魂界的滅魂派掌教燭龍燭九陰師叔,也曾和我講過,說當年唐僧四人西行取經,還曾有一黃風怪,原是靈山腳下得道的黃毛貂鼠,因為偷吃佛祖燃燈琉璃盞內的燈油,怕被金剛捉拿,便跑到黃風嶺佔山為王。他手持一支三股鋼叉,神通廣大,吹出的黃風是三味神風,更是威力無邊,還吹瞎了猴王孫悟空的雙眼,後來也是您化身老奶奶給孫悟空治好的,那黃風怪後來才被靈吉菩薩用飛龍杖降服。

    「以您萬般神通,早已明悟世間空性,被尊為無極聖母、無當聖母,無當無生,無生無滅,哪怕已死之人,也能死而復生,當年你便復活了我,賜予了第二次生命,如今只需稍加施展,施放神術,一定也能救治徹兒。救了徹兒,也就是救了徒兒啊,還請師尊一展身手,施救於他,弟子三拜九叩,也道不盡心中千恩萬謝!」

    聖母化身聽得黑聖女藝言語之中極力誇讚自己,卻不露絲毫歡喜,語氣反而變得更加冷淡平靜,只聽她用了如機械般空靈的聲音說道:

    「小藝徒兒,怎麼我說了這許多言語,你卻仍然一心只想著救治這殘體冷屍?

    多欲卑下人,白日勞力竭,夜歸精氣散,身如死屍眠。寒林唯見骨,意若生厭離,豈樂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須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生死有天命,此事古難全。合久必分,分久分分。這殘屍一具,是生是死,是死是活,是合同分,分分合合,都終究不過是繁華一夢,一場虛空而已,又何必如此在意?

    不如趁靈能分身之有限的時間,多指點你一些時空之技。你既然剛才提到這神話大陸異魂界那滅魂派掌教燭龍燭九陰,老身便提點於你,你且仔細聽得:

    想你前世之蒼茫眾生,多少求仙術士,都喜歡參研《周易》,然而天道深邃,卻殊不可得。其實易者,變化也,易者不易,天下至理。這世間萬物萬相,無非能量與物質,都永遠在變化,即便表面看來最長的平衡,也只是短暫的一瞬,內在也是不斷在變化,而唯有不斷變化,才是永恆不變之至理。

    而世間萬物萬相,皆與時空相關,殊不可分,並非獨立於時空的靜物,你與這殘體冷屍前世所熟知的十二宮星象圖,其實並不是天體進化的全部實際影像,它和億年之前所形成的星象圖,以及如今數千年之後你所見之星相圖,皆已有所不同。

    而在不同的時空,時間的概念和能量物質的演化進程,亦不相同。比如你前世所在之小世界,小世界中心的太陽,其實亦有一顆黑暗雙子星,死亡伴星,如黑暗的紅矮星,又名涅墨西斯,卻在另一時空之中,或可理解為多維平行之宇宙之中。它繞著太陽公轉,每隔地球紀年兩千六百萬年,便會突如而來,穿破虛空,吸引彗星從奧特星雲射出,當它穿行至靠近你前所大之小世界時,巨大的引力便將引發天災,覆滅地球之眾生。

    這樣的災難,每兩千六百萬年就會發生一次,造成地球生物滅絕。

    而且它同時也會影響到其它很多的虛空世界,比如在塔山世界,雖然時空與地球紀年不同,塔山世界只一秒,微星世界一晝夜,這同樣的災難,亦會定期於塔山世界發生,相當於在塔山世界每三百零一年就會發生一次,而那時塔山眾神和天梯神使,都需要借助薩滿族聖女之超凡靈能挽救蒼生。

    其實《周易》的變法序列是用形象表達出來的。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憑心靈的任意創造,而是有其能量和物質實相物化的真實演變及其變化實踐的天道基礎。

    《易?系辭傳》曰:『古者包犧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者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周易?乾卦》爻辭云: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易》所謂龍,自《易傳》之後,歷來就僅僅被理解為君子人格的象徵,而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的升降變化,也僅僅被理解為象徵君子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的修養功夫。其實,爻辭之所謂『龍』,本義指天上的蒼龍星象,而『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云云,說的無非是蒼龍星象自春至秋由升到降的周天運動:

    初九『潛龍勿用』,冬天黃昏時蒼龍隱沒不見,不可見故不可用為紀時標誌;

    九二『見龍在田』,春分黃昏時龍角升起於東方地平線,俗諺所謂『二月二,龍抬頭』,即由此而來;

    九四『或躍在淵』,春夏之交,黃昏時蒼龍整體正從東南方騰躍而上;

    九五『飛龍在天』,仲夏時節,黃昏時蒼龍高懸於南方夜空,《夏小正》所謂五月『初昏大火中』、《堯典》所謂『日永星火,以正仲春』是也;

    上九『亢龍有悔』,六月末,夏秋之交,黃昏時蒼龍西行並掉頭下行,《豳風?七月》所謂『七月流火』是也;

    用九『群龍無首』,秋分之後,黃昏時蒼龍之首的角宿隱於西方,《夏小正》所謂九月『內火』是也。

    這《乾卦》對於六龍形態和方位的記載,正是蒼龍星象的周天運動規律,與先秦典籍中關於蒼龍星象的記載完全符節。

    明乎爻辭之『龍』為蒼龍星象,則知《乾卦?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云云,亦全取義於蒼龍星象。

    『大明』,指璀璨明亮的蒼龍群星,『大明終始』,謂蒼龍星象之周天運行與農時歲序相終始;

    『六位』,指蒼龍周天運行過程中潛、見、躍、飛、悔、伏(無首)六個方位,六個方位標誌著從仲春到仲秋之間六個時令,故曰『六位時成』;

    『六龍』,則指組成蒼龍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蒼龍宿只包括從角到尾的六宿,故《乾卦》謂之『六龍』。蒼龍六宿御天而行,標誌時序流轉,所謂『時乘六龍以御天』也,群星流轉,於是有寒暑推移、風物轉換,才有所謂『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而神話大陸滅魂派掌教燭龍之神燭九陰,便精通這時空變換之天道易理,他的能量化身,在地球微星世界以觀之,便是那蒼龍星象,星辰天相。

    地球上古人記載,燭龍『其視瞑關乎晝夜時辰,其呼吸關乎冬夏季節,其氣息關乎風雨氣象』,便是記錄了他能量變化之時斗轉星移與時空時序的關係,正是理解燭龍進化之道的要義所在。

    《山海經》的《大荒經》和《海外經》兩篇中關於夔、應龍、燭龍、相柳的記載,並非繆悠荒誕的神話,而是對於當時原始曆法中龍星紀時制度的真實寫照,夔、應龍、燭龍、相柳分別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龍星,四者在《大荒經》和《海外經》圖式中分居東、南、西、北三方,正好對應於龍星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方位。

    《山海經》對於蒼龍星像在每個季節和方位的星象形態和授時功用皆有生動準確之描述,而且對應時空,夔龍為春天之升龍,應龍為夏天之飛龍,燭龍為秋天之降龍,相柳為冬天之潛龍。

    而其中關於「燭龍」方位、形象和神異的記載,正是以龍星紀時記錄燭龍天相之龍星的變化軌跡。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與能量物質、與時空頻率相關,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

    既是眾緣所生,自然了無自性,是以為空。所以說萬相皆空,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須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之時,事物就存在;當因緣不具備之時,事物就消亡。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其實各個虛空世界,其實也並不完全是由一神所自主創造的,而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是為「緣起」,這既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內容。

    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

    如此自然天性的一種現象,也就是『空』,世間萬物,皆是如此,所以他也不會例外。如今這殘體冷屍,也自到了合該消亡之時,所以自當消亡,你用何必再牽掛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