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二十四章 節 不死之秘術 文 / 照見五蘊皆

    其實國家的命運,並非單由一個人的意識所能左右,即便是所謂英雄人物,也未必能按自己的意願去開拓命運。只不過應當時環境所需,而去順應歷史的大勢必然而已。能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最大限度的成功傳奇,這就是英雄人物給人類歷史留下的最寶貴遺產。

    賢臣良將,若明珠暗投,所托非人,則悔之晚矣。

    正如王安石所唱: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而類似韓信被劉邦和呂後害死的,還有名將韓越。他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

    劉邦也以叛亂之名抓了韓越,之後赦免了他;接著呂後又派人以叛亂之名抓了韓越,然後處死,滅其家族,封國亦被廢除。

    彭越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游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以說是游擊戰的始祖。後來朱德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深得其精髓,亦得到熟讀史書的**高度讚揚,也成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彭越不如韓信,但論功績,他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率部在楚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使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楚漢戰爭正是因項羽未選關中而定彭城,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才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彭越的後方游擊合力基礎上,才在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的疲憊之師,取得最終勝利。

    彭城一馬平川,無險可依,易攻難守。劉邦此前就輕鬆拿下了彭城,比二戰時希特勒打到莫斯科外圍都更進了一步,相當於已經佔領了莫斯科,但是最後還是像德國人被蘇聯人趕出領土一樣,被項羽打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不同的是,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德國人打了很久,最終還是打不下來,蘇聯人最終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最重要一戰)反敗為勝;而楚國的首都彭城,劉邦卻很快了打下來,之後又很快失去。

    與蘇德二戰不同的是,最終楚漢戰爭卻是劉邦得勝,這和項羽不聽勸堅持定都彭城有很大關係。

    而與項羽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類似,德軍在二戰前發現一本書叫《未來的陸軍》,講述如何以機械化部隊進行機動作戰。德軍據此建立了龐大的裝甲軍團,僅僅用了6個星期就利用機械化優勢打敗了法國,可笑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居然就是後來的法國總統戴高樂。

    而劉邦也是吃了騎兵的虧,後來大力發展機動騎兵,最終反以騎兵灌嬰之師將項羽擊潰。

    西方人多以為德國二戰時的將領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出色的,因為他們偶爾可以打出以少勝多來。其實這是很可笑的,如果看了中國古代戰爭史,就明白現代戰爭根本別提什麼以少勝多,比如:

    項羽彭城破諸侯:三萬對五十六萬。

    韓信破趙之戰:一萬二千對二十萬。

    昆明大捷,光武帝劉秀僅以3000人打敗了王莽40多萬人!

    張遼合淝大戰:八百對十萬。

    淝水之戰:八萬對一百一十二萬……

    若讀《梁書》,人們會再次被一位天才一劍驚闋:他一輩子打了上百仗,幾乎全部都是在一比數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

    他就是南北朝時的梁國陳慶之。

    陳慶之,字子雲,年少時就開始跟隨梁武帝蕭衍,從身份上來說應該是屬於書僮一類。蕭衍喜歡下棋,每次下總是不忍釋手,而且通宵達旦地不睡覺,幾近癡迷。其它的侍從或者陪練什麼的早就耐不住睡了,只有陳慶之招之即來,從而使得蕭衍免去了一個人打譜的無聊,於是蕭衍對他的這位少年侍從也就格外賞識。

    而在田中方樹的《奔流》一書中,則有更為精彩的描述,說陳慶之在棋局上有著一眼即能看穿對方破綻或疏漏的天賦,這在史書上是無從考證的,不過作為其神秘莫測的軍事才能的一種解釋,倒也是讓人很樂於接受的。

    田中方樹承認,其《銀河英雄傳》的原身,並非漢尼撥,而是以白袍陳慶之為原型塑造的。

    史書上記載,陳首戰對丘大千,兩千對兩萬,這是常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過對於陳慶之來說,這只不過是他一生中諸多以少勝多的戰例中的一次練兵罷了。

    陳慶之44歲時,成就了古往今來最牛全勝的偉業——七千白衣騎士突襲洛陽。

    《梁史》記載,從銍縣出發到達洛陽,十四個月內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戰,奇跡般的全部獲得勝利,並且在三日內陷落要塞虎牢關,進入洛陽,他那只僅僅七千人的「白袍隊」幾乎還沒有損傷,這是自東晉以來任何發動北伐的人都無法創造的偉業!

    《梁史》給予他的評價是「所向無前」四個字。而**在批閱二十五史時,看到這一段,寫下這麼一行字「讀來令人神往」,可見評價之高。

    **晚年讀《南史?陳慶之列傳》曾「熱血沸騰,擲書而起」。

    公元529年,北魏國內變亂,有實力的蕭寶寅、葛榮、爾朱榮等紛紛割據,沒實力的如北海王元顥,就只有像春秋時那樣自托他國,借助他國力量去成為本國的皇帝。元顥向梁投降,蕭衍不好回絕,於是派飆勇將軍陳慶之帶領七千人馬送元顥上洛陽稱帝。這個行動與其說是莽撞,不如說是搞笑來得確切。若區區七千人真能打下擁兵百萬的北魏國都洛陽,北魏早就被梁滅了,哪能等到元顥借兵。蕭衍根本不相信這事可行,於是敷衍一下元顥,或許在出征之前已悄悄告訴心腹陳慶之:打著玩玩,不行就撤。

    但就是這次敷衍,成就了陳慶之的赫赫聲名。連元顥也沒打算真的打下洛陽,出兵不久就稱帝不走,給陳慶之封了一堆官位,委任他自行戰鬥。於是在連綿的春雨之中,陳慶之帶領自己直屬的區區七千部隊,開始了神話一般的北伐之旅。

    陳慶之攻克滎城,進軍睢陽。睢陽的守將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陳初戰中他以十倍兵力據營防守而仍然被打得一敗塗地的傢伙。這一仗完全是當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對七萬,一樣的一比十,一樣軍多的反而防守,不過這次丘吸取了教訓,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但結果毫無二致:陳慶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使丘完全失去了鬥志,於是舉眾投降。

    之後元暉業又率領近衛部隊兩萬人佔據考城阻擋陳慶之,考城四面環水,易受難攻。陳慶之「浮水築壘」,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

    勝利之後,陳繼續進軍洛陽。一路上有不少地方軍聞風歸降,大致穩定下來的北魏終於開始正視這支執著得近乎狂妄的隊伍,平叛的新貴爾朱榮本人也是名將,在騎兵戰術上從不讓人,怎麼能容得這小小的部隊猖狂?何況北人坐馬,南人乘船,一個南方人陳慶之居然率領七千騎兵殺進北魏的腹地,在騎兵將領爾朱榮看來何其可笑!

    於是爾調動二十餘萬大軍,分別由驍將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魯安等人率領,前後左右包圍了攻滎陽不下的陳氏孤軍,加上滎陽城內還有七萬守軍,三十萬對七千,陳的白袍軍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爾朱榮想陳氏這一次一定是逃不掉了。

    沒想到包圍圈剛剛形成,還沒來得及進攻,陳慶之已經攻下了七萬守軍的滎陽!史書記載:陳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總動員,親自擂鼓,一通鼓未盡,先頭部隊已經登上了城牆!

    而佔領滎陽的陳慶之看到二十餘萬北魏援軍浩浩蕩蕩壓到城下,壓根沒想守城,居然親自帶領只三千騎兵和敵人決戰。

    三千對二十萬,雙方大部是騎兵。陳三千人竟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此仗之後,「北人坐馬、南人乘船」徹底成為了過去。「魯安於陣乞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陳慶之可能覺得還不過癮,又帶著這三千人順便拿下虎牢關。有一萬精銳、踞雄關險要的虎牢守將爾硃世隆這位後世造成了北魏分離的豪族在聽到陳慶之來了,嚇得根本不敢與之交戰就棄關逃走了。

    此時,陳慶之距洛陽僅一步之遙,但他沒機會打洛陽了,因為洛陽不給他機會,守將元延明直接投降了。

    元顥知恩圖報,弄了一打高官爵位授予陳慶之,其中包括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居然文武兩道都有了,並且還增邑萬戶,可惜也不知這個邑是在哪裡。

    那個被陳慶之打得一敗塗地的元天穆倒是屢敗屢戰,又糾集起一支四萬人的騎兵部隊在洛陽附近騷擾,陳慶之出兵襲擊,還沒怎麼打敵人就大部投降,元天穆只跑了十幾人北上渡過黃河。這樣,陳慶之部隊打到洛陽前後用了四個半月,攻下三十二城,野戰四十七次,全勝。他的七千人幾乎沒有傷亡。由於陳慶之的部隊身披白袍,當時的洛陽附近傳出一句童謠:「大將名師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也就是說,別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這支部隊最好繞開走!

    陳慶之的部隊都穿白衣,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形象暗示」,這樣子通過戰鬥,能夠使北魏的軍隊對於」白袍隊」產生強烈的印象。這樣一來,每逢交戰,一傳十十傳百,就會造成極大的影響,使得敵軍的士氣迅速削減。而更為有利的是,即便部隊受到損失,補充進來的兵員雖然一時間不可能像老兵那樣有著較高的戰鬥能力,但是只要穿上白衣,就會實現對敵方造成一種心理暗示,使對方始終認為只要是白袍隊,就一定是強大的。

    在接到手下一連串的敗陣報告之後,爾朱榮實在坐不住了,終於親自出手。他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幾乎全國之兵,號稱百萬,從北邊南下攻打洛陽。洛陽附近的小城在爾朱榮重壓之下,又紛紛反叛。陳慶之在元顥看來雖然功勞蓋世,但一開始就沒想把答應南梁的條件當回事情的元顥是不可能重用他的。陳慶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動要求到黃河以北去防守洛陽的門戶北中郎城。爾朱榮也是意氣用事,執意要和陳慶之分個高下,於是一股勁地攻打陳慶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陳慶之部隊把上百萬的爾朱榮部隊打得死傷慘重,爾朱榮簡直都絕望了,下令退兵。七千對三十萬,居然還是三十萬的一方死傷慘重,並且要主動退軍,真不知這仗是怎麼打的!

    這時有個隨軍的星相學家劉助,善觀天文,勸爾朱榮不要退兵。爾朱榮也想通了,他拿陳慶之沒辦法,就去抄元顥的老窩。爾朱榮雖然打不過陳慶之,但打十個元顥也是綽綽有餘——很快洛陽被攻陷,元顥也被殺。陳慶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據地,只得東撤準備回建康。爾朱榮一聽有現成便宜可撿,親自率領大軍隨後追趕,但這追也追得過於搞笑:追遠了等於沒追,追近了他又不敢,兩支軍隊就這麼拖著一直走到大概是河南邊界一帶,陳慶之準備指揮軍隊過河,但突如其來的山洪無情地沖走了他百戰百勝的部隊。

    這是陳慶之一輩子唯一一次有可能死在戰場上的機會,但很可惜,當時沒有任何將領配得上得到這個榮譽,因此老天爺又讓他逃掉了。陳慶之裝成和尚秘密潛回建康,不知道追到河邊的爾朱榮看著滔滔山洪,在自己的這種「勝利」之前有什麼心情,總之不爽是鐵定的了。

    公元536年,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之中最後一戰,東魏派侯景(這個人在史書上惡名昭彰)領軍七萬進攻楚州,侯景大獲全勝,驕傲之下寫信給陳慶之勸降。陳慶之手下當時不到萬人,梁帝緊張之至,急調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馳援。兩軍剛剛出發不久,前線傳來消息:侯景隊已經被殲滅,侯景拋下輜重,隻身逃跑。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任何部隊敢去和陳慶之搞事了。

    陳慶之在擔任予州刺史的時候,由於農作歉收,有許多人餓死,他打開官倉,將儲存的米麥分配給民眾。予州的人民為這位將他們從飢餓之中拯救出來的刺史建立了祠堂,還稱呼他為「仁威將軍」。

    陳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自己不善騎馬,射不穿札,卻率眾打野戰,騎兵戰,攻城戰和守城戰,屢戰屢勝。

    過了三年,一代名將陳慶之病死在任上,時年僅五十六歲。而他身穿白袍的文弱身影就像洛陽傳說一樣,牢牢銘刻在歷史之中。

    《孫子兵法》說,入敵國做戰,三不存一,奔千里爭利,十不存一,且主將有危險。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厲害之處了。孫武的戰績僅僅平生七十餘戰,不曾戰敗,但有十餘場不勝不敗,而陳慶之卻沒有不勝之戰,還有一百四十天內,四十七戰全勝的記錄。

    以少勝多,對陳來說如吃飯睡覺一樣習以正常,爾朱榮、侯景這樣的軍事大家都被他羞辱,戰場上敗北的可能性在他身上完全沒有。

    一些史學家研究認為,陳諸戰數字有失實。在陳慶之之前,北魏頭號權臣爾朱榮也上演了一次以少擊多的傳奇戰績。按《資治通鑒》的記載,是以七千人,擊敗流民葛榮的百萬大軍。而《魏書》孝莊帝紀裡對這件事的記載卻是七萬,先靈派多方考證認為七萬才是真實的數字。

    而涉及南朝宋、齊、梁、陳四個小朝代的,共有四部正史,分別為《宋書》、《南齊書》、《梁書》和《陳書》,涉及北朝歷史的史書有《魏書》、《周書》、《北齊書》、《隋書》等,此外還有唐代李延壽所撰寫的《南史》和《北史》。上述諸史書大同小異,相互佐證補充。

    《魏書.元天穆傳》裡面也記載,元顥(陳慶之)其實是「乘虛陷滎陽」。當時魏軍主力傾巢而出,朝廷一號人物爾朱榮征討流民未歸,二號人物元天穆又出征東邊的邢杲,於是精兵猛將調出,一路空虛,才給了南邊的陳慶之機會。

    不過言羽卻認為,其實陳慶之和其他人有特殊的層次上的差距,他不管打多少仗,兵量永遠不減,或許其白袍之中,隱藏有什麼不死之秘術,但卻怕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